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学案及答案
2.解释下列词语
连锁反应:
不可逆转:
一丝不苟:
屈指可数:
3.填空
(1)本文作者蕾切尔·卡森是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她1962年出版的
《寂静的春天》在美国成了轰动全国的畅销书,激起了公众的人环境保护意识,并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回响,至今仍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奠基石。
(2)课文题目“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来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理解关键语句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对比阐述事理的作用。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二)尝试练习
学生合作讨论明确下列语句的含义。
(1)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2)这些化学药品不应该称作“杀虫药剂”,而应该为“杀生物药剂”。
第二部分(3-8)说明人类无法无法适应由于自身对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世界环境的急遽变化,滥用化学药品所导致的危害的环境污染已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三部分(9)总结,提出结论。说明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后果是“我们的一大人祸”,‘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地球’。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提出观点、分析说明、得出结论
(二)合作探究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蕾切尔·卡森及其著作的相关情况。
2.通读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括各段重点,继而理清文章思路。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瞬间()锶()流淌()啮齿()拨弄()
滞留()步履()牲畜()畜牧()急躁( )
辐射()短暂()隐秘()栖居( )螺旋()
B.弄堂(lòng)栖居(qī)漂浮(piāo)
C.急躁(zào)螺旋( luó)覆盖(fù)
D.骨骼(gé)隐秘( mì)瞬间(shù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步履滞留屈指可数B.逆转喷洒一丝不苟
C.幅射烟雾骄傲自大D.稳健流淌源源不断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 )
寂静的春天
【学习要求】
1.把握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依据,体会作者在理性的说明的同时抒发的强烈情感。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述事理的方法。
3.品味本文形象的语言表达。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观点及所用的论据,理解关键语句。
【建议学时】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思路,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问题。
(1)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人为什么认不出“自己创造的魔鬼”?)
明确:“自己创造的魔鬼”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化学药品的危害有如魔鬼,是人们滥用化学药品造成了对坏境的破坏,所以说魔鬼是人自己创造的。说“认不出”,是因为这种化学药品虽然危害极大,但隐蔽性极强,不像核辐射的可怕危害那样为人们普遍认识,而是能让人们或者动植物不知不觉地受到严重危害。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的生物的根本性质。
B.如今辐射已不仅是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前便存在的岩石隐秘的射线、宇宙射线以及太阳紫外线;它更是人类拨弄原子的奇异产物。
C.经过一定的时间,不是过了若干年,而是过了千百年,生物适应了环境,达到了平衡。D.如此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这真是我们的一大灾祸。
4.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阅读课文,找找文中用了哪些对比手法?
(1)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在20世纪中叶人类的环境的巨大改变做对比;
(2)把滥用化学药品的后果与核污染对比
(3)把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对比;
效果:突出人类滥用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突出滥用
3.作者为什么以“寂静的春天”为题目,这样命题暗含了作者怎样的忧思?
这种文题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体现了作者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命运的担忧。
以此为题的用意在于形象化地描述由于人们滥用化学药品所造成污染对环境的破坏,使人有切实的感受,受到强烈的震撼,以此向世人发出警告:要正确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正视这个我们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和悲剧性的结果。
核辐射和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本文着重讲述得是人类滥用化学药品的危害。它们可以导致“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甚至是人类灭亡。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必将遭到报复。(主旨)
(三)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啮齿(niè)牲畜(chù)拨弄(nòng)
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致命甚至危险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
B.难道有人不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麽多毒物而又继续使它适宜一切生物生长?
C.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
D.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一生物体。
4.阅读课文,疏通语句,理清课文结构
请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分析层次。
①概述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系,生物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②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介绍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而且其隐蔽性极大。
③在漫长的时间里,生物适应了环境,达到了平衡,然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
(3)药物喷洒的整个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
(4)如此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这真是我们的一大灾祸。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滥用化学药品造成严重危害,并已陷入恶性循环,作者对此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杀生物药剂”“永无终点的螺旋”“我们的一大灾祸”“自己创造的魔鬼”作者呼吁人们在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时,应当放弃那些原始的、落后的思想观点和愚蠢的做法,要善用科学,不要让科学危及人类自身。
①概述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系,生物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②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介绍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而且其隐蔽性极大。
③在漫长的时间里,生物适应了环境,达到了平衡,然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
④介绍了人类的急躁轻率使新情况不断产生。
①时间是最基本的因素。但在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变化。
②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继续使它一切生物生长?
③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新形式,毒死植物,使牲畜得病,
A.急遽适宜组成B.急速适宜构成
C.急速适应构成D.急遽适应组成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D )
(3)药物喷洒的整个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在“永无终点的螺旋中,药物喷洒会发展到怎样的情形?”)
明确:作者以“永无终点的螺旋”作比,指出滥用化学药品的情况会逐步升级,化学药物使用会陷入了恶性循环。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原理,昆虫会演化出对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于是人们必须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这样,在人和昆虫的互动中。人们得不断寻找更有毒性的物质,不断地大量使用化学药物。
1.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怎样的?
很大程度上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是由环境造成的,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想对较小。
3.在当今,哪两种污染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哪种污染具有隐蔽性,后果更严重?从何可知?
辐射线和化学药品。化学药品具有隐蔽性,后果更严重。从文章第二段“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到“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⑤人类来不及适应这些化学药品。
⑥简介这些化学药品被利用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战争。
⑦各种化学药品被广泛应用。
⑧化学药物的使用陷入了恶性循环。
⑨小结全文,指出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后果是“我们的一大灾祸”,会“打击整个地球”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概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提出当前人类所具有的改变大自然的力量“令人不安”,“性质亦发生了变化”的观点。
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
5.富有感情色彩而又形象生动是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找出例句,说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第二段P35)
分析: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迫切的心情。②“人甚至连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都认不出来。”(第二段P36)分析:引用施威策的话,运用比喻手法,进一步指出这种化学药品让人们或者动植物不知不觉地受到危害,增强说服力。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第七段P37)分析:“杀虫剂”与“杀生剂”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极大差别,“杀虫”指这些化学药物的功用是“杀虫”,而“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了这些化学药物的危害,作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4)如此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这真是我们的一大灾祸(为什么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会造成“我们的一大灾祸”?)
明确:“控制大自然”的观念是一种原始的、低级幼稚的生物学和哲学,其本质是以人类为中心的骄傲自大的心态。基于这种观念的应用昆虫学是原始的科学,依据应用昆虫学的“控制大自然”观念来对付昆虫,并且以化学药剂这种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来进行,对化学药物的滥用最终会导致对地球生态的破坏,“打击整个地球”,所以说是“我们的一大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