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听老师讲完中国古代建筑后,我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非常感兴趣,联系到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发现她们之间有很多的互通之处,整理一下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课间放的“苏州园林“的视频,再到网上搜寻了一些资料,整合出这篇文章,作为对课程的些许收获。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独特哲学思想上的一门艺术性很高的建筑门类, 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色。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 是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

要研究它, 还得主要从自然美的发现和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入手, 而田园生活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师法自然!, 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 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

士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 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

从拙政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这些风景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可以体现出这一观点。

园林中假山都是真实的山体的抽象化、典型化。

李渔在《一家言》中强调垒石叠山必须要以园林的艺术情调为基准, 体现文人的清隽清韵。

园林中各种水体也是自然界中河、湖、海、池、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根据园内地势和水源的具体情况, 或大或小, 或曲或直, 或静或动, 用山石点缀岸、矶, 堆岛筑桥, 以营造出一种岸曲水洞, 似分还连的意境。

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园中植物的基调主要以白、蓝或墨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园中还多用常绿之植物, 如四季常青的翠竹、苍松等, 这些植物的青绿色彩正适合表达清朗明净、闲适的心境和飘渺的意境。

栽植树木往往以三株五株群植或从植, 看似随意却是经心的与山石、水体、建筑相配合,古朴而葱郁, 用淡雅素洁的色彩来体现“虚无恬淡, 乃合天德”的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

“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宗旨。

其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
拙政园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建在湖中的小岛上,是主厅远香堂隔水的主要对景,它既是赏景的好去处,又是重要的点睛之笔,在拙政园中部的风景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夏天,这里林木苍翠,幽篁丛生,亭额题款“山花野岛之间”,联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烘托出幽深、宁静的气氛。

早春时节,银装素裹,雪映寒梅,一片纯洁世界。

三、浓郁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某种真景, 反映真境, 同时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等为园林增色, 反映虚境, 共同创造富于诗情画意的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较多的与文人联系在一起。

文人追求的清新、雅致的精神境界, 在赋诗作画中所提炼出的较高的艺术修养, 运用到园林中创造出诗画!般的情趣。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 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兰雪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

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

以及沧浪亭进门处的湖石山林、拙政园远香堂南的黄石山体、都是完全是画理画意的体现。

四、深邃高雅的意境
1. 用诗词典故表达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一些文化典故常常被造园者引用到园林中来, 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情操。

拙政园的小沧浪,其景观意境取自于《孟子·离娄》: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灌我足。

”用沧浪之水洗涤冠缨和身体的污垢, 比喻超脱尘世、志趣高洁。

苏州沧浪亭的始建者苏舜钦“除名为民”后,自水竹林木之中, 从风光月影之间, 感悟到人生的真趣, 终于有“仕宦溺人为至深”这样的感叹。

他以“沧浪”之名昭于众人, 借以抒发对官场的厌弃, 表现自己的清高和觉悟之后的畅快。

古代不少名园的主人都有类似的境界。

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园林把小桥流水、田园牧歌式的遁世归隐一类的意境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2.用比拟、联想来表达意境
中国园林景观的诗情画意, 一在园林自身, 一在赏园者的心中。

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

这种关系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

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 园林中的山水泉石以及植物等都被赋予人的品格, 也是对园林意种表达。

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和“远香堂”的题名, 也是寓意深远。

“留听”与“远香”, 一主听觉一主嗅觉,与此两处观荷的用途并无直接联系。

“留听”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诗集)“远香”则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句。

这两个题名既点出了两处景点的风景特色,又将视觉、听觉、嗅觉沟通在一起, 含蓄地表达了园主洁身自爱、不媚权贵的清高气质, 情景意融于一体。

在这里诗句己不是普通的咏景抒情的文字, 而成为园林艺术意境的创造手段。

3 用时空意识来表达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

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

拙政园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

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

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