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研说教材稿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本册书体现了“整体推进、培养兴趣、学会学习、文化积累”的风格。

一、教材整体介绍第四册共16个单元,其中有3个集中识字单元(第3、7、11单元)和一个开放单元(第9单元《体育世界》)。

共28篇主体课文,读背古诗6首,自读课文15篇,听故事3篇。

单元主题有的的确是“主题”,有的则是题目。

要根据主题单元创设的情境,创造性地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

主题单元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情况调整。

单元内也可以灵活处理各项学习内容,比如“守信用”单元,《龙眼和山里红》《我必须去》练默读,学生字,课文内容可以与活动、写日记结合学习;课堂讨论的重点,可以放在《岩石上的小蝌蚪》《朋友》两文。

1.围绕主题单元整合教材内容每一单元教材都有一个主题,一篇主体课文。

“语文天地”中的自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合理安排的。

如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好习惯”,围绕这个主题选取了《不懂就要问》《字典大楼》两篇课文和“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林卡上学》,告诉学生应重视好习惯的养成,自觉改正不良习惯。

“语文天地”中“改掉坏习惯”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金钥匙”中的“学改错字”养成好习惯的提示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设计的。

之后的几个单元也都是如此,围绕一个主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

这样安排,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着眼于积累,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每篇课文后只有一道思考题,有的侧重启迪学生思维,如“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有的侧重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如“为什么说老爷爷他好像只看见一个儿子”;有的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还有的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练习写话,如“你觉得妈妈的爱还是什么?你能试着再写一段吗”。

“语文天地”中还安排了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延伸、拓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迁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如“讲信用”后的“他们应该怎么做”等。

以上不同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散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动手用脑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是语文学习一项长期的任务。

同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继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自主识字,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扩大识字量,不受教材规定的识字量的局限。

教材安排了许多开放性的识字活动,如:开放单元中的识字;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识字;课文及练习中又有许多渗透性的识字内容,所识的字几乎是无法精确统计的。

这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学段认字1 600~1 800、写字800~1 000的目标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保证。

阅读方面,本册“语文天地”中有12篇自读课文。

此类课文可读性很强,只是由于生字太少,不宜作主体课文,所以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处理,可以根据需要,和学生的兴趣,选适当的篇目,结合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如:《林卡上学》节奏感强,可读性强,适合朗读,教师可以在教学第一组课文后主张学生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可以作为朗读检测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朗读比赛、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

这些安排,都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

二、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1.第四册进一步安排根据汉字的特点学习独立识字。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教学利用声旁识字;“丁丁冬冬学识字(二)”教学音序查字法;“丁丁冬冬学识字(三)”列出“认”、“想”、“写”、“用”四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要求、步骤和方法,“认、想、写、用”与过去提的“四会”(听、说、读、写)是不同的。

第四册安排以形声字声旁归类的集中识字单元。

识字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①课本上所列“生字”,只是教材的统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可以简略处理,把宝贵的教学时间集中解决真正应该解决的生字。

②学生识字情况差异很大,要承认差异,还要利用差异,好的带中间的和差的,全班带个别。

③教学的重点应该有预设的,有生成的。

加强对学生、对生字的研究。

2.二年级结束时,学生的识字能力(1)认字:第三册431个,第四册436个,本年级共867个。

写字:第三册294个,第四册332个,全年级共626个。

(以上仅是教材的统计)(2)基本会分析字形。

不仅认识学过的部首,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能运用部首分析字形。

不能总是停留在笔画、笔顺的水平,而要能大致说出一个字音、形、意的组合在一起的关系。

(3)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学会音序查字法。

(4)基本上掌握独立识字的步骤和方法。

3.二年级在写字方面的具体要求(1)养成揣摩汉字字形的习惯。

(2)开始培养经常修改错别字的习惯。

(3)独立书写生字的笔画笔顺,教师不再做指导。

(4)写字本的设计基本上是随着单元走的,描红两个,自己书写两个。

教师一般还要另外安排学生的抄写。

原则上应该是以学生会写为准,不必布置多遍的抄写,也不必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写相同的遍数。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写字本。

复习拼音时,y和i的用法,ü的拼写规则,uo和o的区别等等,需要教师反复指导、练习。

4.现在学生的错别字多起来了对错别字现象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认识了一个字,能够写对笔画、笔顺、结构,只是完成了识字的第一阶段。

学生尝试着运用学到的字,就可能失误。

这与学走路会摔跟头、学游泳会呛水是一个道理,而汉字形近字多,同音字多,多音字多,异形字多,很容易产生混淆。

简单地画个“×”,否定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的过程,并不能反映学生识字的实际水平,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要以孩子有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纠正错别字。

(1)在识字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利用汉字的特点分辨形近字的方法。

比如P16“狼”和“狠”、“抢”和“抡”。

(2)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查字典的方法,提出使用字典解决生字的要求,比如开始时(第七单元后),习作时有不会写的字自己查字典,做记号,统计数量。

逐渐做到在习作中不用拼音代替生字。

(3)要引导学生重视错别字问题,自己想办法预防和改正错别字,比如轮流当识字小医生、出一日一字专栏、互相出题测试等。

对造句、习作的错别字,教师不要急于改正,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或互相)检查,自己修改。

一次改不彻底,隔一段时间再检查,再改。

要把这样做的道理向家长解释清楚,争取家长的配合。

(4)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记住几个字的用法更重要。

第一单元“金钥匙”设计了一个活动,即培养改正错别字的习惯(可以创造比第一单元更好的方法)。

“写”的“两注意”成为习惯,也有助于避免错别字。

三、关于阅读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个性化学习。

要继续培养朗读、默读的能力。

利用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教学。

1.阅读课文的学习怎样把握尺度二年级的课文都是浅显易懂的,只要能够读下来,就可知道大意。

上课能够指导学生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即可。

不必逐句逐段分析讲解,品词品句(讲深讲透)。

学生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逐渐学会品味、体会。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保证学生有整体感知,最低标准是能够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这里保底的要求是学生能够交流讨论文后的思考题,老师可以灵活掌握,上不封顶,鼓励学生有所发展。

不能将这个作为目的牵制课堂。

在保证读书没有太大的生字障碍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讨论解决。

通过对学生朗读和发表观点的评价,使学生达到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利用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比如选学生续编很好的句子放在课文中一起朗读,或者把学生精彩的发言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抄写等等。

《课标》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的前提是朗读者默读、体会,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

“朗读”是读给自己更是读给别人听,通过自己的声音使别人与自己一同感动。

朗读需要技巧。

说到底,朗读更是一种表达――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这与默读是不一样的。

有没有必要每课书都找朗读训练点?能不能要求朗读好重点的段落?希望老师们研究研究。

2.总希望对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有明确的要求。

所谓明确的要求,就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思考。

从听课的情况看,课堂上充当“看客”的学生仍然不少。

解决的办法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激发”――在小组中明确分工促使所有的孩子动起来;轮流做重点发言人;用对立观点激发辩论;请不动的学生做讨论的评委,等等。

但要注意:①选择适合他们的题目。

②在适合他们的场合。

③给予特别的指导。

思考题不能有惟一的答案。

即使认识上达到一致,也不能要求用同样的话表达。

这不意味着老师放弃引导的责任,老师要适时点拨。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课文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课文的语言表达,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所以学生写话与阅读密切结合,是这套教材的一个特色。

几年来实验的效果很好。

这种练习,不都是在形式上模仿课文,有的侧重于语言,如模仿课文再写一段,如《妈妈的爱》;有的是激发想象,如《一片树叶》“小猴子再一次来到小树前,会说什么?”有的促使自己学生联想生活实际我们说“鼓励”学生读后写,就是没有硬性规定的意思。

因为阅读是儿童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应该鼓励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写,他没有感受,你硬性规定只能促使他说空话。

四、写话教学《课标》第一条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

”怎么保证学生“写”的兴趣呢?写不出来不硬写。

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不硬写”,始终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写”的兴趣:A 与阅读结合。

B 与活动结合。

C 随笔日记。

实验证明,这样做,学生愿意写,有的写。

教材中有关书面表达的练习有:练习写话;鼓励平时做记录,学记事(P86 学记事:培养习惯,练习,积累);开始学习写日记(P115 学完《松鼠日记》后,开始提出明确要求:在寒假里写几篇日记)。

“语文天地”中还设计了一些造句方面的练习,比如写下半句,连线,填空等,这些练习有指令的意味,不是“写话”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保证水平较低学生学习的底线。

教学时请注意辅导差生,还请注意指导标点、书写格式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前面已经说了,写字,“练”与“用”尽量不要脱节,在写话的练习中,要特别关注把字写对,把字写好,养成自觉修改错别字的习惯。

五、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1.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

教材的内容只是给老师提供课堂上可以操作的机会,但内容是开放的,应借机鼓励学生表达、交流。

2.综合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融合到课文学习的过程之中,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中,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需要灵活安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