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决定思维

语言决定思维

2008-01-06 14:24许国璋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对语言作了这样的解释:“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就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作用于人与客观事件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作息的载体。

”在这个定义之后,许先生从自己所定义的语言特色、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发生、语言的模式等四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传统语言观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挑战就是语言和思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多种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病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都密切关注和长期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当然更是心理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沈阳说要讨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思维”;二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沈阳在《语言学常识十五讲》中总结说:“狭义的‘思维’可以说就只是‘思考’,即只包括‘想的活动’,但是较广义的‘思维’可以说是包括‘思考’和‘思想’两个方面,即不但指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活动’,也指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结果’。

”(1)那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这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楚人是怎么“想问题”的,或者说是人们在进行“想的活动”和了解“想的结果”的时候,到底主要靠的是什么。

其实语言就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各个方面,即“想的活动”和“想的结果”,实际上都离不开语言。

人们正是靠了语言才能够知道大家都想了些什么,同时也才能把思维的结果固定起来和传递下去。

(2)不过仅仅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这还比较笼统。

因为从地位和作用上说,我们还不知道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还是思维决定语言或语言决定思维。

一种观点就是语言决定思维,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包括会有不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结果。

这种观点和18世纪赫德尔和19世纪洪堡特的看法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都主张思维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因此很自然地会得出语言的地位要高于思维的结论。

但真正把这种关系上升到语言决定思维这种高度的是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

(3)萨丕尔最早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人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事件中,而是多半要受到语言的支配。

真实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根据人类集团的语言习惯建立起来的。

沃尔夫曾为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工作,任务是分析数以百计的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环境的报告。

他的分析关注的是纯粹的物质条件,例如是否有损坏的线路,在金属管道和木制品之间是否留有空间等,根据这些条件给出分析结果。

这样的工作确实不会使人看出还会有别的什么意义。

但是渐渐地他发现,通过人的行为导致火灾的因素不只是作为物理现象的物质环境,有时也是这一环境对当事人的意义。

当这种意义因素作为一种语言学意义表现在对情境的命名或语言的描述上时,它就越发明显。

例如在被称为“汽油桶”的存放地周围,人们会格外小心翼翼;而在被称为“空汽油桶”的存放地周围,人们则麻痹大意,随便吸烟或乱扔烟蒂。

而“空”汽油桶也许更危险,因为它们会有爆炸性气体。

虽然从物理学意义上说它们更具有危险性,但是根据常规在语言上只能用“空”来命名它们,而“空”不可避免地示意无危险。

(4)很多类似的现象使他受到启发,后来他又在萨丕尔指导下从事印第安语的调查,并受到萨氏观点的影响,于是进一步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意见。

沃尔夫还说:“类似的火灾事例不胜枚举。

它们足以让我们看到语言形式的类推是如何为行为做出引导性提示的:语言形式为情境套上某个定义,并由此做出某种程度的分析、归类,将它分配在一种世界格局中,而这一世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建立在一个社团语言习惯基础上的’。

我们总是以为我们社会的语言分析忠实反映了现实,事实上并非如此,”(5)也就是说对说话人来说,语言(特别是语法)主要是一种背景知识,这种知识因语言而异,没有共同的规律。

任何人在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思维时,都在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背景知识。

这种语言的或语法的背景知识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分析和综合思想材料的纲领和指南。

除非人们的语言背景相同,或者通过某种方法取得一致,否则即使人们接触到同一现象,也不会有相同的看法。

(6)沃尔夫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假设:第一,所有较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

第二,人们习惯使用的语言的结构影响人们理解周围环境的方式。

宇宙的图象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7)萨氏和沃氏的这种观点就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一假说的“学名”叫做“语言决定论”、“语言相对论”。

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语言不同的人,思维也不同。

(8)我觉得这种假说比较极端,也有悖常理。

我承认语言习惯对思维活动确实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承认语言就能决定思维。

首先我对沃尔夫提出的第一个假设表示疑异。

所有较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那么低层次的思维就不依赖于语言了吗?我觉得较高层次的思维也是建立在较低层次的思维的基础上的。

客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例如当我们心里有了某种确定的思想或感受时,却一下子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科学家有时也能够做到只用公式符号或视角、动觉的记号来思维,用不着语言或文字。

如果说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又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些思维与语言脱节的现象呢?而且这里的语言到底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还是都包括,这些我们都未可知。

先天的聋哑人不能言语,但是他们却具有高级的思想和思维形式。

其实语言只是思想依托的主要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除语言之外,视觉、触觉、动觉也可以作为思想依托的工具。

这就是先天聋哑人虽然没有掌握有声语言,也能思维的根本原因。

(9)而且沈阳也明确表示无论是从不具有思维能力到具有思维能力,从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到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从浑然一体的模糊思维能力到离散线性的清晰思维能力,人们改造和发展思维认知的能力都需要依靠语言。

(10)其次是第二个假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宇宙图像并不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语言或语言系统组织起来的。

社会的语言分析只是忠实地反映了现实。

语言赋予了思维以具体的外壳,但同样的思维与思想并不是只能有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

福楼拜把语言的表达神秘化,说什么要表现某一种事物,只有唯一的名词;要对它赋予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对它赋予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

这只能理解为文学的夸张,或者由偏爱产生的偏见。

(11)也就是说没有这种语言,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出另外一种语言形式,所以语言并不能决定思维。

语言相同,思维并不一定就相同。

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不可能爱上薛宝钗造成贾宝玉和薛宝钗不可能相爱的思维活动或思想认识的原因当然不在于语言。

而且事物的产生总是先有决定因素,随后才有被决定因素。

按照沃尔夫的观点也就是思维后于语言。

那么语言是怎么产生的。

没有思考和思想就产生了语言,这岂不是很奇怪。

所以我不赞同沃尔夫的观点。

与假说不同的观点是,尽管语言确实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是语言决定思维,而更主要的是思维决定语言。

这是我比较赞同的观点。

为什么说更主要的是思维决定语言呢?因为即使只看影响思维的诸多条件中的语言条件和诸多思维现象中受到语言影响的那一部分思维活动,也很难说就是语言影响了思维。

就拿“空汽油桶”的例子来说,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空的汽油桶”比“装满了汽油的桶”危险性要小的感觉,其实并不是因为有了“空汽油桶”这个词语才会这么想的,而是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大量“空”的东西就表示不存在,也有很多“空”的东西,确实危险性小。

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产生“空”就等于没有,就等于危险性小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一些认识之后,才赋予了“空”这个词组一些意思的,而绝不是先有了“空”这个词语,才会产生“没有”或“危险”小的错觉,最多只能说是人们对这种特殊的事实缺乏认识,即套用了以前积累的认识所赋予这个词语的一般的意识,而这个词语的这些意思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思维和认识基础上的。

(12)正如生物学周建人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短文《思想科学初探》里所说的:不是先有了锄头或铲子的语言,然后才创造出这些工具,而是先有了用手不可能挖得深这样的思想,然后才创造出锄头、铲子一类的工具。

(13)人的思维和语言一样,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运用语言所形成的言语可以传达人类对自然、社会的思维成果。

但是传达时主要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制约词语的选择、加工、调整,直接影响句式的选用以及词语、句子的组合,直接影响语序的安排、表达手段的使用。

也就是说,言语编码的过程是一个在人们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框定下进行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14)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象。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发展。

没有思维,就很难想象人们的活动是有意义的,有目的的;没有思维,就很难想象人的活动是一种合乎目的的活动。

(15)所以我觉得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

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