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花期货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棉花期货的发展及问题分析

棉花期货的发展及问题分析【摘要】在没有加入WTO之前,我国棉花多用于内需,生产基本可以满足需求,只从国外进口少量品质较高的棉花。

但是,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棉纺业快速发展,棉花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随着国内纺织业出口的大幅增加,产需缺口不断放大,致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棉花进口国。

虽然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纺织业出口受阻,棉花进口量有所回落,但进口棉的威胁仍然很大,“外棉入侵”不仅使我国棉花价格一直处于忽高忽低状态,而且不断挤压国产棉花市场,加重了我国棉花的产销矛盾。

【关键词】棉花期货,进出口,市场一、中国棉花生产的世界地位及出口形势时下,中国棉花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变化对国际棉花市场和棉花价格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波动直接影响到世界棉花的产销形势。

尽管中国棉花生产在世界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还是"自给自足",出口棉花的数量相当少,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也比较低。

在我国棉花将长期面临供不应求局面的背景下,国家提出,我国棉花产业必须坚定立足国内生产为主、进口调节为辅的发展思路。

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我国三大产棉区中,继长江流域棉田急剧萎缩之后,黄淮海产棉区农民的植棉热情亦急剧下降,棉花生产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棉花生产重心将出现无法逆转的西移态势。

因此,业内人士建议,应着重发展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内陆棉区,提高我国棉花整体竞争力,以确保我国"棉花安全"底线。

二、目前我国棉花产业现状分析1.我国棉花产业链上下游矛盾激烈。

目前,我国棉花产业链上下游矛盾激烈,一方面是用棉企业力争多增发170万吨的配额,其理由是进口棉花成本相对低廉;另一方面是棉花企业的反对声音,认为目前国内棉花资源已经能够满足供应,无须再增发配额。

是否增发棉花进口配额成了棉花市场的焦点问题。

上半年棉花进口数量较多,目前市场供应量应该是充足的,之所以出现是否增发棉花进口配额的争论,是因为棉花是产业链延伸最长的农产品,上下游之间存在利益之争,且矛盾对立激烈。

2.我国棉花进口将继续猛增。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进口国家,未来几年中国棉花进口预期继续猛增,原因是中国纺织和服装工业在蓬勃发展。

未来几年国内棉花需求扩大对中国棉花期货市场的影响有限。

国际市场供需情况将决定棉花期货的走势,在能够断定棉花价格是涨还是落之前,中国必须控制美国棉花输入中国的数量。

3.我国及全国棉花供需状况。

(1)全球棉花供需偏紧,贸易格局出现变化。

(2)中国棉花产量大幅增加,消费缺口长期存在。

(3)农发行资金未能全部到位,籽棉收购价格持续下跌。

(4)纽棉抛压偏重,破位下跌带动国内棉价下滑。

三、目前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棉花产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内棉花产量增长速度远不及棉花消费量增速。

棉花产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预示着我国棉花将长期面临供不应求、大量依靠进口的局面。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民可供选择的农作物增多,瓜果,蔬菜,苗木等高效农作物与棉花争地的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农民务工经商的机会增多,与以前基本不计算投劳的情况相比,劳动力成本已成为农民选择种植农作物的突出因素。

棉花种植耗时费力,如果不能在棉花补贴等方面取得突破,很难遏制棉田下滑的趋势。

通过实施"提中稳南拓西"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国棉花总产有望保持650万~700万吨的水平,满足国内纺织用棉70%的需求。

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植棉面积恢复的潜力地区主要是西北内陆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在粮食面积稳定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可再增加200万亩左右的棉花;黄河流域棉区粮棉种植结构基本稳定,只要粮棉比价合理,可以恢复增加500万亩左右。

2.国外棉商加紧争夺我国棉花市场由于我国棉花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国外棉商已视中国市场为必争之地,目前正在加紧争夺国内市场。

一些专家担心,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我国棉花产业将受到进一步冲击。

国产棉花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产需缺口,印度、澳大利亚等产棉国,甚至非洲一些小国都开始加紧筹划瓜分我国市场。

过去向我国出口棉花的国家只集中在几个出口大国,大的国际棉商只有几家;现在向中国出口棉花的国家有50多个,主要棉商发展到几十家,国内进口棉花的企业也从少数几大国有大型企业增加到1000多家。

目前众多规模不等的棉商纷纷来华设立代表处、分公司或者代理机构,一些棉花生产加工企业也直接开展出口业务。

从国别上看,除美国之外,印度、乌兹别克、澳大利亚等产棉大国也积极进入中国市场。

外国棉花大量涌入,改变了国内棉花的供给形势,也影响到我国棉花价格。

2002年以后,国际棉花价格总体低于国内价格,随时对国内棉花价格产生打压,这种价格打压随时会传导到棉花收购市场价格,影响农户收益。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估算,在过去近六年中从国际市场进口的棉花,夺走了我国农民25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个种植棉花的农民失去了250元收入。

目前进口棉已经奠定了在中国棉花市场的基本地位,如果国内纺织行业依赖外棉的比例继续扩大,则我国的棉花产业毫无安全性、战略性基础保障。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纺织业的发展不仅面临发达国家的设限阻击,一直与中国比较友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频频抵制中国的纺织品。

为此,世贸组织国际贸易中心近期正在起草一个报告,内容是鼓励中国从不发达国家进口棉花,以便使这些国家都能从我们飞速发展的纺织业中获益,以改变对外输出的负面印象。

报告出台后势必会发起新一轮推动中国加大棉花进口的呼声,但是真的放开棉花进口,受害最大的可能是我国棉农。

3.西北内陆棉区后劲最足与长江中下游棉区和黄淮海棉区两大传统棉区不同,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内陆棉区则成为我国棉花发展后劲最足的区域。

近年来,西北内陆棉区棉花种植面积持续增加。

去年该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836万亩,占全国棉花总面积的比重由14%上升到24.2%。

而新疆棉花今年的种植面积就达到1864万亩,产量预计超过210万吨。

我国棉花种植区域加速西移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要改变国产棉整体花竞争力下降的局面,就必须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在加快棉花质量监督体系改革的同时,采取扶优扶强的政策,发挥新疆为主的西部干旱区棉花产业的优势。

目前,我国其他棉花主产区种植面积已近饱和,大幅度增加面积已无多大余地。

而同时新疆棉花产业经营具有三大优势,即具有大规模产业商品、实业、项目、资本经营扩张的重大机遇。

因此今后新疆应责无旁贷地担当扩大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优质棉花产量、维护我国棉花产业安全的重任。

为此,应确定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及走出去战略思路。

例如,培育、扶持和壮大国家级及新疆棉花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机构,成为国家及新疆制定执行棉花产业战略发展规划、调控政策、市场价格、平衡棉花进出口、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经营载体,赋予相应政策、贷款资金、进口配额、出口优惠、境外期货、项目扶持等强有力倾斜支持;加强良种培育,加速南北疆主力优良棉花品种的升级换代等。

4.产业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我国棉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放开后,各类收购加工企业增加了3倍,棉企多达1万多家,但小、弱、散,自有资金少,且只做现货,应对风险能力弱,无力承担产业化经营主体的重任,目前还没有可与国际棉商抗衡的龙头企业;棉花产业链利益分割,难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棉协认为,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应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外来棉花是在国内棉花产不足需的基础上进口的,对棉花种植来说,影响的是增量不是常量。

但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

在全球化的今天,仍要立足国内,发展棉产业。

世界产棉国都对棉农有扶持政策。

美国棉花价格低廉,主要是政府补贴在价格构成中占53%。

我国对棉农无直接补贴,棉农既承受自然风险,又承受市场风险,且主要是国际市场的风险。

新形势下,应制定棉花生产支持政策,立足发展国内棉业,实现产业协调发展,保障棉花资源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业内人士认为,提高国产棉花整体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可包括:增加棉花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推进棉花专业化生产,依靠品种改良以及规模生产、龙头企业带动,建立棉花产业化经营支持政策,培育一批棉花龙头企业和棉花专业合作社;加大对棉花产业的财政支持,建立棉花最低保护价制度,进行良种补贴等;建立植棉灾害保险制度;建立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宏观调控机制。

加强棉花收购价格管理。

这可通过进一步推进棉花体制改革、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实行产业化经营以及充分发挥棉花加工协会等协会组织的协调监管作用等实现。

采取措施鼓励各地利用现有的条件,加快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发展棉农协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推进棉花生产,提高棉花品种质量,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等。

四、提高中国棉花出口竞争力的对策1. 促进棉花出口在棉花经济战略中地位的转变进一步扩大棉花出口贸易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更大程度上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棉花生产和贸易的国际化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国际棉花市场在中国棉花经济中的"蓄水池"功能将转变为"发动机"功能。

要实现棉花的高价值及其深加工品的高价值和高附加值,建设有创汇能力的棉花生产基地;带动起一批棉花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建立起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棉花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从而实现棉花的产业化。

2. 因地制宜地降低棉花单位生产成本( 1) 千方百计继续提高单产。

从宏观角度,应提倡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压缩低产棉田面积;从微观角度,应积极完善和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实施精准农业,为增加单产打下牢固的基础。

( 2)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使棉田向棉花种植大户集中。

要实行棉花生产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棉花生产获得规模效益。

( 3) 进一步节约物质费用。

首先,化肥的投入应根据田地的土壤肥力、产量目标进行测土补偿施加;推广肥料深施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同时,重视有机肥的投入,推广农作物的秸秆还田。

其次,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及实施节水管理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灌溉成本,再次,其他各项物质费用也应合理投入,既要考虑增产增效,又要尽量节约,尽可能地降低整体的物质耗费。

3. 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努力提高原棉质量( 1) 积极选育优良品种。

具体说就是加大品种选育的资金和科技投入,达到以培育纤维长度31mm以上,比强≥23.0kg/tex、马克隆值在3.7~4.2之间符合出口棉要求的品种目标。

首先,利用引进美国等国家的纤维长、强力高的优良品种,通过遗传等生物技术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符合本国生长的具有优良品质的棉种。

其次,建设和完善种子的基地、区域性(国家级)原种繁育基地和商品种生产基地三级品种优化体系,为棉花生产提供规格对路、数量充足的优良种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