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绘画研究

宋代绘画研究宋代绘画研究宋代的画院制度赵佶(公元一○八二一一三五年)以画家的身份和鉴赏家的身份出现在绘画史上。

从崇宁大观年间开始到政和、宣和年间(公元一一○二一一二五年)画院有新的发展。

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叫作“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鲁、花竹、屋木六科。

画家经过考试入学以后,按照家庭出身分为“士流”(士大夫出身)与“杂流”(商人及非剥削阶级出身)。

考中入学后,除了学习绘画以外,也要学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古文字学的书籍。

学习期间有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决定等级升迁。

画院画家的职位有:画学正、艺学、祗候、待诏、供奉及画学生等名目。

“画学”入学有考试,平时也有考试。

考试的标准是:不模仿前人,描绘对象的“情态形色”达到很自然的效果,笔墨简洁。

古代书籍中有关于画院考试的记载,可以具体地看出画院的要求和画家的才能。

画院中有很多优秀画家。

下面几个例子记述了考试的试题和画家在表现技巧方面的创造性。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为了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一般画家多画岸傍有一只船,船舷间立一只鹭鸶或船篷上停落有乌鸦,目的是画出船上无人,借此说明野水岸边的僻静。

但一个表现得最成功的画家却不是不画人,而是为了强调“无人”反而画人。

画上舟子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

这样便描写了并非没有过路人,但很稀少。

终日的等待使人疲倦,藉舟子的寂寞无聊以突出环境的荒僻安静。

显然,这一个画家在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善于利用人的描写来加强情绪的感染力。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很多画家要表现春天的诱人的风光,多是竭力描绘春天的花卉,但有一个画家画远处在绿荫掩映中的一座楼,楼上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

原来诗句拈出了红绿两种动人的对比的颜色,画中利用了人的题材,这两种颜色的感情内容因生活联系而更直接,就更强烈、浓郁了。

“乱山藏古寺”。

为了表现古诗是“藏”在深山之间,所以画面上不能画出来,但要使观看知道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古寺。

画家运用的方法是在荒山之间画出幡竿,幡竿是佛寺的标志。

“竹锁桥边卖酒家”。

画家在桥头竹林外挂一酒帘,以表现其中有酒家。

以上四个例子都说明绘画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单纯再现,画家为了表达主题思想,努力追求一定的具体性。

后两个例子都是对于幽静环境的描写,画家不放松“藏”字和“锁”字,就是因为这两字集中地表达了环境的特点。

“蝴蝶梦中家万里”。

用绘画的形式要表现一个人作梦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如果要表现梦中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表现这句诗获得成功的画家是画了汉代被匈奴拘留在沙漠以北达十八年不能返家的汉使者苏武,画他在牧羊时的小睡。

这是借故事传说中的个别人物,让读者用自己的知识补充画面外的情节来达到目的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香是不可能画出的。

画家的表现办法是画了几只飞舞的蝴蝶围绕了奔驰中的马蹄。

此外还有两项轶事可以看出赵佶对绘画的要求。

有一座殿修筑完成,名手画家们绘制的全部壁画都没有引起赵佶的重视,他只注意某殿前往廊拱眼中,一个年轻画家画的斜枝月季花。

他认为这斜枝月季花最好,因为月季花四时朝暮,花蕊叶都不相同,而这枝月季花是表现春季中午时候的姿态。

又一次赵佶叫画家们画孔雀升墩屏障,画了几次都不满意,问他为什么?他指出:孔雀升墩一定先举左脚,而画家们画的都是举右脚。

由此可见,当时画院中流行的是精细的观察和巧妙的表现。

绘画技巧在南宋时代的发展南宋时代的绘画活动的中心仍在画院。

南宋有名的画院画家有李唐、苏汉臣、朱锐、萧照、贾师古、毛益、林椿、阎次平(以上高宗时代)、刘松年、李迪、李嵩、张茂、吴炳(以上孝宗、光宗时代),南宋绘画又有了新的变化,而特别表现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和技巧方面。

人物画及花鸟画也有相应的变化。

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山水画展开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和优美的景色,不断获得成就,南宋初年的赵伯驹、刘松年等人的一部分作品仍然是这样的;同时,也逐渐获得以抒情为目的的新的意义:着重意境的创造,着重发掘对象动人的情感的力量。

郭熙提倡以诗句为题,提倡精确的具体的描写有不同的情绪感染力的自然现象,促使山水画家走上抒情的道路。

意境既然是通过真实地描写对象,体现优美的想象,而构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以也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概括,即发掘客观事物中的动人的情感的力量,予以集中和强化。

创造意境之为生活的概括,特别是当意境的情感内容和一定的健康的生活理想相结合的时候。

画家要能有效的发掘客观事物中的动人的情感的力量,就必须对于生活有深入的感受和领会,北宋山水画艺术的发展与经验的积累造成了对自然风物的情感内容的敏感。

诗歌文学也对山水画内容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提倡绘画以诗歌为题的时候,就不仅规定了山水画的内容,而且使绘画艺术在表现效果上也追随象诗的表现方式那样的精炼有力。

南宋山水画在追求表现内容的单纯、完整,追求强烈而集中的情感表现方面创造了重要的绘画技巧,特别是构图的技巧。

在创造深入对象的富于表现能力的绘画技巧的过程中,南宋的山水画有多方面的表现。

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画文人学士们的绘画,表现对象一般是简单的,技法用笔的熟炼,追求主观意趣,除了李公麟、王诜等少数人在技术上有根底,以真实的表现为目的外,苏轼等影响尤大。

文人学士画中最早流行的题材是墨竹。

墨竹开始出现在五代的四川。

传说有人看见纸窗上月光映照的竹影,于是创造了这一种绘画:藉竹叶枝茎纵横交错的位置及透视变化以表现出劲健、挺秀富有生意的感觉。

墨竹在北宋已经成为专门一科,为士大夫所嗜好。

北宋中叶,文同画墨竹成为专家,苏轼也画墨竹,诗人的声誉抬高了他们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墨竹相似,同是内容和表现都较为单纯朴素的还有墨梅(始于北宋)、墨兰(始于南宋末)、墨菊(明代以来较盛),和墨竹共称“四君子”,象征着一些抽象的道德品质。

米芾也是一个士大夫画家。

他以画烟云中的山和树出名。

他的儿子米友仁和他同一画法,但成就较大,在南宋初年是有地位的画家。

他们父子运用水墨渲染的方法预示着中国绘画的技法发展的新道路。

苏轼、米芾的朋友中,蔡肇、晁补之也都能画。

据说晁补之才能较大。

宋道、宋迪和他的侄子宋子房都有画名。

宋子房在宋徽宗赵佶时代还作过画学博士。

这一时期的文人绘画,在绘画艺术上还倾向一定程度的真实表现。

但这些绘画是代表着下面一些倾向的,例如:轻视反映生活,轻视技术锻炼,而崇尚主观的意趣,崇尚笔墨、形式的趣味,等等。

苏轼是这种主张的有力鼓吹者,他着重指出画理的重要,但他把客观事物的“形”和“理”对立起来,认为“工人”能作到“形似”,而达到“理”就非“高人逸士”办不到。

他又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他画竹子不分节,不重视竹竿的特点,米芾问他,他回答道:“竹子就不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

”这些言论后来被利用来片面夸张“理”的重要,否定“形”的必要性,成为形式主义绘画理论的主要根据之一。

他自己吹嘘自己道:“予近日画寒林,已入神品。

”他认为“画工”的画没有意思,“看尺许便倦”。

然而,如众所周知和他同时的画工正是崔白、郭熙、张择端、王希孟等人。

所以从他的反对中,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学士画和现实主义艺术主流之间的距离。

苏轼抑低吴道子,特别推崇王维,也是这一观点的表现。

他诗中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翩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任无间言。

”这是王维第一次被认为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致可以和吴道子相比,甚至艺术被认为超过了吴道子。

王诜、赵令穰的小景山水王冼(公元一○三六一?年)是贵族,诗人,山水画家。

李公麟绘制的《西园雅集图》为了解当时王洗和文人的交游和文化生活方面,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王洗和苏轼同属于旧党,曾受到压制,最后在郁郁中死去。

他的山水画长于画富有诗意的平远小景。

所谓“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晴岚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之类。

王诜的山水画在技法和风格上都因袭李成、郭熙。

他的作品现存《渔村小雪图》,描绘了初冬雪晴后的乡村郊野景色。

水滨有渔民在劳动,甚至有的赤脚立在水中扯网。

转过山来一个老翁,披着风帽,拽了杖,后面跟随一个童子,在踏雪游逛。

画家用淡墨渲染出雪后初晴浮动的阳光,并且表现了在这样环境中不同人们的不同活动。

小景在山水画艺术中有特殊的地位。

宋初僧人惠崇因之有名,传为他所画的《溪山春晓图卷》写出江南水村的春日风光的美丽。

赵令穰是另一个有名的平远小景画家,他出身皇族,所画的《湖庄清夏图》等都是安静和平的郊野风物:树本、房舍、池沼、小路等等。

表现很精致,具有化平凡的事物为美丽的事物的艺术效果。

李成、范宽及其他山水画家李成和范宽的山水画在北宋初年,山水画艺术获得巩固的时期。

李成、范宽和关仝曾彼北宋人认为是三个最有贡献的山水画的大画家。

李成(公元一九六六年),字咸熙,营丘人。

是唐朝宗室后裔,他家世为士大夫,生于五代时,没有入仕的机会。

他对于诗歌有修养,而又擅长山水画,好饮酒,晚年好游历,他和汴梁相国寺东宋家药铺主相处甚好,铺门两壁画满了李成的山水画。

他的山水画,据《宣和画谱》的记述:“所画山林蔽泽、平远险易,索带曲折。

飞流、危栈、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这里所强调的是他的山水画描写了山川地势和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富有感情的力量。

画中展示的是一郁勃深沉的精神世界。

李成的作品《读碑窠石图》(其中人物是王晓画)画着一个驴背上的旅行者停在一座前代的石碑前面,正在仰头看碑,石碑附近围聚着几株枯劲的老树。

着力地描绘的老树,表现出荒漠和严寒的季节的特征,这幅画的强烈的情感内容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

宋人无名的《小寒林图》,枯梢老搓,森耸郁深,得李成笔下的景与情,可以作为李成艺术成就的参考。

李成《寒林平野图轴》表现旷荡平原上,两树巨松挺立于面前,枝茎虬盘,针叶如网。

两松之间作一转扭多节的古槎,枯枝如龙爪抓拏之势,树根拔于土外,枝干交错,盘屈纵横。

古代艺术家画下了乔松古木含霜凌雪、挺立不拘的昂然英姿。

范宽,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一说他性情缓和,人称之为“范宽”。

他的时代较李成略迟,仁宗天圣年间(公元一○二三一一○三一年)尚在。

他的为人宽厚,好酒,不拘世俗。

他的山水画艺术是在季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曾师法荆、关;但最后得助于终南山、太华山的真实的大自然。

他曾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

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

”他在创作之前,对景凝想,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构思酝酿。

当时人称他“为山传神”。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全景构图的水墨山水画的一件杰出作品。

迎面矗立的雄浑的大山头,强烈的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气象。

山涧,飞瀑如练,直落千仞。

山下空漾一片,衬托出小山岗上生满树木,树巅露出了楼阁。

山脚下正有驮马从右方进入画面中来,如传来了得得的蹄声和潺潺的溪水的声音。

这幅画表达对于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非常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