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晏子对齐侯问
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左传》
虽有解经(为《春秋》作注解)性质,但大体上可认
作
定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记 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
品
止,较详细记载了这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 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其中,对诸侯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晏子所论与后面一篇课文中史伯所论 有什么异同?
二、为什么说“和”与“同”是两种不同 的政治状态? 本文中“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
客观性三和、不本同文意的见说的理合有理什性么。特君点臣?之间,应允 许各反意乐于。存 自 见师 感在 意 、“操 知本不 见 不同琴 和文同 的 同”的 接说看 基 认否双 受理法础识定重,形和上的不比也象不达存同喻使生同成在,反所动意“及回复论。见和发避论显文,”表矛证得章在,。盾主精以彼而保,旨辟厨此 “ 持不,透师充 同 的允使 彻和分 ” 只许人 。羹发 则 是不易与表 相 表同 面上的一致。显然“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 状态和理想境界。
晏
子
对
《 左
齐 侯
传 》
问
晏子对齐侯问
《左传》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 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 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 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 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 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 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 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 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 不可也如是。”
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所记尤为具体翔实。
《左传》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大
介
多数篇章堪称先秦叙事性散文的代表作。它记叙线索
清晰明了,取材详略得当,笔法多有变化,语言明快
流畅,描写战争往往重视交待其前因后果而揭示胜负
的必 然性。在叙事过程中,还能注重对人物言行和内
心活动进行细致刻画和深刻的揭示。上述特点,对于
后来的史书与散文写作产了很大影响。
返回
背景简介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民处水 火。《左传》 写作年代虽至今没有定论,但应与此 同时或稍晚。《左传》 记事基本以《春秋》所载鲁 十二公为次序,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 错综复杂的 角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 趋向。叙事 中敢于直书不讳,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有 比较进步 的是非、爱憎观和历史观,并通过富有特 征的细节 描写,把统治者的暴虐荒淫、丑恶污秽揭露无遗。 而忠良机智的晏婴、刚直不阿的叔向、精明而有远 见的子产等人,则被作为系国之安危的人物来加以 肯定和赞扬。
内容述评
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
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
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 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
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 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
括了自然规律,也包括了人的理智对秩序的追求,即人为的 秩序。
和的观念被付诸实践,就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 式。国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国 与国之间、朝野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
致。
返回
说理形象生动: 文章以厨师和羹
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 喻反复论证主旨,使 人易于感知和接受, 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 彻,富于哲理性。
教学 目的
教学 重点
作品 简介
背景 简介
译文
内容 述评
艺术 思考 赏析 练习
资料 链接
退出
教学目的
1.思考本文所提出的 “和”与“同”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辩技巧。
返回
教学重点
1.本文关 于“和” 与“同” 的不同的分析。
2.本文 比喻论证方法的运 用。
返回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
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乃是 为利益驱使谄媚君王,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
面上的一致。这不仅表明臣僚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王 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
和的观念,既是宇宙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 律之一,同时也是古人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和的内涵,既包
本文所记为昭公二十年。
返回
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 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 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 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 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 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 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 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 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 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了,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 《诗·商颂· 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 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 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 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 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 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 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 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 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 调,谁听得下去?不能总是‘相同’ ,就和这些道理是一样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