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知识论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知识论


对理念论的批判
根据理念论,一个具体的人是不完美的,是分有 了完美的人的理念。可苏格拉底既是人又是动物。 苏格拉底既分有了理想的人的理念,也分有了理 想的动物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依赖于理念的存在而存在, 反之不然。亚里士多德认为反之亦然。 第三者证明:如果两个同类的具体事物是因为它 们共有的理念而联系起来,那就应该还有一个将 理念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理念。但这个理念与 那个理念联系起来也需要一个理念,以至无穷。 这个问题柏拉图自己在《巴门尼德篇》中也已经 意识到了。
四因说
然而,具体事物是变化着的。所以柏拉图认为知 识的对象不可能是具体事物。但亚里士多德认为 我们可以通过追问具体事物变化的原因而拥有知 识。为此,先要弄清楚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原因。 他区分了四种原因: 首先是形式因,即:它是什么? 其次是质料因,即:它由什么构成? 再次是动力因,即:什么创造了它? 最后是目的因,即:它为什么被创造? 现代科学只承认第三个原因,即动力因。
三、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
本原
获知就是要认识事物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所以首 要的工作就是确定事物存在原因的本原。 本原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 事物的生成不能无中生有,所以一定有某物作为 基础存在着。这个基础就是本原,也叫作“载体” (“躺在下面的东西”)。 载体是生成的基础,但还不是生成的东西。使得 生成物是此物而非彼物的,是它的形式。因此形 式也是本原。 形式中包含了具有和短缺的对立,短缺就是尚不 具有这种形式或尚是另一种形式。所以有三种本 原:载体(质料)、形式和短缺。
知识分类说
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思辨)知识 理论(思辨)知识; 理论 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 实践知识;为着创作 实践知识 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创制的知识 创制的知识。 创制的知识 理论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形而上学。 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等。 创制的知识包括艺术、工艺等。 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的区别在于本原不同,虽然 两者的运动本原或根源都在自身——即实践者和 创制者,但实践者靠意志或意图,创制者靠理智、 技术和能力。实践知识是行的知识,以至善为目 的。 逻辑学是科学知识的工具,但不是科学本身。
知识等级说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知识有五个等级: 一切生物都有感觉 感觉。但并不都有记忆。 感觉 动物有记忆 记忆。但只有人才有经验。 记忆 人能从记忆中得到经验 经验。经验是最广义的知识,人 经验 通过经验得到知识和技术。 经验只知道特殊,技术 技术才知道普遍;有经验者只知 技术 道是什么却不知道原因,有技术者则知道原因,懂 得为什么;技术能传授而经验不能,知与不知的标 志就在于能否传授。所以,技术比经验更接近狭义 的知识——即科学。 技术也有不同种类和等级,有的技术为生活必需, 有的只供消磨时间并无实用。只有后一种技术中才 有智慧。因为智慧是以本原为知识的对象。 智慧。 智慧
哲学就是爱智
哲学是智慧的一种,也是最高的智慧。哲学的目的 是求取最高的知识。 哲学知识的产生有三个条件:一是因好奇而生,人 为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二是因闲暇而生,只 有在闲暇中人才能进行哲学思考;三是为自由而生, 它仅仅是为了知而求知,不是为实用而求知。 “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 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门知识中,唯有这门知识才 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己而存在。” 哲学是神圣的,“神圣只有两层含义:或者它为最 大的神所有;或者对某种神圣东西的知识”。哲学 可以说是神学,一切知识都比它更为必要,但却没 有一种能比它更加高贵。
吕克昂学园
亚里士多德是亚力山大的导师。但亚力山 大虽尊敬老师,却并不喜欢哲学,至少没 有这方面的天赋。 柏拉图死后12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 昂创建了他自己的学园。由于他喜欢在散 步时讲学,所以他的追随者被称为步行者, 逍遥学派。 亚力山大死后,雅典人起来反抗马其顿统 治者。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雅典避难。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与知识论
形而上学;对理念论的批判;存在与本质;四因说; 实体与共相;范畴论; 知识的等级,知识的分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 创制的知识;方法论
一、亚里士多德其人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最出色的学生。他在柏拉图 学园学习了二十年。 罗素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柏拉图哲学的产儿。 但在一些重大哲学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完 全不同于柏拉图的见解和理论。 柏拉图形容亚里士多德,就像一匹刚出生的小马 驹,一生下来就用蹄子踢它的母亲。 亚里士多德敬爱柏拉图,他说:我爱我师,但我 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和知识论的评价
有一个说法是,亚里士多德把柏拉图飘在 空中的哲学,拉到了地面上。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最重要的部分,是实 体论。亚里士多德对共相问题的认识比柏 拉图更具常识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 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知识论不同于柏拉图之处是, 他重视从感觉经验中获得知识。他为后来 的经验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方法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是以先天知识为对象,先天知识 即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例如几何学的公理和逻 辑学知识。所以柏拉图更重视理性的直观和直接 洞见。 亚里士多德重视从感觉经验中获得知识。为此他 提出一种定义法,即属加种差。实际上是对经验 进行分类和归纳,求得知识的方法。 仅仅分类和归纳还不够,因为很多经验需要借助 推理和分析成为知识。所以他研究逻辑学,并总 结出三段论的推理分析方法。他是逻辑学之父。 但是亚里士多德也发现,最高的知识——理性认 识的最高原则,是不能用定义和三段论获得的。 它需要直觉。例如对上帝的知识。
质料与形式
柏拉图认为一切可见可感的具体事物都不是真实 存在的实体,真实存在的实体是理念。亚里士多 德认为存在就是具体事物的存在。每一个存在着 的具体事物都是一个实体。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都包含了质料和形式两 方面。质料就是构成这个东西的东西,例如一个 雕像由一块大理石构成。形式就是使得这个东西 具有其独特样态的东西,例如一块大理石必须被 雕凿出某种形状才成为一种塑像。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离不开质料与形式(上帝除 外)。但使得一事物是这样存在而不是那样存在 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形式。
存在本质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用存在与本质进行哲学研究。 对事物的认识首先要判断它是否存在,所以存在 判断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判断它是什么。为此要 研究事物的本质。 实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具体事物的独特性,即 它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独特的存在本质。二 是事物的类别或共性,即相同的或相近的事物所 共有的本质。 第二种实体,即第二种本质,是从分类中看到的 本质。由于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分类。 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把事物的存在方式分 为几个大类。于是有了范畴学。
亚里士多德的个人风格
亚里士多德最突出、也是最为后世称道的一个特 点,是他的渊博。他是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 家,不仅通晓当时所有的知识,而且系统地整理 这些知识,把它们分门别类,并把每一类知识加 以理论化,由此形成种种学科或科学。有一些学 科是他首创的,比如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的第二特点,是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分 类归纳的能力。例如他的生物学知识是以大量的 观察为基础的。 在亚里士多德死后的十五个世纪里,他被认为是 科学领域的权威者。而这也是伽利略不得不用实 验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论断并不科学的原因。 不过,他被当成权威并不是他的错。
实体与共相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其实是共相。柏拉图认为共相 是比具相或殊相更真实的存在,因为具体个别的事 物会有生灭变化。亚里士多德指出共相存在于个别 的具体事物之中,共相是从个别具体事物的类的特 征(共性)中抽象出来的。 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否定了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才 是不灭的实体的观点。他认为每一个别具体的事物 都是一个实体。实体包含了共性与个性。 但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共相也是一种实体。于是有 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第一实体即具体事物的 独特性质,第二实体即具体事物的类或共相的本质。 这是一个不彻底的解决方案。它导致中世纪经院哲 学中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旷日持久的争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由来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名 著。但他本人没有给这本书命名。他死后200多 年,后人整理他的手稿时,临时定名为《物理学 之后》。 “形而上学”是日本学者根据《易经》“形而上者 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译来。 亚里士多德自己有时称“第一哲学”。第一哲学 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基本规律或秩序。实际上 就是研究存在、如何存在的问题。所以形而上学 与本体论、存在论的意思大同小异。
范畴论
任何一个事物都首先作为“这个”而存在。 所以实体性是最根本的存在特性或存在方 式。此外,事物的存在方式还包括:数量、 性质、关系、地点、姿势、时间、状态、 主动、被动。 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存在分为十大范畴。 在判断了事物是否存在——即是否是一个 实体后,接下来,就是从十大范畴判断事 物以什么怎样方式存在,或者说,它们如 何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