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
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
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④高球蛋白血症。
⑤贫血。
⑥高胆固醇血症。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
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
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或减少。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和分叶过多,分叶在5 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5.简述何为棒状小体及其临床价值。
答:在Wright 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6.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
答: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 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
其特点: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7.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答⑴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不均;⑵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⑶棒状小体;⑷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8.简述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时出现细胞大小不均的可能机制。
答: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答: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⑴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⑵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0.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答: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答:⑴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②DNA 合成障碍;③血红蛋白合成障碍;④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⑤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⑵红细胞破坏增多:①红细胞内在异常②红细胞外在异常;⑶红细胞丢失1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⑴过敏性疾病;⑵寄生虫病;⑶皮肤病;⑷血液病;⑸某些恶性肿瘤;⑹某些传染病;⑺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
第四部分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名词解释1.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
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2.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
3.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4.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
5.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 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
6.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7.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 个,称镜下血尿。
8.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9.透明管型:主要由Tamm-Horsfall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10. 蛋白尿:当尿蛋白含量〉100mg/L 或〉150mg/24h( 小儿)4mg/m2/h),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成为蛋白尿。
11.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成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
12.肉眼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 时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13.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
14 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
15、多尿: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
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
16.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用m1/分或L/24 小时表示。
17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18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就称为肾性糖尿,系由于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所致。
19 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20 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 或17/h,称少尿。
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肾路梗阻等。
简答题1.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答: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2.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理?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所致。
3.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改变?答: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菌尿、乳糜尿4.尿蛋白产生的机制?答: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
5.如何鉴别混浊尿?答:①尿酸盐沉淀:加热或加碱可溶解;②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加酸后可溶解;③脓尿和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浑浊消失。
6.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答:①血糖升高性糖尿;②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③暂时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应激性糖尿);④假性糖尿(药物性)。
7.简述尿管型形成的条件?答: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 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使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生成管型。
当该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肾管型随尿排出。
8.简述各种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
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原尿中蛋白超过肾小球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早期;2) 肾小管性蛋白尿:因近端肾小管病变,影响尿中蛋白重吸收所致,可见于肾盂肾炎,氨基甙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重金属对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3)混合类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所致。
上述可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4)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致,一般仅为轻度蛋白尿;5)一过性蛋白尿:以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重吸收阈值所致,常见于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
9.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答: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1)血肌酐(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2)生肌酐清除率(Ccr):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与GFR 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3)血尿素(BU):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稳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cystain C):灵敏性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