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学派介绍在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人类学者结合德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民俗心理学,开展了区域性的“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的研究。

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常被称为“文化中的人格”(Personality in Culture)、“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等。

从心理学的传统来看,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紧密联系的。

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人类学家开始对形成成年人典型人格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兴趣,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系统理论。

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在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该学派某些代表人物(如林顿和卡迪纳)还十分强调人格对于文化的作用,如林顿写道:“在这种人格结构和个人所属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反过来,社会中的每个个人的人格又在与社会文化的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着、活动着。

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

”1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为该学派作出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上的贡献。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地分析模式,借助这一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甚明显的意义。

这种理论的潜力根植于心理分析对象及其解释的关注。

(2)心理分析可以适合对人做两方面的研究,即生物角度和社会角度的研究,从而认识人身体所遇到的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和人格通过社会制度表现自己的方式。

(3)在人类学中利用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认识到,文化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强化了研究中个人因素的重要性,这一因素必然限制通过对同类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客观地验证其资料和结论。

(4)这种研究也部分地纠正了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即认为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完全是被动的,或个人是一张白纸,文化可以在其上书写长久程序。

2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艾布拉姆·卡迪纳(A. Kardiner)、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玛格丽特·米德(Margret Mead)和拉夫尔·林顿(Ralph Linton)等。

本尼迪克特和米德对文化与人格相互关系的成功研究,标志着文化人类学界对心理学的把握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引用和验证阶段,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米德和本尼迪克特独立开展民族心理研究的同时,文化人类学家林顿与心理学家卡迪纳、杜波依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结果就是《个人及其社会》、《社会的心理界限》、《阿罗人》等一批民族心理研究成果的正式出版。

在这些著作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基本人格结构”、“众趋人格”、“初级制度与次级制度”等概念,方1林顿:《人的研究》,1936年英文版,P.464。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58。

法上广泛采用罗夏墨迹测验、联想测验、迷津测验、绘图测验等心理学研究方法。

对后来的民族心理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最早关注文化人类学问题的心理学家之一。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接触了达尔文的学说,并受其影响。

1873年,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他与布洛伊尔博士联合开业,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

1885年,他进入世界著名的巴黎萨伯居里精神病医院,跟随治疗神经官能症的权威沙考学习;1889年,他又到南锡去学习沙考的学生伯恩海姆的催眠技术。

这两次经历对他的无意识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895年,他与布洛伊尔合著《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出版,此书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

弗洛伊德的学术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阐述无意识理论为核心,后期则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文化领域,建立了人格结构理论。

前后期的分界就是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这本书也是他进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著名论著。

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对文化人类学范畴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体现在《固执行为与宗教仪式》、《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这三部论者中,其中以《图腾与禁忌》为代表作。

在这些论著中弗洛伊德探讨了人类社会起源、道德和宗教以及法的形成机制、原始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图腾崇拜和外婚制等问题。

一、变态心理与宗教1907年弗洛伊德发表“固执行为与宗教仪式”一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宗教乃是整个人类的固执型神经官能症。

宗教礼仪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的宗教实践活动。

宗教徒企图借助礼仪影响臆造的或现实存在的客体。

礼仪作为刻板的、习惯性行为的总合,属于宗教中最保守的成分之一,礼仪经过不断重复,获得了很大的稳定性,渐渐融入日常风俗和民族传统。

经常参加礼仪活动可以使人形成稳定的习惯,这些习惯往往又转化为深刻的内心需要。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于宗教仪式或礼仪,弗洛伊德是第一人。

在精神病临床诊断中,固执行为是在特定情景下(例如在穿衣、脱衣、出门、吃饭前等)的单调动作与行为,患者虽然明白这些动作是不恰当和毫无意义的,但却无法自行免除这种行为。

固执行为对患者具有防卫功能,被患者想象成一种预防不愉快事件(实际是被臆想出来的)在某种情景下发生的方法。

这些行为衍化出许多细微的动作,变成了独特的“程式”或“礼仪”。

不操作这套“程式”或“礼仪”,患者就会产生恐惧感和压抑感;相反,完成这些行为则可带来轻松感和慰藉感。

弗洛伊德认为宗教仪式和神经官能症行为之间不仅外在特征相似,而且内在本质也相似。

表现为:不完成仪式动作良心便会受到谴责,必须在完全独处中完成这些动作,绝对禁止被干扰并极认真地完成动作的细节。

两者最根本的相似点在于,自然本能受到压抑是他们体验的共同基础。

只不过神经病患者受到压抑的是性欲本能,而宗教徒受到压抑的是利己的、危害社会的本能。

当然,两者也存在区别:神经病患者的程式化行为更多地具有个体多样性,这与宗教仪式的群体统一性不同;并且,前者具有个体性而后者具有公开性和社会性。

但主要的区别在于宗教仪式使用的器物都具有象征意义,易于为人们所理解;而神经病患者所使用的器物则让人感到是盲目的和毫无意义的。

最后,弗洛伊德得出结论:“我们不妨把固执型神经官能症当作宗教发展的病理学摹本来看待,认定神经官能症为个体宗教信仰,认定宗教为普通的固执型神经官能症”3这样,弗洛伊德就将宗教归结为心理变态现象,这不仅引起了轰动学术界的轩然大波,也引起了罗马教会的极大愤怒。

二、图腾与禁忌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认定图腾制度是认识最重要的“文化设施”之起源的关键。

他在熟悉了大量这方面的文献后,对有关图腾学说问题的理论都不满意,并进行了批判。

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应该从历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研究图腾崇拜的本质。

他根据德国生物进化论者海克尔的“基本生物发生律”建立了野蛮人——儿童——神经官能症患者——野蛮人这一程式,认为个体的心理成熟过程被看作是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重演,只不过在时间上被浓缩了。

因此在每个文明人身上都有野蛮人的影子,文明初期相当于个人的童年期,而每个人的童年期都在不同程度地大致重复着人类的发展。

弗洛伊德以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汉斯为例,对其恐惧症进行分析。

他认为表现为病态的,无缘无故害怕某种动物的儿童恐怖症能为再现人类初期的往事提供必要的材料。

这个小男孩在五岁时对马产生了病态性恐惧,并因害怕马跑到房间里来吃掉自己而拒绝上街。

精神分析表明,对马的恐惧实际上掩盖了小孩对父亲的敌对情绪。

男孩对父亲又爱又恨,他这种不可排遣的、有所指向的感情冲突,只有用转移仇恨感情的方法,即把对父亲的态度转向一种替代物如某种动物的方法才能解决,充当这种替代物的有时就是马。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指出“可以这样设想,儿童对动物的这种恐惧,以相片底片的隐蔽形式再次显现了图腾崇拜的某些特点”。

弗洛伊德又对图腾餐进行分析。

图腾氏族的成员平时极为珍视自己的图腾动物的生命,禁止杀害它们。

但他们每年要举行一次大的庆典,在盛典上集体动手杀死图腾动物,然后聚餐。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仪式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相似,野蛮人象征性的活动背后隐藏着人类历史中的某些真实情景。

他说“图腾的两个基本要求、两项禁忌核心的规定,即禁止杀害图腾和禁止娶同一图腾部落的妇女为妻,就其内容来讲是同俄狄浦斯的两大罪恶相一致的”。

因此图腾产生的前提是俄狄浦斯情结。

在罗伯逊·史密斯关于献祭餐起源观点和阿特金森的“大家庭”假说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构拟了他关于图腾崇拜起源的“故事”:在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年老的男人与一群女人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个男人将家中年轻的儿子赶出家门,这些被赶走的青年男子在世界各地流浪,也可能同某个被抢来女子建立家庭。

有一天这些被驱赶的兄弟们聚合在一起,杀死并吞食了他们的父亲,从而结束了家长的统治。

他们大胆地共同完成了每个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但他们都具有现实生活中儿童都有的父亲情结和在神经病患者身上所常看到的那种矛盾情感——既憎恨自己的父亲又热爱父亲、羡慕父亲的力量和威严。

在他们杀死其父后,对父亲的温情反而加剧。

儿子们“为了克服罪恶感,像典型的神经官能症患者一样,对自己实行尽可能多的限制……同时把无处发泄的认同感转向父亲的替代者——某一种动物,就像那个小男孩一样。

”儿子的爱护和讨好图腾动物,是对自己弑父行为的一种独特的宽恕,他们以此为自己的罪恶感和懊悔心理找到一条出路。

宗教便由此产生。

同时,由于放弃了对家庭内妇女的占有权,他们被迫去寻找家庭外的女人,外婚制也从此建立起来。

图腾崇拜不仅包含忏悔和赎罪的渴望,也体现了儿子们战胜父亲的有关回3转引自波波娃:《精神分析学派的宗教观》,中文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P115。

忆。

图腾餐象征形式地再现了杀死父亲的情景,儿子们凭借着分食象征他的动物的肉体来加强对父亲的认同感。

禁忌又被称作“塔布”(Taboo),即神圣的、崇高的和禁止的、危险的,破坏禁忌要受到各种惩罚。

各种禁忌在集体生活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之后,逐渐融合进了宗教道德规范和禁令的体系。

弗洛伊德认为禁忌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社会每个成员的无意识中都有性欲、攻击欲、贪欲等诸如此类的反社会欲望,这些欲望破坏这社会的统一和团结;而非对神灵的恐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