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文字资料总体留园总体规划布局总体上分为中部山水.东部庭园、西北山林田园三大景区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规模十分宏大,在苏州园林中首屈一指。
其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它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
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全园分为中、东、西、北四区。
中部和东部是全园的精华部份。
中部以山水为主景,水他们于中央,池水西、北两侧,假山石峰屹立;池水东南两侧,楼、廊、亭、轩错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东部以建筑呈其佳丽,重檐迭楼,曲院回廊是突出冠云峰的一组建筑群。
西部是自然风光,颇多野趣。
北部是田园景色,别有风味。
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不像欧洲花园那样一览无遗地展现它的规模与气派。
到任何一个苏州私家园林去,几乎都是用欲扬先抑和渐入佳境的布局手法,给每位入园者一个期待和新奇的感觉。
这其中,留园堪称典范,在苏州园林中的艺术成就颇为突出。
理水方式中部是全园的山水主景,山水自然布局,建筑空透,造型奇美。
水池位于中央,山上有小涧,池中小蓬莱岛,形成了池水之“源”,又聚又分,使水景生动有致。
水池西北岸山丘起伏,古木参天,花木茂盛,精致小巧的亭轩隐隐约约.东南向建筑密集构成视觉屏障,高下进選且依水而建,倒影清晰明丽.由水池东岸的曲溪楼进入留园的东部庭园景区,华丽精雅的大小筑庭园目不暇接。
空间安排以封闭空间为单元,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段划分前面所提到的单元面,划分后的单元面与边界组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封闭空间,然后对这些封闭空间进行有序的组合,最终形成了留园的空间布局结构.建筑营造在通风采光和透镜的同时,漏窗也俗称“花窗”。
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
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
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堆山叠石园林中特置的山石,也称孤赏石。
是以姿态秀丽、古拙或奇特的山石、峰石作为单独欣赏,常置于园林建筑前、墙角、路边、树下、水畔、草坪作为园林的山石小品以点缀局部景点。
体积高大的峰石多以瘦、透、露、皱者为佳。
特置山石可以半埋半藏以显露自然,成自然之趣。
也可以与树木花草组合,别有风趣。
更多的时候是设基座,置于庭院中摆设。
拙政园总体规划布局从拙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仅奠定了拙政园以水为主、疏朗平淡的整体风格,而且将拙政园设计成一个人文底蕴浓厚的宅园。
东、中、西三部分园林在主题和特色方面各具特色,却又相互补充,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征完美的再于园林之中。
在园林空间上,东、中、西三部园林相互转承、互为因借。
空间特点: 包罗万象、小巾见大、内敛含蓄、循序渐近理水方式拙政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1/5,整体布局以水面为中心展开。
水面被分割成若干的小块,因势利导建亭台楼阁或配山石花木,形成各种不同意境氛围的水景。
空间特征苏州拙政园创造了一种有意义的空间,人与空间在交流的同时,形成了第三个世界: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如果说外适内和的生活状态是目的,那么缔造与人相适的生活场所则是途径。
古代园林在享有家庭生活的同时,还有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空间。
在园中,不仅有山水等物质因素,也有统一全园主题或情趣的精神因素。
因其创造了富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场所,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才让身处其间的人获得了归属。
建筑营造拙政园虽然是私家园林,面积相对皇家园林来说较小,但在园林建筑形式上却丰富多样,涵盖了大多数古典园林建筑类型,起到了点景、观景、引景、对景等诸多作用。
植物配置拙政园内的植物可谓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如松、榆、槐、枫、柳、桃、茶、玉兰、琵琶、海棠、荷花、梅、竹、女贞等,叶、花、果、枝姿态各异,花香芬芳独具・植物与其主景建筑相搭配协调、意境一致,如远香堂前水面的荷花、松风亭旁的苍松、雪香云蔚亭周边的梅花、十八曼陀罗馆附近的山茶花、玉兰堂前的玉兰等,使得拙政园内四季都有生机,有情趣堆山叠石呼应顾盼园林设景要有呼应,山体的脉络,岩层的走向,峰峦的向背俯仰,要相互关联,气脉相通。
宾主之间有顾盼,层次之间相衬托。
网师园总体空间布局网师园分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东部的住宅部分占地0.2公顷,大致依序列依次为门厅、正厅、楼厅,其后有五峰书屋和梯云室等精巧玲珑的小院。
西部为庭园,占地0.33公顷,这里的布局与住宅部分的布局截然不同,亭、廊、轩、馆或聚或散,皆邻山近水,环池而建。
网师园的总体布局讲究曲径通幽,庭园虽小,利用直路中有迂回,舒缓处有起伏的园路安排,创造意境深邃的气氛。
网师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府宅园林。
全园可分作三大部分:东部是宅院区,为府第;中部是山水景物区,为主园;西部是内园,即园中园。
是古代苏州世家东宅西园,宅园相连的典型布局。
这一布局,使整座园林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理水方式网师园几经颓废,唯池水一泓,清澈无恙。
网师园中的水池——彩霞池,仿虎丘山白莲池整体,用黄石叠砌而成。
池周围在布置手法上,采取了主辅景区对比的手法,以水面为中心,各较小的景点围绕水面布置。
空间安排整个网师园的空间安排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中部景区也就是全园的主体空间,在它的周围安排若干较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
西部的园中园与中部之间仅一墙之隔,是辅助空间中最大者。
正厅为书斋“殿春簃”,位于长方形庭院之北,南略置峰石为殿春簃对景。
院内当年辟作药栏,遍植芍药,每逢暮春时节,唯有这里“尚留芍药殿春风”,因此而命名景题。
院西南隅有水一泓,名“涵碧”,清澈醒人,与网师园中部大水池有脉可通,存“水贵有源”之意。
泉上构亭,名“冷泉”,与轩前面东部假山相对。
西园以“花街”铺地,极平洁,与中部利用水池,同一原则。
以整片出之,成水陆对比,西园以石点水,中部以水点石。
总体利用建筑与山石之对比,相互变换者,如歌家之巧运新腔,不袭旧调。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明轩”正是以西园为蓝本建造,使中国古典园林走上了国际。
景点设计&建筑营造什锦窗是用于园林游览的廊墙的窗注重对建筑的点缀与美化,而非以采光为目的。
扇面形,满月形,双环,套方,三环,梅花,玉壶,石榴,寿桃,五角,六角,八角,窗框可用木也可用砖,砖框常施以雕饰,用薄砖或瓦片拼成各种窗棂。
什锦窗分为以下构造做法:1.盲窗,镶嵌在壁面上的假窗,有窗框和格心,用木棂条直接在墙面上做出窗户的样子,没有通风透光等功能,只能起装饰和丰富墙面的作用。
用于城门楼,转角抄手游廊城楼的山墙外侧。
2. 漏窗,在墙面上做窗洞,朝院内的一面是窗,洞口安装棂条,墙外是窗框。
漏窗亦称花窗,在园林古建中在于巧妙的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玲巧,达到景中有景,景外有景,小中见大的效果。
同时这些漏窗图案在长廊,粉墙上亦形成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为园林建筑增色不少。
堆山叠石宾主分明要突出群山的主山和主峰,要有主、次、配明,分宾主的关系不仅表现再一个视线方上,而且要在视线的范围内。
寄畅园寄畅园布局寄畅园总体布局为水池偏东,池西聚土石为假山,两者构成山水骨架。
假山约占全园面积的23%,水面占17%,山水一共占去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建筑布置疏朗,相对于山水而言数量较少,故王穉登《寄畅园记》评价:“兹园之胜……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沼。
理水方式寄畅园的理水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大水宜分、小水宜聚”的基本手法。
整体布局以聚为主(以锦汇漪为中心,展开景观空间序列);南北长而东西窄的锦汇漪水池,又通过中部两岸的鹤步滩与东岸的知鱼槛对峙收束,把水池划分为似隔又合的南、北两水域;北水域的北端利用平桥“七星桥”及其后的廊桥,再划分为两个层次,中端做成小水湾架石板平桥(即鹤步滩),北水域被划分为四个层次,加大了景深,又与南水域开敞的景观形成对比。
北水域东北角以跨水的廊桥障隔水尾,池水似无尽头,彰显其疏水脉脉源远流长的意境,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创构和园林审美中的体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理水方面,寄畅园的独到之处体现在从惠山引来泉水,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园址选择的重要性,证明了别墅型私家园林融入自然的特质。
空间安排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
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
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
园内池水、假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开采山中的黄石做成,所以,寄畅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
在路线的组织上,寄畅园运用了江南园林常用的疏密相间手法。
从现在西南角的园门入园后,是两个相套的小庭院,走出厅堂,则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山林景色。
在到达开阔的水面前,又必须经过山间曲折的小路。
这种分割空间和景色的处理手法,造成了对比效果,使人感到园内的景色生动和多彩。
堆石叠山寄畅园的叠山是著名叠山家张南垣之侄张钺的匠心独运之作。
西岸的黄石间土的土石山,堆叠成中部隆起,首尾两端渐低之势,首迎锡山、尾向惠山,似与锡、惠二山一脉相连,犹如真山的余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山上灌木丛生,古树参天,浓荫如盖,盘根错节.与锡、惠二山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又从惠山引来泉水,形成溪流破山腹而入,跌落山堑,如空谷流水之琴音,故名“八音涧”,所创意境别具一格。
景点设计&建筑营造除新建的双孝祠、秉礼堂一组建筑群作为园林的入口外,寄畅园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水池的北、东两岸,但疏朗冇致,其参差错落、倒映水中的形象与池东南岸的天然景色形成强烈对比。
正是因为建筑着墨不多,园林保持着疏朗、天然的格调,故乾隆帝驻跸此园时曾赋诗咏之为“独爱兹园胜,偏多野兴长”。
寄畅园建筑的窗、门等上雕刻有蝙蝠、鹤、寿、松和书等图案以及一些典故,无不在隐喻福、长寿、书香门第或升官、多子多福等,在此不一一枚举。
可以说园林中的建筑不仅有其实用功能、审美功能,也有一定的隐喻功能,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小景点留园入口当年园主人和内眷可从内宅入园,而一般游客不能穿越内宅,故此另设园门于当街,从两个跨院之间的备弄入园。
备弄的巷道长达五十多米,于高墙之间,匠师们采取了收、放、收的序列渐进变换的办法,虚实交替、收放自如,形成巧妙的空间序列;再步步深入,以达到欲扬先抑之目的。
一进园门便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前厅,从厅的东侧进入狭长的曲尺形走道,再进一个面向天井敞厅,最后以一个半开敞的小空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