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一、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
狩猎-采集社会
石器时代 燧石、树木、鱼、兽、果 栽培技术、驯化动物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农业社会
青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中世纪 文艺复兴
铜、锡矿石、耕地、水流、木材 铁、铅、金、银、汞、石料、水力 风能、海洋水产 硝石(炸药和肥料)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主日 编本 的 年《国 国 日土 本厅 水长 资官 源房 手水 册资 》源 部
(1985 )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逐年可以得到恢复的淡水量,包括河川径流量 和地下水补给量,而大气降水则是它们的补给 来源。 《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 1988年通过的中,“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 地下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年) “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包括水量(质量),水域和水能 资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资源”。而“地球表层中 的水有大气中的水汽和水滴;海洋、湖泊、水库;河流、土壤 含水层和生物体中的液态水;冰川、积雪和永久冻土中的固态 水;岩石中的结晶水”。 《中国大百科全书,气象海洋水文卷》
咸水储量 1350955.4 (104亿m3)
2.53% 97.47%
全球水总储量 1385984.61 (104亿m3)
第三节 世界与我国水资源概况 全球各种水体储量
水的类型
1.海洋水 2.地下水 其中淡水 3.土壤水 4.冰川和永久雪盖 5.永冻土底冰 6.湖泊水 其中淡水 7.沼泽水 8.河床水 9.生物水 10.大气水
水文学家O.A.斯宾格儿在《水与人类》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水资源: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 的水资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 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 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水资源评价活动——国家评价手册》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水资源量系指多年平均有效降水量,即降水量 扣除损失量(蒸发蒸腾量)后的数值。实际上也 即指逐年可以得到恢复的淡水量,包括河川径 流量及地下水补给量。
第一章 概述
内容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水资源的概念、内 涵、特性;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数量 及分布概况;水资源评价的背景、 概念、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水 资源评价分区的概念、原则、方法 和编码等。
目录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第二节 水资源的特性 第三节 世界与我国水资源的概况 第四节 水资源评价的背景及其发展 第五节 水资源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第六节 水资源评价的分区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水资源的涵义 ①水作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既有生态功能,又有资源功能。 一般只宜把资源功能明显的水体作为水资源。 ②水资源应包含“量”和“质”两个方面的涵义,也就是说,只 有逐年可以更新并满足一定水质要求的淡水水体才可以作为水 资源。 ③水资源应该是地表、地下的各种水体中参与水循环的补给量, 即动态储量。 ④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除了采用工程措施可以直接引用地表水 和地下水外,还可以通过生物措施利用土壤水。大气降水是地 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来源,因此土壤水和降水也应列入水 资源的研究范畴。
工业社会
产业革命 殖民时期 一战 二战 50年代后
煤 石油 铝、磷、钾 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 半导体元素、遗传基因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自然资源的分类
通常分为可更新资源(renewable)和不可更新资源(non-renewabl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关于自然资源的学术观点 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大致可分为悲观派和乐观派。 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看,未来人类社会有几种可能: 1)可持续发展的社会(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cieties),也有人称之为持续地球上的社会 (sustainable earth societies)。 2)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highly advanced technological societies),或称超工业社会(super-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3)高级狩猎—采集社会(advanced hunter-gatherer societies)。
第四节 水资源评价的背景及其发展
前苏联
1930年起编制的《国家水资源编目》等工作,还有后来编 纂的《苏联水册》等,都主要是对河川径流水量的统计, 有的也包括了径流化学成分的资料整理和其他各类水文资 料的统计数据。 1960年以后,对国家水册的第二次修订。第一部分是《水 文知识卷》,包括整编过的水文站网全部定点观测资料和 野外勘察调查资料;第二部分是《主要水文特征值卷》, 包括全部观测期水文站各类水文资料的统汁特征值如均值、 Cv等,第三部分为《苏联地表水资源卷》,这卷是以手册 形式编制,内容包括水文图集、不同地理区水文要素情势, 以及为水资源工程所需的有关水文要素计算方法的图表和 说明等。
该定义应该是指导人类生产实践,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和保护等各项活动的基础。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水 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需水量的增加,狭义水资源的外延可以扩大, 并逐步接近广义的水资源。
第二节 水资源的特性
循环性和有限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得到大气降水
的补给,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和更新。但各种水体的补给量 是不同的和有限的,为了可持续供水,水的利用量不应超过 补给量。水循环过程的无限性和补给量的有限性,决定了水 资源在一定数量限度内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第四节 水资源评价的背景及其发展
1977年,联合国“世界水”会议(阿 根廷,Mar Del Plata)指出:没有对 水资源的综合评价,就谈不上对水资 源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并号召各国要 进行一次专门的国家水平的水资源评 价活动。
第四节 水资源评价的背景及其发展
中国
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有关大河全流域河川径流量进行过统 计。 1963年,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并出版的《全国水文图 集》。 1980年前后,在全国开展了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资源利用 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工作,第一次水资源评价。 1985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水资源协调小组, 1987年以协 调小组办公室名义,在各部门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中国 水资源概况和展望》的成果。 2002年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我国进行全面第二次 水资源评价。
第五节 水资源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范围 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 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1988
目的
直接目的 为水资源规划 提供基础数据 最终目的 合理开发利用 与管理水资源
第五节 水资源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水资源评价任务
基础 成果 形成 机制 数量 评价 质量 评价
转化 机制
利用 评价 演变 情势
第五节 水资源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水资源演变情势评价 水资源价值
水资源评 价的内容
第六节 水资源评价分区
水资源评价分区是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并 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分区模式,以利于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各项水利规划都采用统一的 基本资料,也有利于不同时期规划成果的参 照与比较。
第二节 水资源的特性
经济上的两重性:水的可供利用及可能引起的灾害(如
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水体污染、地面沉降等人为 灾害),决定了水资源在经济上的两重性,即有正效益也有 负效益。因此,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应达到兴利、 除害的双重目的。
第三节 世界与我国水资源概况
淡水储量 35029.21 (104亿m3)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水资源的定义
广义:地球上一切具有直接利用或潜在利用价值的天然水。 这一概念有利于指导人们保护一切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 水资源,如海水、更新极其缓慢的深层地下水(可作为 紧急备用水资源)和咸水。 狭义: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 资源,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社会直接利用, 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并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 的天然水。
占全球水总 储量的%
96.5 1.7 0.94 0.001 1.74 0.222 0.013 0.007 0.0008 0.0002 0.0001 0.001
占全球淡水 总储量的%
30.1
0.05 68.7 0.86 0.26 0.03 0.006 0.003 0.04
第三节 世界与我国水资源概况
第二节 水资源的特性
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
年际年内变化大。为满足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用水要求,必须 修建蓄水、引水、提水、水井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对天然水 资源进行时空再分配。
第二节 水资源的特性
用途广泛性:水资源用途广泛,不仅用于农业灌溉、工
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而且还用于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 旅游娱乐等。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水资源的概念与内涵
水资源:全部自然界任何 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 液态水和固态水的全部量; “水资源法”(1963年), 水资源:具有足够数量的 可用水源。
《英国大百科全书》
第一节 水资源的涵义
所谓水资源, 通常理解为某 一区域的地表 水(河流、湖 泊、沼泽、冰 川)和地下淡 水储量”。
第六节 水资源评价分区
第六节 水资源评价分区
第六节 水资源评价分区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原则
①保持七大江河及主要水系的整体性,以利于对流域、水系、 水资源量及水资源利用进行分析。 ②分区要兼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③要满足并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如防洪规划、水 力发电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区 划中应重视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等条件。 ④顾及水资源利用分区,同时考虑水资源管理的要求。 ⑤三级区的划分应掌握规模适中、总量适当的原则,规模不 宜过大或过小,以利于用指标系列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