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体应力波传播理论

岩体应力波传播理论


一种衰减因为存在真正的能量损失,称为固有衰减;第二种衰减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能量损失,称为形式衰减。
4 代表性结论
• 如果应力波的波长不能远大于结构面的厚度,结构面对应力波的传播 有重要影响,由于结构面的反射作用,结构面附近的质点振动明显增 大,应力波穿过结构面时,所有频率的应力波都会衰减,但高频部分 衰减更快,结构面增多,应力波衰减更明显。 • 当入射角小于a或大于b时,岩体不沿结构面产生相对滑移,这表明, 在该入射角范围内,结构面不影响波的传播,因而此时的结构面就相 当于广义的介质分界面;若结构面两侧岩石性质相同,则意味着应力 波在界面不产生反射,而像没有结构面一样完全进入结构面的另一侧。 • 不同的岩体波阻特性和软弱结构面,影响波传播的入射角范围(a1,a2) 是不同的。结构面的摩擦角越大,其影响范围越小,当达到极限摩擦 角c 时,压应力波无论以何角度入射,均不会导致结构面两侧岩体的 相对滑移。
2 国内外研究成果
• Stephansson等人在现场试验中观测到,当应力波透过一节理层传播 时,应力波的透射率会随着入射波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 Kaneko等研究发现因为节理的存在,岩石中的应力波将会发生很明显 的衰减,并指出这是由于节理使岩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物理性质发生了 变化,而应力波的衰减对这种变化很敏感;
• 塑性波:物体受到超过弹性极限的冲击应力扰动后产生的应力和应变
的传播、反射的波动现象。 • 冲击波:是一种不连续峰在介质中的传播,这个峰导致介质的压强、
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跳跃式改变。
1 概述
如果岩石是理想弹性体,则应力波在传播中将没有能量损耗,并 且岩石的应力一应变关系与加载速率无关。 天然岩体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不连续面,包括如断层、节理、裂 隙等不同形态,在岩石工程中统称为节理。岩石节理的存在造成了岩 体的不连续和不均匀,于是对应力波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 频率较低,波长远大于节理宽度尺寸的应力波的传播,一般认为不会 受到节理的影响,但是对于那些靠近震源的高频波,节理通常会起到 一种滤波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些高频波的波长较短。
• Crampin也指出岩石节理使应力波的衰减呈现出各向异性;
• King等测量了高频波垂直或平行于节理传播时的波幅和传播时间,结 果表明,与平行节理方向相比,垂直于节理方向传播的波的高频衰减 更大,质点速度降低的更多;
• Myer等在室内试验触面积设计成可调以便控制界面的硬度,并同时测定透过节 理的应力波,实验结果证实其中应力波的传播过程与位移不连续理论 相吻合,即界面处的位移是不连续的。
• 张奇和胡修文研究P波垂直入射到有一定厚度节理处的传播过程,并 探讨了充填物性质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 王明洋运用应力波通过裂隙传播理论,分析了应力波通过节理裂隙带 的衰减规律。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可知,节理对应力波传播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1)信号衰减(2)信号延迟(3)高频滤波。
3 实质表现
岩体应力波传播理论
节理对应力波传播规律的影响
应力波的概念
• 炸药在土岩介质中爆炸时,其冲击压力以波动形式向四外传播,这种
波统称为应力波。当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时,介质中传播的是弹性 波;呈非线性关系时,为塑性波和冲击波。
• 弹性波:当某处物质粒子离开平衡位置,即发生应变时,该粒子在弹
性力的作用下发生振动,同时又引起周围粒子的应变和振动,这样形 成的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过程称为“弹性波”。
应力波传播通过节理时的衰减在实质上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应力波 振幅值的减小。应力波在不连续介质中的衰减是由于波在不连续界面 的反射,折射以及饱和介质对应力波传播的粘性阻尼作用所引起的。 有人总结指出,根据入射波透过的节理的尺寸以及物理力学性质的不 同,透射波振幅值的减小或是因为节理及填充物的粘性阻尼作用使入 射波在透过节理时发生能量耗散,或是因为应力波穿过节理时发生了 散射以及反射,而此时入射波的能量并未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损耗。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