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在当今的中学生活中,中学生们常面对考试低分、同学矛盾、他人议论、老师批评、家长斥责以及其他种种不利情况,往往使得情绪激动:有的大哭大闹,有的发尽脾气,有的离气出走甚至自杀。

这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特征
1 、缺乏内动力。

初中生一般还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目的,大多学生一般都把学习成绩与个人荣誉和教师评价态度相联系,与升重点高中相联系,很少有人把学习与发展和社会需要相联系,因此他们的学习一般都是被动的。

再加上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应付。

结果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压力影响下,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便会出现不爱学习,频繁违纪的现象。

2 、缺乏自制力。

青年初期阶段的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缺少自制能力,在家长、社会及学校的压力下,他们紧张的学习,心理上的压力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目标几乎都是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发展要求不那么重视,所以学生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对去体验各类社会生活,这就与家长、学校的教育要求发生了冲突。

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家长和学校的要求,但却有许多学生对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约束产生了抗拒心理。

这种心理上的逆反情绪会使个人的自我调解能力严重失控制,使一些学生放弃学习而贪玩、把主要精力用于交友、寻求新的文化生活刺激等等。

其中很多学生不仅是高考和中考的落榜,同时还有一些人被社会和历史淘汰。

3 、缺乏自信心。

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但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分析自己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另外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压抑状态,长此以往,使这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

他们严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会自暴自弃,放松学习,任其落后。

这种自信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严重时可以使一部分学生完全放弃努力。

4 、缺乏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多,科目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与目前仍然占统治地位的应试教育有直接关系。

这种学习方法不能使学生产生内动力,也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由于频繁考试,尽管一些学生很努力,有时成绩并不理想,这其实是学习方法不佳的必然结果。

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的优劣,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改进自己的学习。

5 、缺乏考试经验。

考试焦虑是许多学生在考试前出现的一种心神不安、学习效率下降的一种心理表现。

这种心理的出现一般与考试中的紧张气氛和学生自我适应能力较差有关。

同时也与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如平时学习水平有关。

所以解决考试焦虑也是心理调节的重要方面。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策略
1、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先导
课堂心理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感活动状态,是课堂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所依赖的群体情绪状态。

积极、主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中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

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要靠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造,教师是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一方面教师应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
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2、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师生间形成的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了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又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学习,产生成功感。

教师还应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得到启迪和引导,从而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3、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和学的手段,它解决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好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系统牢固的知识技能,智力得到提高;反之则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质量不高,智力提高不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乐教、善教、平等、尊重、循循善诱的教风;学生应有乐学、愿学、会学、生动、主动的学风,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动口动手能力。

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乐学的情趣,“苦学”的意志,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因为,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4、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保证
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或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展现实物、标本、模型,组织学生讨论、练习、参观等,教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枯燥的材料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教学活跃起来;通过“表现教学”、“成功教学”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和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步入良性循环的“魔力圈”。

5、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