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发性气胸40例诊断与治疗分析

自发性气胸40例诊断与治疗分析

自发性气胸40例诊断与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收治自发性气胸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经保守治疗、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术、剖胸探查术等综合治疗,效果满意。

结论:典型的自发型气胸通过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不难作出正确诊断,但要注意与一些相关疾病鉴别。

关键词气胸自发性鉴别诊断
自发性气胸(sp)是指在不存在外伤或人为因素的情况下,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使胸膜腔内积气。

气胸治疗的目的是尽快排出胸腔内气体,使肺复张。

因此,临床医生在处理上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对气胸患者首先应该做什么:观察、抽气或插管。

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自发性气胸患者40例,男35例,女5例,年龄17~75岁,平均43.8岁,其中≥60岁25例。

原发性气胸5例(12.5%),继发性气胸35例(87.5%)。

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1例,肺结核6例,支气管哮喘2例,肺炎2例,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2例,支气管肿瘤2例,支气管扩张症2例,正压人工通气2例。

气胸分型:①闭合性气胸22例;
②张力性气胸15例;③开放性气胸3例。

方法:本组40例患者中保守治疗6例,单纯抽气治疗8例,抽气治疗失败后改用胸腔闭式引流术3例,直接胸腔闭式引流术20
例,行剖胸探查术3例(术中证实均为肺大疱,予相应处置)。

结果
保守治疗6例,小量气胸(肺压缩≤25%),10天内复张[1];单纯抽气治疗8例,肺压缩25%~50%,4例3天肺复张,4例6~12天肺部分复张,复查x线胸片示余气10%~25%,好转出院;抽气治疗失败后改用胸腔闭式引流术3例,肺压缩50%以上,抽气3~4次后,肺不复张或压缩加强,改用胸腔闭式引流术5天内复张;直接胸腔闭式流引术20例,肺压缩程度不一,13例1~5天内复张,7例6~10天内复张,3例分别于14~15天复张。

手术治疗后均痊愈。

讨论
对于典型的自发性气胸,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x线检查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2]。

典型气胸的体征有: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有胸廓饱满,语颤减弱,胸部叩诊鼓音,呼吸减弱或消失等;x线胸片表现为气胸部位透亮度增加,无肺纹理,患侧肺自肺门收缩,密度增加,受压肺组织与胸膜腔气体之间可见界限分明的气胸线,大量气胸时,肺受压向纵隔移位,肺边缘呈弧形,或因肺叶萎缩程度不同而呈分叶状[3]。

张力性气胸时,纵隔向对侧移位。

发生在下胸部的气胸肋膈角特别锐利。

伴有胸腔积液时可见液气界面。

气胸治疗的目的是尽快排气,使肺复张。

应根据患者症状、体征、x线所见及气胸类型,决定是否需要立即排气及排气方式。

闭合性气胸肺压缩<25%,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者,可不抽气,每
天吸收气体1.25%,可在2~3周内完全吸收。

肺压缩>25%,症状明显者,应排气治疗。

胸腔闭式引流术排气量大,可连续排气,有利于破口闭合,肺复张时间短,治愈率高,本组中23例应用此法1次成功率90%,平均肺复张时间4天。

胸腔闭式引流部位;原发性气胸以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为宜;继发性或复发性气胸,常有粘连,宜在腋中线第4~7肋间;局限性气胸,一般在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第4~7肋间,或经x线透视、胸片检查后决定。

胸腔闭式引流导管的大小:小号≤14f,中号16~22f,大号24~36f。

大多数患者可用中号或小号。

24~28f用于有支气管胸膜瘘或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

其他的治疗方法有:胸膜粘连术:①四环素0.25~0.5g,溶解后加生理盐水20ml,注入胸腔。

为缓解疼痛,可同时注入2%普鲁卡因5ml;②50%葡萄糖液40ml,注入胸腔;③3%滑石粉混悬液100ml,注入胸腔;④5‰硝酸银20ml,注入胸腔。

注入粘连剂后,嘱患者反复转动体位,让药液充分涂布胸膜,夹管观察24小时,吸出胸腔内多余药液。

若1次无效,可重复注射。

胸膜粘连术适应证:①多次复发的气胸而不能耐受开胸修补手术者;②双侧气胸史;③合并肺大疱;④长期漏气不止;⑤已有肺功能不全。

剖胸探查手术治疗指征:①反复发作的气胸伴有多发性肺大疱;②经引流排气无效的张力性气胸;③经引流排气肺不能复张者。

参考文献
1 罗慰慈.现代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964.
2 蔡柏.呼吸内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14.
3 李焕章,沈丽英.呼吸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05-3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