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1.粒红比值:骨髓中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参考值为2~4:1。

12.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13.Ph 染色体:Ph 染色体典型的核型为t(q:22)(q34:q11),是慢粒的遗传标志。

14.急性白血病MICM 分型:指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Iosmunology,I)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分型。

15.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1976 年法英美血液学家在传统形态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制定FAB分型方案。

16.白血病: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造血组织中一系或多系细胞恶性增殖并浸润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器官。

17.白血病裂孔:白血病时,可见大量原始细胞伴少量成熟细胞,而缺乏中间过渡的细胞的现象。

1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由于获得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一系、多系细胞减少,骨髓中增生活跃伴病态造血的一组疾病。

19. Auer 小体: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白血病细胞细胞质出现紫红色棒状、针状,一根或多根。

在原始细胞中出现,对诊断AML 有意义。

20.出血时间: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21.二期止血缺陷:指凝血和抗凝血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2.一期止血缺陷:指血小板和血管壁异常所致的止血障碍。

23.外源性凝血途径:当组织和血管损伤后,TF 释放、Ⅶa 激活形成复合物(TF-FⅦa),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24.内源性凝血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后,Ⅻ a 激活到形成复合物(FⅧa-Ca2+-FⅨa-PF3),该复合物可激活FX 的过程。

25.凝血共同途径:指激活FX 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26.抗凝血系统:指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 等,它们对血液中被激活凝血因子能进行灭活。

27.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

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8.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29.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 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30.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31.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

32.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33.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 3 个,称镜下血尿。

34.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35.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 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36.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 或〉150mg/24h( 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37.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38.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39.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

40.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41.多尿:尿量多于3000ml/24h,称多尿。

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42.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L/24 小时表示。

43.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44.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就称为肾性糖尿,系由于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所致。

45.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46.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 或17/h,称少尿。

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47.耐糖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在短时间内暂时升高的血糖即可降至空腹水平。

48.血清C—肽: C-肽(C-peptide)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作用下,转变为胰岛素的过程中裂解出来的肽类,胰岛 B 细胞在分泌胰岛素的同时,释放等克分子的 C 肽,测定 C 肽可以了解胰岛素的分泌.代谢和胰岛 B 细胞的储备功能。

49.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血红蛋白?链末端氨基酸与葡萄糖类进行缩合而成的酮氨化物,一旦形成不再解离。

它可以反映2-3 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控制良好与否的指标。

50.OGTT :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

51.同工酶:是指具有相同的催化活性,但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存在一定差异的一类酶。

52.糖耐量异常:是指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或升高不明显,但短时间内不能恢复空腹水平。

53.胰岛素释放试验:在进行OGTT 的同时,于餐前、餐后30 分钟、60 分钟、120 分钟、180 分钟各抽一次血,检测血清胰岛素的变化。

借以了解胰岛 B 细胞的基础状态和储备功能。

54.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人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55.性传播疾病:是一组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侵犯皮肤、性器官和全身多脏器损害的疾病。

56.旁路胆红素:由非血红蛋白物质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的血红蛋白所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57.维生素K 依赖因子:肝脏在合成Ⅱ,Ⅶ,Ⅸ,X 因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 的促进作用,当维生素缺乏时,这些因子合成减少,因此这 4 种因子称为维生素K 依赖因子。

58.同工酶: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都不相同的一组酶,又称同工异构酶。

59.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 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60.血清蛋白电泳:在碱性环境中(PH8.6),血清蛋白质均带负电,在电场中均会向阳极泳动,因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颗粒大小、等电点及所带的负电荷多少不同,它们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也不同。

电泳后从阳极开始依次为白蛋白、a 1 球蛋白、a 2 球蛋白、β球蛋白、r 球蛋白五个区带。

61.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胆红素与配体结合蛋白分离,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作用,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

62.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非结合胆红素。

63.前白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比白蛋白小,是一种载体蛋白,能与甲状腺素结合,又叫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并能运输维生素A。

64.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膜上。

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但抗体必须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才能启动效应功能。

65.M 蛋白:或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它是一种单克隆 B 细胞增殖产生的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片段。

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液中。

66.补体:是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糖蛋白,它由传统的9 种成分C1(C1q、Clr,、C1s)一C9,旁路途径的 3 种成分及其衍生物,B、D、P、H、I 等因子组成。

补体、体液因子与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灭活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也参与破坏自身组织或自身细胞而造成的免疫损伤。

67.细胞因子: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为主分泌产生的免疫调节性小分子多肽。

细胞因子发挥效应需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并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

其生物学活性常表现为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

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六大类。

68.自身耐受:正常情况下,机体能识别自我,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

69.器官移植:用健康的组织或器官来替换功能衰竭的组织器官,借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生理功能的现代医疗手段。

70.供体和宿主:器官移植中提供健康组织或器官的个体称供体,接受者称受者或宿主。

71.超急性排斥反应:指血管化移植器官在血液循环恢复后短则几分钟至几小时,长则24 至48 小时内发生的不可逆转的体液排斥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