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1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1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褒禅(bāochán)庐冢(zhǒng )仆道(pū )梵语(fàn)昏惑(hūn)华山(huà)窈然(yǎo )瑰怪(guī )罕至(hǎn )胜道(shēng )懈怠(dài)怠()2.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B.盖其又深。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答案.A、B。

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洞罢了。

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

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 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们”才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答案B。

A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C项非常古义指不寻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D项至于古义指到达,到。

今义连词,引起另一话题。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B.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C.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答案. D。

因为。

分析:A第一个在;第二个判断词,是。

B第一个连词,表承接,并且;第二个连词,表转折。

却。

C第一个助词,无义;第二个代词,指自己。

5.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答案.C。

C项意为说明。

其余为命名。

6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⑥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⑦行礼之往来,共其乏困⑧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⑩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A. ①②⑦⑨/③④⑧⑤/ ⑥/⑩B. ①②⑨/③/⑤⑧/⑩C. ①②⑨/③/⑤⑥⑧/⑩D. ①②⑨⑩/③⑤/⑧答案.B。

①舍,名词活用作动词。

筑舍定居。

②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③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④非常,古今异义,不寻常的。

⑤来,使动用法,使……来。

⑥厌,形容词,满足。

⑦行李,古今异义,使者。

⑧谬,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弄错。

⑨名,名词活用作动词,说明白。

⑩师,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7.标识停顿有误的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8.翻译例句正确的一项是()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这就是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

B.所以要求这些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C.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

D.所以要求治学的这些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

答案.C注意学者的古今异义。

◆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拿着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D而在己为有悔己:自己答案.C照明。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则其至又加少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其孰能讥之乎A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答案.D(第一组,第一个意为正当,第二个将要。

第二组第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第二个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

)11.下列句中加点“以”字,都属于连词,并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⑤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 ①/②/③/④⑤B ①/⑥/②/③⑤C ①④/②/⑥/③D ①③/②/④/⑤答案.C(①连词,表承接。

②连词,因为。

③连词,表并列。

④连词,表承接。

⑤连词,来。

⑥介词,因为。

)12.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答案. C(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

)(二)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3)不出,火且尽(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答案.(1多(2)由,沿着;窈,幽深。

(3)将要。

(4)或,有的人;咎,责备。

14.翻译下列句子:(1)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1)即使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2)进入越深,前进也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象也越奇异。

(3)大概我到达的地方,与那些喜欢游玩的人所到的相比还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但是,看看两边洞壁,来到这里并题字留念的已经很少了。

(4)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洞,而没能极尽那游玩的乐趣。

15.这一段写游山洞的情况,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在记叙中作者进行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作了以下对比:前洞平旷与后洞窈然;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余所至浅与好游者所至;进洞时的欣喜与出洞后的懊悔。

作用:为第三段议论作铺垫。

文学常识16.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家和_______家。

答案。

介甫,北宋,临川,政治,文学。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的散文文风雄健峭拔,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二)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庐冢(zhǒnɡ)何可胜道(shēnɡ)B.盖音谬也(miù)窈然(yǎo)C.安上纯父(fù)无物以相之(xiànɡ)D.咎其欲出者(jīu)瑰怪(ɡuī)提示:A.“胜”应读“shènɡ”;C.“父”应读“fǔ”;D.“咎”应读“jiù”。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提示:C.观:景象。

答案:C3.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距其院东五里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提示:D项与例句中都是副词,反诘语气。

A、B、C三项中均为代词。

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提示:A项,十分之一/数词。

B项,治学的人/学识渊博的人。

D项,不同寻常/很,十分。

答案:C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明也提示: B.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A6.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提示:B项与例句中的“观”都为景象,其余为动词,观看,观察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

B.夫夷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提示:A项感慨,B项平坦,D项谁。

答案:C8.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