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G国家级数,S省级数,U为校级。各专业填报,格式见采集标准材料4-2-1。
4.2.2教师教学获奖(30%)
定量评价近四年教师校级及以上。本专业教师获得的校级以上优秀教师,最受欢迎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四川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或由教育部专业教指委组织的其它教学类比赛奖项(不含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学生流动率为转入转出学生净值(i,−i,,i=1,2,3,4)与专业大二实际学生总数Si之比。
2. 培养模式(权重0.3)
2.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50%)
2.1.1 专业定位(20%)
定性评价。根据学校服务面向、区域特点、办学历史等准确定位;定位依据充分、合理、可信。各专业撰写,1000字以内,要求见采集标准材料2-1-1。
2.1.2专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养目标(20%)
定性评价。专业培养目标清晰、依据充分,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各专业撰写,2000字以内,要求见采集标准材料2-1-2。
2.1.3专业毕业要求(30%)
定性评价。专业毕业要求,要求见采集标准材料2-1-3。
2.1.4专业建设规划(30%)
3.2.3教师主持科研课题 (30%)
定量评价。近四年计算公式:
其中:G为国家级数目,S为省级数目。以第一立项单位主持的科研课题。
国家级:科技部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省部级:国防/军队重要科研项目、境外合作科研项目、部委级项目、省级项目(省教育厅科研立项、省科技厅立项、省自科科学基金、省哲学/社科基金)以及年度到款超过(理工科50万、文管类10万)的横向课题。
S学生数,T 专任教师总数。
3.1.2授课教师中博硕比例(20%)
定量评价。计算公式:312=min{ × 100,100}
D 硕士及博士数(硕士系数为1,博士系数乘2),S为教师总数。
3.1.3高级职称教师承担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比例(25%)
定量评价。计算公式:
是第 i 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本专业课门次数,是第 i 年本专业课总门次数,同专业最大值。
计算公式:423=min{×50×+×25×+ ×10×U,100},={第一1,第二0.7,第三0.5,第四0.2},G国家级数,S省级数,U为其他规划教材。各专业填报,格式见采集标准材料4-2-3。
5.教学质量保障
(权重0.10)
5.2教学质量监控
(60%)
5.1.1专业开展教学质量监控(30%)
3.2.1教师发表学术论文 (40%)
定量评价。近四年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
计算公式: ,
单篇文章他引次数, 为同专业20篇文章他引次数总和的最大值。
学术论文指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本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论文;国内学术论文“他引次数”以CNKI(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总库)"CSSCI与CSCD源期刊并集库(含扩展库)”中的“他引次数”为准,自引不能计算在内;国外学术论文以“Web of Science库(含扩展库)”中的“他引次数”为准。
3.3实践教学条件(20%)
3.3.1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生均值 (30%)
定量评价。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指本专业教学过程直接使用的单价1000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或软件,5000元/生为合格60分。计算公式:
L教学设备生均值
3.3.2新增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生均值(30%)
定量评价。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指本专业教学过程直接使用的单价1000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或软件,新增1000元/生为合格60分。计算公式:
定量评价。近两年创新创业活动指: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计算公式: 学生数占专业在校生总数比例
Rmax为专业组最大值。
6.2.2学生竞赛奖励(40%)
定量评价。近两年该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及省级竞赛奖。国家级为教务处指定的一档竞赛,其他均为省级。计算公式:622=min{×50×+×25×,100},={一等1,二等0.7,三等0.5}
6.3 就业情况与培养质量(30%)
6.3.1就业率(40%)
定量评价。专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
计算公式:
第i年该专业就业数, 第i年该专业毕业生总数。
6.3.2学生升学率(20%)
定量评价。近四年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
R为专业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Rmax为专业组考取研究生的最高比率。
6.3.3优秀校友(40%)
3.2.2教师科研奖励 (30%)
定量评价。近四年教师获得的科研奖励。
计算公式: ,={一等1,二等0.7,三等0.5}
G国家级数,S省级数。科研奖励指以第一署名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省政府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哲学社科奖等。
定性评价。近一学年专业学生培养标准达成评价结果与分析。各专业撰写,2000字以内。要求见采集标准材料5-1-2。
5.2教学质量改进(40%)
5.2.1 专业改进教学质量的制度、措施与效果(100%)
定性评价。专业有明确的改进教学质量的制度与措施,以及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与效果。各专业撰写,1500字以内。要求见采集标准材料5-2-1。
计算公式:413=min{50×+25×+10×U,100}
G国家级数,S省级数,U校级数。各专业填报,格式见采集标准材料4-1-3。
4.1.4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0%)
定量评价历年校级及以上。和专业直接相关的校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包括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系列“卓越计划”专业。计算公式:414=min{50×+25×+U×U,100},G国家级数,S省级数,U为校级。各专业填报,格式见采集标准材料4-1-4。
定性评价。填报十名优秀本科毕业生(77级以后的本科生)信息。
6.4社会对专业认可度(20%)
6.4.1 社会对专业认可度(100%)
定量评价。
R专业学生平均薪资,Rmax为专业组学生最高平均薪资。
L为新增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生均值
3.3.3校外实习实践 (40%)
定性评价。提供近两年专业毕业实习总结。
3.4图书资料(5%)
3.4.1图书资料利用(100%)
定量评价。计算公式:
是专业组中生均借阅专业图书最大值,B是专业学生借阅专业图书总册数, 是本专业在校生总数。
4. 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
(权重0.15)
定性评价。综述原专业规划执行情况以及制定下一轮的专业建设规划
要求见采集标准材料2-1-4。
2.2课程体系(30%)
2.2.1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符合度(70%)
定性评价。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学分学时分配科学,与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标准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相符,课程设置能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各专业填报,要求见采集标准材料2-2-1。
计算公式:422=min{×50×+×25×+ ×10×U,100},={一等1,二等0.7,三等0.5}
G国家级数,S省级数,U校级数。各专业填报,格式见采集标准材料4-2-2。
4.2.3主持编写专业教材(20%)
定量评价。近四年教师本专业教师主编的国家级、省级以及其他规划教材。其中,近四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可视为省级规划教材。
4.2教学成果(50%)
4.2.1教学成果奖(50%)
定量评价历年校级及以上。该专业教师参与完成的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计算公式:421=min{50×××γ+25×××γ+10×U××γ,100}
={一等1,二等0.7,三等0.5},γ={排名1:1,排名2-4:0.5,其他:0.3}
计算公式:412=min{10×n1+5×n2,100},n1中文核心期刊文献篇数,n2其他公开出版期刊文献篇数。各专业填报,格式见采集标准材料4-1-2。
4.1.3教师主持教研项目(20%)
定量评价。近四年教师主持的教研项目。国家级教研项目包括:国家部委立项课题(如教育部、工信部、国家民委等)、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部级教研项目包括:省教育部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高教学会、教育部各专业教指委、分教指委立项课题。
同一门课程只能按最高级计算一次。
2.3实践教学(20%)
2.3.1实践教学体系(40%)
定性评价。要求见采集标准材料2-3-1。各专业撰写,1000字以内。
2.3.2 实验项目开出率(30%)
定量评价。计算公式:
Pk开出实验项目数,P为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项目总数。
2.3.3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30%)
G国家级数,S省级数。
6.2.3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科研成果及专利授权(30%)
定量评价。近四年该专业学生在公开发行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第一或第二作者;该专业学生为科研成果或专利受理限额内成员。
计算公式:
L为发表论文数,Z专利授权数,J成果奖数,S学生总数;Rmax为该专业最大值。
各专业填报,要求见采集标准材料6-2-1、6-2-2。
3.1.4专业教师进修培训(10%)
定量评价。计算公式:
h参加进修培训教师数,T 为学校专业教师总数。 为专业组最大值。
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的比例。
3.1.5 专业带头人(20%)
定性评价。专业带头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能够切实带领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
3.2教师专业水平(30%)
XX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2017年12月3日
一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