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第六章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城市地下水开采: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利 用地下水,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地下水占30%。 北方城市以开采地下水为主,华北、西北城 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
6.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下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
近20年来,全国用水量急剧增长,地下水开采量 平均以每年25亿m3的速度增加。目前,全国600多座 城市中有一半左右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但水 资源浪费问题仍相当突出,我国的万元工业产值耗 水量一般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每公斤粮食的耗水 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
2.地下水开采程度地区差异较大
➢地下水开采程度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除青海省外,开采程度均超过20%。其中 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开采程度超过100%,开采 程度超过或接近70%的有山东、河南、山西、辽宁。
➢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除上海超过90%,贵州、 江苏、重庆超过20%外,其它省(区、市)均小于 20%。
3.地下水供水比例与用水结构发生变化
供水比例: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呈先增长再到基 本稳定的趋势,1980年为14.0%,2000年为19.8%,2003 年为19.1%,2005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8.4%左右。
用水结构:农业灌溉用地下水占地下水总用水量的比 重呈递减趋势,已从80年代的88%下降到2008年的62%; 工业和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明显上升,80年代工业和生 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12.0%,到1999年工业用地下水的比 重为18%,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20%。
二、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
地下水超采是指一定地域内多年平均地下水实际 开采量超过了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并造成了地 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的现象。
严重超采区判断的依据:
实际开采系数大于1.2; 年平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大于1.5m; 引起地面沉降,且沉降速率大于10mm/a; 发生了海(咸)水入侵或荒漠化现象。
水源地超 采状况
全国240个大型、特大型地下 水源地中,有53个处于超采状 态,年平均超采地下水6.42亿 m3;
超采水源地个数最多和年平 均超采量最多的是山东省,仅 大型、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就 有13个超采,年均超采量近l亿 m3 ;
辽宁、江西、河北三省的大 型、特大型水源地年超采量都 在0.5亿m3以上。
地面塌陷 泉水断流 海水入侵 土壤次生盐碱是一种地面变形现象。地面沉降是由于开 采深层承压地下水,降低了开采含水层的水头压力,从 而导致粘土(淤泥)质隔水层及含水层中粘土(淤泥)质透 镜体被压缩,引起地面区域性下沉的现象。
全国有40多座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了地 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 天津、西安、太原,天津塘沽个别点最大沉降量已达3.1m。
西安市钟楼累积下 沉了75.1cm,大雁塔什 字下沉225.2cm,大雁 塔向北倾斜88.4cm。
后果:地面沉降使建筑
物基础下沉,公路、桥 梁开裂,地下管道断裂 等。
雁塔区地裂缝 大雁塔倾斜
表6-1
(2)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也是一种地面变形现象,多发生在隐 伏岩溶地下水开采区,因此,又称岩溶塌陷。由于 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疏干或部分疏干了溶洞,受 重力作用,溶洞之上的松散覆盖物塌落,地面形成 坑、槽、沟等塌陷现象,即为地面塌陷 。
➢ 区域降水量发生了变化 ➢ 人类工程活动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 部分地区水文地质参数发生了变化 ➢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的评价面积增大(地下淡水可
开采资源评价面积增加了近430万km2) ➢ 评价精度明显提高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
1.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长
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地下水开采量为572亿m3, 80年代增加到748亿m3,2000年达到1068亿m3, 2008年达到1071亿m3。其中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量 占全国开采量的76%。
行政区域超采状况
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地下水超采 问题。河北省超采面积最大,达66973km2,占该省 平原区面积的91.6%;超采区面积超过10000km2的还 有甘肃、河南、山西、山东等四省;超采区面积在 1000~10000km2的有新疆、江苏、上海、安徽、北 京、天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和浙江等 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采区面积在100~ 1000km2之间的有宁夏、海南、江西、云南、广东和 吉林省;广西和湖北省的超采面积不到l00km2。
2.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1984年成果比较)
北方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南方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北方: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减少122亿m3,可开采 量减少56亿m3; 南方: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242亿m3 ,可开采量增加643亿m3。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减少228亿m3,可开采 量减少309亿m3。山区:多年平均资源量增加348亿m3, 可开采量增加896亿m3。
单位面积可开采量减少。全国适宜开采或引用 地下水的地区平均地下水开采模数已由15万m3 /km2.a减少到6万m3/km2.a。其中南方平原区为 17.8万m3 /km2.a ,山区为6.4万m3 /km2.a;北 方平原区为6.6万m3/km2.a ,山区不足2.5万 m3/km2.a。
3.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原因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6.1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全国地下水资源概况(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1.地下水资源量
全国多年平均地下资源量为8837亿m3(淡水),约 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其中山区为6561亿m3 , 平原区为2276亿m3 ;
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527亿m3 ,其中山 区为1966亿m3 ,平原区为1561亿m3 。
三、地下水资源超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地下水超采,其实质是破坏了地下水及其赋存介质天然状态下 固有的生成—赋存—运动之间的平衡关系。地下水原有补排平 衡关系的失调,必然要在新的条件(即开采条件)下寻求新的平 衡,在寻求新的平衡过程中,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 影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超采引 发的生 态环境 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