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摘要: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对其意义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这一过程的策略以及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基于这一下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具体措施进行若干总结,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伴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要求也日益提升,在资源紧张、“雾霾天气”的大背景下,民众开始逐步认识到“低碳减排”的重要性。

而对于“低碳减排”来说,低碳城市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因此做好这方面研究意义重大。

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的的意义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2007年,日本进行了“低碳社会”的探索。

在实践低碳理念的过程中,城市是居民生活生产的载体,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场所及主体,基于此,城市必须要做好“低碳社会”和“低碳经济”的融合,不仅强调低碳生产,还要强调低碳消费。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属于国家宏观调控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具备较强的公共政策属性,具有持久的结构性调整效能。

此外,城市区域性基础设施建成之后不仅是难以改变的,而且也会时时刻刻对居民的经济、生活等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
发展理念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降低城市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由此可见,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及需要解决问题
3.1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在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首先,使建成区域内的城市空间尽量均匀,大运量公共交通串接服务功能单元,以降低出行的次数和距离。

其次,对用地适度混合的开发方式进行鼓励,减少简单的单一功能区划,增加短距离出行。

第三,大力提倡绿色出行,以完善的慢行系统或大运量公共交通引导出行。

第四,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进行转变,由以往的中心地理论变为目前的多级网络嵌套理论,实现公交枢纽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综合设置,此外,市或片区级公交枢纽与公共服务中心间的协调可以通过空间耦合度来度量。

最后,以“五面向的原则”来指导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3.2基于低碳理念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以及低碳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
以上三者都属于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它们在核心内涵以及建设理念上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首先,它们都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其次,三者也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生态城
市在构建过程中坚持的生态学原则,而低碳城市在构建时是以低碳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的,至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依据则是这二者的融合,属于一种最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而要想真正实现低碳城市这一理念,必须要将这一体系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这就要求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当前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

具体来说,要将低碳目标设置到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以其为指导对城市总体布局、居民区规划、城市交通及道路系统布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等进行落实。

由此可见,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和低碳城市理念的融合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需要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深入,这也是城市规划与时俱进特点所决定的。

(3)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多集中在如何做好新能源利用以及实
现节能减排等领域中。

以城市规划为例,一个城市能不能实现低碳这一目的和其空间布局、城市形态、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规模等有着极大关系的,因此,我们应加强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城市形态、产业发展、交通模式、能源利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依据进行加强,然后通过实证分析来选择合理的发展思路,实现可持续的、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

(4)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城市规划体系实现的过程中,指标体系属于最为主要的控制手
段,可以帮助我们将低碳城市这一概念落实到操作之中,一般来说,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有:单项性和综合性的结合,这是指指标不仅要反映出单项情况,还要对总体情况有一定反映能力;相对独立而且确定明确;具有可考评性;指标值具有适用性,能够满足不同城市的需求。

4、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4.1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在构建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属于重点,而城市密度问题又是首要考虑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城市密度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使城市布局更为紧凑,进而降低出行距离,促进低碳发展。

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可以通过对城市的无序扩张进行控制以及对城市增长方式进行调节来实现这一目的。

另外,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不稳定性,因此绿带边界的控制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它能够使城市往新城区发展。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使新城和市中心之间距离变大,导致交通上的障碍,不利于低碳减排。

基于以上分析,以绿化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城市空间的扩张方式是最合适的,它主要是对交通便利的位置进行城市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对公共交通进行组织,完成紧凑型布局,还可以于走廊方向进行分段分时序的开发,满足人口增长不稳定所带来的需求,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目标。

4.2城市交通规划
低碳城市中再一个有效支撑就是绿色交通系统,根据研究可以发现,要想实现低碳城市,应该对出行距离进行缩短,对出行需求进行缩减,因此,使用自行车、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属于比较不错的选择。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已经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一政策,但要想全面实践这一政策还存在一定难度。

基于此,我们只可以保证在交通走廊上的优先,并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公共交通战略优势:对私人交通工具碳排放量进行降低,对私人交通出行次数进行控制。

具体来说,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步行的环境,并对使用自行车进行优先考虑,然后对公交为主的模式进行提倡,最后才是改善私家车的发展。

在这一思路实践的过程中,轨道系统建设可以和自行车系统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减小轨道建设的巨大开支,还可以很好地实现减排这一目的,比如法国通过自行车出行的数量已经占到了 40%,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3城市产业规划
产业结构对于构建低碳城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碳产业的发展进行减缓,并强化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还要加强监管力度,明确排放标准以及准入门槛。

以上措施对于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轻工以及钢铁等行业来说尤为重要。

在产业布局上来说,可以通过优势带动、转型驱动和存量盘活,集中同门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

针对
部分污染企业,首先要加强减排减污,其次,如果可以,考虑将其迁至市郊,并通过绿化防护带的建设起到控制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减排”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将低碳理念逐步贯彻到城市规划日常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把握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发展契机,探索出一条切实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克利.低碳城市的城市规划[j]. 江西建材. 2011(04)
[2] 马利波,邵光平,王华治.简论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j]. 华中建筑. 2012(03)
[3]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4] 郭东旭.基于城市规划低碳理念的措施研究[j]. 民营科技. 2012(03)
[5] 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09(15)
[6] 刘伟棠.可持续城市重建的元素——应变能力和低碳规划[j]. 世界建筑导报. 2012(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