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篇一: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与理解: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对比法;?(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教法手段】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
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
??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难点突破】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
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
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
《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
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答案]d2.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例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c3.如何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1)这个口号是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下提出的。
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化,即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局限性:“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的一个沉痛教训。
[例3]下列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本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评价。
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决。
d项的迷惑性最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扶清”却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组主要矛盾。
[答案]d【小结】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今天,我们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先辈所受的屈辱和所流的血泪才是有价值的。
也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
【教学反思】历史教育应该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
本设计就是试图在探究性方面作出尝试,突出史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方法。
讨论围绕一个大的中心:如何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让历史告诉未来。
贯穿一条线索:控诉—>反思落后的原因->接受教训->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设计了两大问题,展开研讨。
本设计注重的是思维的扩展,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反复穿梭,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实施过程中,突出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挖掘方面,稍弱一些。
而且,由于时空跨度大,要求教师有极高的驾御课堂的能力。
【篇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不少国家曾经侵略中国,其中对中国侵略程度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数日本。
那么,日本是何时开始大规模对中国开始侵略的呢?这就的上述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虽然我不喜欢日本。
但是,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想请大家思考,同样面对民族危机,为什么日本和清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为什么日本最终摆脱了危机走上了强国的道路而清政府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从中我们也许能学到点什么。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友好的邻邦。
和中国一样,日本实行的也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但是,随着西方列强在全球的扩张,日本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
日本的国门也被迫打开了,日本也陷入了即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
但是,和清政府不同的是,面对民族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改革求生存的战略方针。
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逐步摆脱了封建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而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日本逐步收回主权,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和英国一样,日本也是个岛国,资源稀少,市场狭小。
而且日本的资本主义建立要比英国晚200多年,为了尽快地赶超西方列强,日本必须尽可能得缩短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因此,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
随后,日本把它的目光指向了中国,决定发动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为此,日本进行了精心地准备,课本15~16页的小字部分就介绍了日本是如何精心准备的,大家可以迅速浏览一下。
就在日本精心准备发动对华战争时,清政府又在干什么呢?1894年,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这个控制着中国政权的女人准备好好庆祝一下,毕竟也是花甲之年了嘛。
因此,她早早地开始进行了准备。
她不仅要求各省上交贡品,而且准备好好地修一下颐和园以供祝寿之用。
修颐和园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长年对外作战,军费的消耗加上大量的战争赔款,清政府的国库已是无钱可用。
怎么办?寿总不能不祝吧。
这时,慈禧将她的目光瞄向了海军,她以海军建成之后从来没发挥总作用为由将海军军费挪为己用。
于是乎,从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立后,没有再添过任何船只。
1891年之后,又停止购买枪炮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