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全册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全册

1、古诗两首目标要求: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以读促悟学法:读书自悟,合作讨论,感情朗读教具准备:敬亭山、洞庭湖的景色录像带。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情激趣: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学生兴趣。

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我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许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

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

齐读,解释诗题。

“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二、自读交流: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学生补充。

三、精读品味:1、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我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3、小组讨论: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四、达标测评: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五、拓展延伸: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

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3、你还知道李白的哪首诗?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画面),(1)让学生结合画面,结合下面的注释,读诗句理解这两句的意思。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2)学生谈理解,教师适当补充。

(3)教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作者形象的比喻。

(4)指导朗读。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1)让学生结合画面,结合下面的注释,读诗句理解这两句的意思。

遥望:远望。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

(2)学生谈理解,教师适当补充。

(3)教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作者形象的比喻。

(4)指导朗读。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李白刘禹锡鸟飞尽孤独两相和云独闲镜未磨优美的山相对寂寞白银盘秋月图一青螺2.桂林山水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能正确读写“漓江、玩赏、无瑕、扩散、翡翠、骆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1、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难点: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关键:多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文章的中心。

三、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以读促悟学法:读书自悟,合作讨论,感情朗读四、教具准备:桂林山水一带的景色录像带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播放桂林山水录像带,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读课文,正音,解词。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三、观察桂林山水画面,初步理解课文。

1、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

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学习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

“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3)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1)观察录像中的漓江的水。

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分小组讨论)(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5)指导朗读(6)学生仿读后齐读。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3)观察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4)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5)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6)指导朗读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5、学习第四段(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

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二)总结扩展(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的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4)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

七、板书设计水:静、清、绿桂林山水甲天下山:奇、秀、险3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13个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以读促悟学法:读书自悟,合作讨论,感情朗读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气氛,导入谈话导入: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

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