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泥水沉降速度实验报告
(2)烧杯,容量为500mL;
(3)注射器,容量1mL、5mL、20mL;
(4)天平;
(5)秒表;
(6)透光率测量仪;
(7)小于0.5mm浮选尾煤样500g。
粉状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配制
摇动盛有粉末状絮凝剂的试剂瓶,使之混合均匀。用牛角勺以最少的次数将絮凝剂装进已知质量的洁净而又干燥的称量瓶中,称取0.25g,同时按0.1%的溶液浓度以式求出稀释水的体积Vp。
四、实验步骤
(1)称取煤样40g。
(2)将称好煤样仔细倒入500mL量筒中,并注入少量清水进行润湿,上下倒置,直至煤
样全部润湿并分散在水中为止。
(3)用普通坐标纸制成纸带,粘附于500mL量筒壁上,以页面为原点,单位为mm,方向向下建立纵坐标系
(4)用注射器吸取1ML絮凝剂,加入量筒内。
(5)将量筒上下翻转5次,转速以每次翻转时气泡上升完毕为止。
(6)当翻转结束后,迅速将量筒立于桌面静止,并立即开始计时。
(7)每经过5~10s记录一次澄清界面的下降位置。开始是沉降速度较快,以5s为记录间隔,待澄清界面接近压缩区时,再以10s为记录间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直至沉淀物的压缩体积不发生明显变化时为止。
(8)依次进行絮凝剂用量为1.5、2.0、2.5ML实验。
五、实验过程原始记录(数据、图表、计算等)
1
5
3.0
5
4.0
5
8.5
5
9.5
2
10
7.5
10
11.0
10
13.5
10
17.5
3
15
12.8
15
17.5
15
18.0
15
18.5
4
20
17.5
20
18.5
20
19.0
20
18.7
5
25
19.0
25
18.8
25
19.2
25
19.0
6
30
19.5
30
19.0
30
19.4
30
19.0
7
35
19.5
35
3.煤泥水沉降速度的快慢与絮凝剂的用量有关,从实验数据结果中可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用量范围内絮凝剂用量越大沉降的速度越快。
4.沉降末期煤泥水趋于稳定,上清液与煤泥分层明显。
实验
编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实验
项目
名称
煤泥水沉降速度
分数
指导老师
总评成绩
二、实验原理
(1)在煤泥水中加入高分子絮凝剂后,其中细小颗粒在絮凝剂的作用下相互聚成较大的絮团,随着絮团的增大沉降速度加快,煤泥沉降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澄清界面,由澄清界面的下降速度可绘出沉降时间与澄清界面下降距离的曲线——沉降曲线。
(2)本实验所用絮凝剂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
澄清界面的初始沉降速度可由下式计算:
煤泥水来源:现配 絮凝剂:分 子 量300万
煤泥水浓度:8% 名 称:聚丙烯酰胺
取样日期:2013年6月30日 类 型:非离子
实验日期:2013年6月30日 溶液浓度:1‰、2‰、3‰、4‰
配制日期:2013年6月30日
顺序号
絮凝剂1%0
1ml
1.5ml
2ml
2.5ml
时间
距离
时间
距离
时间
距离
时间
距离
19.4
35
19.6
35
19.0
上清液浓度g/l
10.32
10.21
10.22
9.92
沉积物高度cm
4.2
4.6
4.5
4.7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在煤泥水中加入聚丙烯酰胺后,沉降比较迅速。澄清区与沉降区间有清晰的界面。
2.随着沉降过程的进行,澄清区高度增加,压缩区高度也增加,而沉降区高度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只剩下澄清区和压缩区。
式中:
—澄清界面的初始沉降速度,mm/s;
—某一累计时刻( =0、1、2、3、……n),s;
—对应于 的澄清界面累计下降距离,mm;
—直线段起始端型值点顺序号(一般 =1);
—直线段末端型值点顺序号;
—直线段 到 的型值点得累计个数。
= - +1
三、使用仪器、材料
(1)量筒,3个,容积为500ML;
式中:
— 添加水量,mL;
—称量的商品絮凝剂的重量,g;
—商品絮凝剂的纯度(以小数表示),%;
—所配制的絮凝剂水溶液,%。
将所求出的稀释水,使用量筒量好并注入500mL烧杯中,再将烧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放入搅拌器棒,开启磁力搅拌器,调整转速使液体产生强烈涡流。再将称好的絮凝剂均匀地分散地撒在涡流面上,待絮凝剂全部撒完后,将磁力搅拌器转速调至300~400r/min,搅拌2h,使絮凝剂颗粒完全溶解。若搅拌完毕后仍有为溶解的聚团颗粒,此溶液作废,重新配制。
本科实验报告
煤泥水沉降速度实验实验项目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矿物加工教研室制
年月日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
开课实验室:年月日
学院
年级、专业、班
姓名
课程
名称
指导教师
成绩
教师评语
教师签名:
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煤泥水沉降实验的操作方法;
(2)了解实验所用絮凝剂的性质和作用机理;
(3)学会配制絮凝剂的水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