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目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第一节混凝土拌合物……………………………………………………第二节混凝土强度………………………………………………………第三节混凝土耐久性……………………………………………………第三章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第一节组成材料的质量控制……………………………………………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与控制……………………………………第四章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第一节计量………………………………………………………………第二节搅拌………………………………………………………………第三节运输………………………………………………………………第四节浇筑前的检查……………………………………………………第五节浇筑………………………………………………………………第六节养护………………………………………………………………第一章总则为加强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促进技术进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包括初步控制、生产控制和合格控制。
实施混凝土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通过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与控制、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各工序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以及合格性检验控制,使混凝土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二、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测,计算统计参数,应用各种质量管理图表,掌握动态信息,控制整个生产和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质量,并遵循升级循环的方式,制订改进与提高质量的措施,完善质量控制过程,使混凝土质量稳定提高。
三、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检验及试验设备,建立和健全必要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
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除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第一节混凝土拌合物混凝土拌合物的各项质量指标应按下列规定检验:一、各种混凝土拌合物均应检验其稠度;二、掺引气型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合物应检验其含气量;三、根据需要应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水泥含量及均匀性。
(Ⅰ)稠度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应以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表示,坍落度适用于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维勃稠度适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
其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混凝土拌合物根据其坍落度大小,可分为4级,并应符合表的规定。
混凝土按坍落度的分级混凝土拌合物根据其维勃稠度大小,可分为4级,并应符合表的规定。
混凝土按维勃稠度的分级坍落度或维勃稠度的允许偏差应分别符合表的规定。
(Ⅱ)含气量掺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工艺的要求。
根据混凝土采用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其含气量的限值不宜超过表的规定。
掺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气量的限值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检测结果与要求值的允许偏差范围应±%。
(Ⅲ)水灰比和水泥含量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和水泥含量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实测的水灰比和水泥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Ⅳ)均匀性混凝土拌合物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检查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紧,应在搅拌机卸料过程中,从卸料流的1/4至3/4之间部位采取试样,进行试验,其检测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二、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粗骨料含量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第二节混凝土强度普通混凝土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为、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12个强度等级。
混凝土强度的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混凝土强度,除应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规定分批进行合格评定外,尚应对一个统计周期内的相同等级和龄期的混凝土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计算强度均值、标准差及强度不低于要求强度等级值的百分率,以确定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其中υfcu应符合本标准的第条规定,σ和p应满足表的要求。
对商品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一个月;对在现场集中搅拌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混凝土生产管理水平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和强度不低于规定强度等级值的百分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一、标准差:σ=Σf2cu,i-N·μ2fc二、百分率:p= ×100%式中fcu,i—统计周期内第i组混凝土试件的立方体坑压强度值;N—统计周期内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组数,该值不得少于25组;μfcu—统计周期内N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N0—统计周期内试件强度不低于要求强度等级值的组数。
盘内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不宜大于5%,其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бσ=бσ/μfeu×100%盘内混凝土强度平均值及其标准差可利用正常生产连续积累的强度资料按下列公式确定:μceu=Σfcu,i/nбσ= Σ△fcu,i式中бσ—盘内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σσ—盘内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μfcu—n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fcu,i—第i组三个试件中强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n—试件组数,该值不得少于30组。
fcu,i—第i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按月或季统计计算的强度平均值宜满足下式要求:fcu,k+σμ≤μfcu≤fcu,k+σ式中μt—按月或季统计的强度平均值;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σ—按月或季统计的强度标准差,确定标准差的试件组数不得少于25组。
第三节混凝土耐久性根据混凝土试件所能承受的反复冻融循环次数,混凝土的抗冻性划分为D10、D15、D25、D50、D100、D150、D200、D250和D300等9个等级。
根据混凝土试件在抗渗试验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混凝土的抗渗性可划分为S4、S6、S8、S10、S12等5个等级。
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渗性试验方法庆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实测的混凝土抗冻性或抗渗性指标,不应低于设计要求。
混凝土拌合物的氯化物总含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对素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2%;二、对处于干燥环境或有防潮措施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1%;三、对处在潮湿而不含有氯离子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的%;四、对在潮湿并含有氯离子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的%。
五、预应力混凝土及处于易腐蚀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的%。
第三章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应包括组成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和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确定。
第一节组成材料的质量控制(Ⅰ)水泥配制混凝土用的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碴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快硬硅酸盐水泥》的规定。
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应根据工程特点、所处环境以及设计、施工的要求,选用适当品种和标号的水泥。
对所用水泥应检验其安定性和强度。
有要求时,尚应检验其他性能。
其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水泥细茺检验方法》、《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和《水泥化学分析方法》的规定。
水泥应按不同品种、标号及牌号按批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或水泥库内,如因存储不当此起质量有明显降低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在使用前对其质量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的结果使用。
(Ⅱ)骨料普通混凝土所用的骨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骨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粗骨料最大粒径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得大于混凝土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并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
对于混凝土实心板,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2,并不得超过50mm;2、泵送混凝土用的碎石,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1/3;卵石不应大于输送管内径的2/5;二、泵送混凝土用的细骨料,对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少于15%,对筛孔的通过量不应少于5%;三、泵送混凝土用的骨料还应符合泵车技术条件的要求。
骨料质量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验:一、来自采集场的骨料应附有质量证明书,根据需要应按批检验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及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二、对无质量证明书或其它来源的骨料,应按批检验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及粗骨料的针片颗粒粒含量,必要时还应检验其他质量指标。
三、对海砂,还应按批检验其氯盐含量,其检验结果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四、对含有活性二氧化硅或其他活性成分的骨料,应进行专门试验,待验证确认对混凝土质量无有害影响时,方可使用。
骨料在生产、采集、运输与存储过程中,严禁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
骨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不得混杂。
在其装卸及存储时,应采取措施,使骨料颗粒级配均匀,保持洁净。
(Ⅲ)水拌制各种混凝土的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物用水标准》的规定。
不得使用海水拌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
不宜用海水拌制有饰面要求的素混凝土。
(Ⅳ)掺合料用于混凝土中的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和《用于水泥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的规定。
当采用其他品种的掺合料时,其烧失量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质量指标应通过试验,确认符合混凝土质量要求时,方可使用。
选用的掺合料,应使混凝土达到预定改善性能的要求或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取代水泥。
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其取代水泥的最大取代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掺合料在运输与存储中,应有明显标志。
严禁与水泥等其他粉状材料混淆。
(Ⅴ)外加剂用于混凝土的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的规定。
选用外加剂时,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
选用的外加剂应具有质量证明书,需要时党政军应检验其氯化物、硫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经验证确认对混凝土无有害影响时方可使用。
不同品种外加剂应分别存储,做好标记,在运输与存储时不得混凝土入杂物和遭受污染。
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与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定》和《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i的规定,通过设计计算和试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