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类比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2、以文章为切入点,了解北京的市民文化,体会作者浓烈的思乡情,爱国情;一、导入同学们,你觉得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能想起自己的故乡?(失意时,《故乡的云》;得意时,衣锦还乡;年老的时候,落叶归根,身处异国他乡的时候……)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有一篇脍炙人口,关于怀念故土的美文——《想北平》!谁能告诉我这篇散文是在一个背景下写下的,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故园情?(检查上节内容)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平(北京在1928-1949年间称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日本侵略需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写下这篇抒发自己情感的散文。
其实,爱故乡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体现,一个热爱故乡的人也一定深爱着他的祖国,他的人民。
今天就让一起走进这篇《想北平》!去体会那一份浓浓的故土情、爱国情。
二、合作探究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从课文1—3段中找出原句并简析。
文中有一句表达感情的句子反复出现,请找出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
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有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
)2、作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更真切体会他对北平的那种爱,提到了他的母亲,文中是怎么说的?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在表达方面的好处。
类比。
类比其实就是“比较类推”,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摩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作用: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言语是不够变现我的心情的,只有肚子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3、老舍有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也选入了我们的中职教材,哪个组可以给我们简单地谈一谈?这篇文章的末尾写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
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你能在《想北平》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一句话吗?《我的母亲》,“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
”4、老舍如此爱着北平,他到底爱北平的什么?体现了北平怎样的特点?(从课文4-7段选择其中的一段小组讨论、发言。
)段落4 北平的特点:复杂也有边际动中有静段落5 北平的特点:布置匀调段落6、7 北平的特点:接近自然5、作者在写北平的特点时,采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结合文本谈一谈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对比法,是把性质特点不同的,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进而讲清道理,阐明事物的本质.类比法,是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类比法使文章生动活泼.五十步笑百步巴黎VS北平: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北平布局匀调,巴黎还差点伦敦VS北平: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美国VS北平:美国纸包的橘子,北平带霜的玉李作用效果: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宁静的特征,鲜明地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喜爱与眷恋,表现了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
6、除了类比、对比,老舍也很注重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到关于细节描写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例子:“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7、提到北京,哪些景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在文中找到这些景观了吗?为什么?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你心中的北京印象:天安门、八达岭长城、颐和园、故宫、圆明园、北海公园老舍笔下的北京印象: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老城墙、积水潭,小蝌蚪和嫩蜻蜓,温和的香茶片,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的院落,由城外担来的蔬菜,西山、北山来的果子我们的思考: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
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传达出自己与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情感,这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8、文章结尾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点明题意,照应了开头“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抒情方式上的作用:直接抒情,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结合背景分析深层含义:由文章的背景可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此时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动人心弦,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三、拓展延伸1、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这样写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综观老舍先生的作品,先生的一生,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的赤子深情又何曾不是这一只为祖国,为人民战斗、呐喊、哀嚎的飞鸟。
开放性话题:老舍之死与十年“文革”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后来太平湖被填平,今天寻得到旧处,却没有湖面了。
发现先生尸体的当天据太平湖公园看门人说,头一天(8月24日)这位老人在公园一个人坐了一整天,由上午到晚上,整整一天,几乎没动过。
估计,悲剧的终了是发生在午夜。
老舍的儿子舒乙在其文章《爸爸最后的两天》(原载《收获》1985年第4期)中说:“太平湖悲剧发生12年后,有一次,我偶然打开一张解放前的北京老地图,竟一下子找到了父亲去太平湖的答案。
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
观音庵是我祖母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房子是父亲为她买的。
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了。
”舒乙的这点感觉应该是正确的,可以作为老舍为何选择在太平湖自尽的最终答案,但是老舍先生为何要自尽呢?关于这一问题多少年来莫衷一是。
而今,当初的众说纷纭大体归结为三种说法:抗争说、绝望说、无法承受说。
持抗争说观点的人认为老舍性情刚烈,正直品行使他对林彪、康生毁灭文化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最终以死表明自己。
持绝望说的人认为当时老舍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
一是因为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再有就是因为当时我党对老舍这样知名的无党派人士采取两种策略,给官和安排,没有实际权力,但又在场面上忙得没有自己业余时间的名誉性职位。
到1966年“红色八月”,红卫兵冲进北京文联对他进行当众侮辱和毒打,在孔庙进行“焚书坑儒”,老舍的绝望才达到顶点。
认为老舍是因为太脆弱,承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人都是被历次政治运动折腾苦了的人。
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让人无法承受得起的问题和事情。
以上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只是老舍先生自尽的原因依旧没有准确的说法。
舒乙在《爸爸的最后两天》中对老舍先生的自尽原因也有交待。
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傅光明在其文章《老舍之死和舒乙的人生选择》(原载《纵横》1988年第1期)中支持了舒乙的看法:第一,老舍作品中好人自杀的多,而方式多是投水。
第二,1941年日本人围逼重庆时,老舍就意欲投嘉陵江,有他写给王冶秋的信为证。
第三,老舍在写于1943年的散文《诗人》里,透露出自己的生死观。
老舍形容诗人平常狂放不羁,不修边幅,嘻嘻哈哈,但一遇到大悲痛、大祸患时,他会“投水、殉难、身谏”这无疑是给老舍之死的最好注解。
舒乙由此推论,那是父亲在为自己寻找自杀之所了。
第五,8月23日前几日,父亲对舒乙说,欧洲历史上的“文化革命”实际上是对文化和文物的大破坏。
他预感到又要死人啦,特别是烈性的人和清白的人,并提到两位在前几次运动中不堪侮辱一头扎进什刹海的人的例子。
2、传统的北京市民文化:永远玩不够的花鸟虫鱼;永远都会为讲明白一个道理说上一箩筐的话;永远的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认死理儿,安于现状……例子: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老舍的《茶馆》松二爷(对王利发)看着点我们的鸟笼子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
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
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
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
他们自带茶叶。
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临近的茶座让了让。
3、你所看到的“新”北京。
雾霾天气、堵车、房价墓价高、汽车限购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