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
期
课程论文
院系:文旅学院班级:10历史课程名称:史学论文写作
姓名:黄华飞学号:090200004 论文成绩:
论清朝养廉银制度文献综述
黄华飞
一、前言
自古以来官员贪污现象屡见不鲜,为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历朝历代都实行一些措施,对官场大力整顿,因此,倡廉是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的口号。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就是为了减少官员腐败而制定的,它给予官员极高的待遇,试图用高薪来牵制住官员们贪婪的心,使其一心一意为朝廷为百姓办事,做个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养廉银制度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最终却失败了,没能解决官场腐败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
本文通过结合学术界有关养廉银制度的材料进行一个总结、论述,让读者对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的实施背景、过程、影响及结果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总结关于该制度最终失败的原因,探讨现世社会在面对政治腐败时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
二、主体
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后期,地方财政弊端丛生,地方官以“火耗”为名,滥增附加税,另外由于陋规累累、贪污成风,挪用公帑,以致大量亏空,钱粮积欠短缺,府库空虚。
雍正上台后,极力整顿,令州县将加征耗羡上交公用,拨出一大部分作为官员正俸之外的补贴,名为养廉银,主要用于官员生活及公务上的私人开支。
这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财政改革,故颇为史家注意。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介绍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关于造成滥加私征、陋规丛生、府库亏空累累的原因。
美籍学者王业键从“财
政制度上的内在缺点”和“外在风气不整肃”两方面作了分析,前者表现为:(1)地方财政基础薄弱,存留数额有限,往往不足适应地方政府各项必须支出。
(2)官员俸禄微博,不足以支应日常应有的用度。
(3)赋税解至中央,还必须交部费、平余银等附加输纳。
后者表现为康熙帝为政宽大,使各种弊端愈演愈烈。
[1]马丽在她的论文《以清代养廉银制度为例试论我国高薪养廉问题》中也提到,清初,由于政府沿袭明代的低俸制度,官吏们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生存和正常办公的需要,所以,在正俸之外他们又谋求许多其它的方法搞“创收”。
[2]因而造成滥加私征、陋规丛生等问题的大量出现。
国内其他学者也对上述原因作了论述,但他们指出还应该从封建制度的腐败、吏治腐败上去认识其根本原因。
董建中认为,雍正时期府库大面积亏空现象出现的原因与康熙帝的执政思想有关。
他认为康熙在位时,对于耗羡的征收是默认的,对于节礼、规礼也是采取姑息甚至许可的态度,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吏治腐败蔓延。
[3]薛瑞录的观点是:造成清初官吏纳贿成风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私有制度,但不可否认,官吏薪俸的微薄和财政经费的不足,也是导致清初贪风盛行、陋规累累的直接诱因。
[4]
2.耗羡提解归公及其用途。
这个问题学者认识基本一致。
即中央规定地方征收火耗等附加税只准减少不许增加,并提解至省级藩库归公。
然后把各省归公的耗羡银两用于官员正俸之外的补贴—养廉银,弥补地方钱粮亏空及充作地方行政经费。
弥补亏空主要是在雍正初年,弥补完毕或基本补足,这笔费用即转用到官员的养廉银上。
3.养廉银制度的实行情况。
发给官员等养廉银,是耗羡归公的主要用途,因而不少学者重点论述养廉银制度问题。
关于养廉银的由来及养廉银制度的实施时间。
以前曾有养廉银制度实施始于雍正
五年的说法,现在这种说法是用了“会典事例”含糊错误的叙述而导致的错误结论。
但仍未取得一致看法。
台湾学者庄吉发认为,养廉之名,由来已久,清初官员也于正俸之外私取养廉,清圣祖也默认其事实。
雍正元年,革除陋规、支给养廉银的省份已不限于山西一省,但当时尚未经廷臣疆吏妥议,也未酌定分数及各官应给银两。
耗羡归公,支给养廉合法化,实始于雍正二年。
[5]陈东林认为,雍正元年虽有山西等数省提耗设养廉银,但雍正并未公开表态,只是各省自作主张,并未作为一种制度实施,应该说发端于雍正元年,确定于雍正二年七月廷议以后,完成于雍正十三年令各省按年造册报销之时。
[6]董建中在《清代耗羡归公起始考》中也认为应始于雍正元年,并对它作了论证。
[7]关于养廉银的发放范围、数量。
主要发给地方政府各级官员。
从督抚到州县级官员自三万两至数百两不等,高出正俸十几倍甚至上百倍,其特点是正俸与养廉银相差悬殊,各级官员之间数额相差悬殊。
关于养廉银的发放特点,宫之超在《清代养廉银制度的实行及破产》中是这么认为的::一、地方官是重点;二、依官职大小而不同;三、承担责任的轻重繁简决定养廉银的多少。
他认为这样的数额分配是合乎实际的。
[8]雍正年间的养廉银只是部分官员才有,武职养廉银的发放是在乾隆朝形成定制的,但数量要少得多。
四川师范学院吴敌在《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中认为“养廉银拉大了地方各级官僚之间的收入差距,人们为得肥缺不择手段,银少之地常常眼红于银丰之地而更加滥派”。
[9]这样一来,官员为了向上爬,行贿行为自然不可避免了。
4.对养廉银制度的评价。
中外学者多从其意义及改革的不彻底性或弱点上进行了描述。
就意义而言,主要表现为耗羡归公后所征耗羡量减少,使人民负担有所减轻,有利于社会发展。
恣意加派、收受陋规、贪婪勒索的恶劣风习和败坏的吏治
有所改变。
地方政府的正税和附加税制度化,财政管理进一步完善。
亏空基本弥补,财政收入相对增加。
日本佐伯富博士在其《清雍正朝的养廉银研究》一书中就认为养廉银使得地方经费明确化、预算化,在实施地方行政方面是一大进步。
[10]此外,吴敌在《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除了肯定以上养廉银制度所提到的作用外,还认为养廉银制度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下养上的局面,加大了地方对中央的向心力。
[11]养廉银制度的改革不彻底性和弱点主要表现为,把原来非法的耗羡加赋、贪污的丑行部分地公开化、正常化、合法化,而且拨为养廉银又不归入正俸,不由国家正项支出,给地方官吏重新苛取于民及贪污以可乘之机。
督、抚与州县级官员差额太大,州县级官员太低,仍不敷用,未起到应有作用。
组织上也不健全,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只凭皇帝意志强力推行,之后的乾隆时期则松弛忽视而流于形式。
随着吏治的败坏,私征、贪污又不可遏止。
中国政法大学李凤鸣博士在其《清朝养廉银制度及其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一文中指出,“促成腐败的根本原因是皇权主义及其运作下的官僚制度”,“养廉银制度只是一味并不对症、无法根治的药方”,“种种不可逾越的皇权,都可能使养廉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弱化乃至异化。
”[12]点出了养廉银制度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同时,日本佐伯富博士在其《清雍正朝的养廉银研究》一书中也有类似论述,但他认为是君权的弱化导致了养廉银制度的最终失败。
[13]宫之超认为养廉银失败的原因还与清朝以罚代刑的制度有关。
乾隆时期对犯罪官员实行罚款赎罪的方式,“罚俸之后,官照样做,权照样大,被扣的薪水从哪里补上?由于有官又有权,自然要贪污纳贿了,罚俸不免官,加重了官吏的贪污行径”。
另外,他指出养廉银制实行得不彻底,“府县官员数额太少,不入品的青吏、差役根本不给养廉银,而这些基层小吏往往握有地方
实权,他们变本加厉地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这样一来养廉银如何养廉?最后,他提出观点,认为“任何一项好制度,不可久行不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
[14]因此,养廉银的失败,也可以说是失败在历史的变动因素上了。
三、总结
自古以来,有官必有贪,反贪问题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大问题。
清代的养廉银制度可谓是统治者用心良苦的一种高薪养廉制度了,雍正突破了重重阻扰,最终成功推行养廉银制度,并成为定制。
该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减少了吏治的腐败现象,但是最终失败于法制的不健全,更重要的是没有民主的监督体系。
对于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的同时,还需完善各种监督机构,加强民主监督力,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及时发现和处理贪污人员,才能使吏治得到一步步的澄清。
四、参考文献
[1]王业建.清雍正年间(1723一35)的财政改革[M].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2本.1961
[2]马丽.以清代养廉银制度为例试论我国高薪养廉问题[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董建中.耗羡归公政策究竟是如何出台的[J].清史研究.2002年5月第2期
[4]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J].清史论丛第5期
[5]庄吉发.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M].第六章.提解耗羡与养廉银制度的确立
[6]陈东林.试论雍正“提耗羡设养廉”的财政改革[J].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7]董建中.清代耗羡归公起始考[J].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8]宫之超.清代养廉
银制度的实行及破产[J].新闻月刊.2003·5
[9]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23卷第2期
[10]佐伯富.清雍正朝的养廉银的研究[M].东洋史研究29卷1-3号,30卷4号
[11]同9
[12]李凤鸣.清朝养廉银制度平议〔D〕.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2003年学位论文[13]佐伯富.清雍正朝的养廉银的研究[M].东洋史研究29卷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