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工人来说,国际贸易是机会还是威胁?机会:1.工人可买到最便宜的消费品,雇主可买到最有利于发挥工人技能的技术与设备2.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3.生产出口商品能为本国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威胁:1.工资成本较低的外国工人生产的廉价的出口商品使工业国工人面临失业威胁2.企业会把工厂转移到工资低和环保标准宽松的国家3.大量贫穷国家移民自愿接受较低工资4.与低工资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对发达国家进口竞争压力大的部门的低技能工人产生的威胁尤为严重二.全球化的优缺点?优点:1.当世界各国都生产其拥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和服务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很快,生活水平提高得更快2.全球竞争和低廉的进口商品使价格保持稳定,使通货膨胀不容易破坏经济增长3.开放型经济促进技术发展和创新,并从国外引入新思想4.出口产业的工人比进口竞争产业的工人获得的工资高出约15%5.全球资本流动使美国能够获得海外投资并保持低利率缺点:1.不少美国人由于进口或生产的海外转移丢掉工作,新工作工资低于原来水平2.很多美国人担心被解雇,特别是在进口竞争产业的企业工作的人3.工人面临来自雇主削减工资的命令,若不同意,会被老板威胁派到海外工作4.除蓝领工作外,服务业和白领工作越来越受到转移到海外的影响5.当公司在低工资国家建立像在美国一样具有先进生产力的工厂时,美国工人就失去了竞争力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提出者?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即在一个由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构成的世界中,如果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即生产单位产品使用的劳动较少),而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时,国际贸易和专业化将是有益的。
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生产劣势,互利贸易仍可发生,低效率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效率低的相对较少(绝对劣势最小)的商品,高效率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效率高的相对较多(绝对优势最大)的商品。
四.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内容?提出者?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将出口那些大量使用相对丰裕的资源的产品,而进口那些需要大量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的产品。
(注意,对比较优势有决定作用的是资源禀赋比率,而不是每种资源的决定数量)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H-O-S定理(赫-俄-萨定理)。
基本论点是赫克歇尔首先提出来的,萨缪尔森则发展了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即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
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的不一致导致了同种商品价格的不同。
但贸易开始后,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不仅如此,要素的价格和生产中的要素密集度也会达到均等。
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 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
该命题隐含的启示为:1.国际贸易同国际投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自由贸易越是发展,国际投资与国际要素流动的必要性越是减弱,因此,前者使国家间同种要素的相对报酬甚至绝对报酬均等化。
2.国际贸易将减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甚至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
要素价格均等化有三个假设:1. 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
2 .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
3. 贸易会使得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相等。
五.国际贸易是移民的替代品吗?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资源的国际流动并不会必然发生,因为产品的国际贸易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资源会被具体化到产品中,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重新分配。
资源国际流动的一个重要效应是,会导致资源相对稀缺性或丰裕性的改变,从而影响价格,即通过使相对丰裕的资源更加稀缺来提高它的价格,这么看,能够影响要素价格的国际贸易可以被视作资源国际流动的替代方式。
但国际贸易和劳动力移民并不必然存在替代关系,还可能是互补关系,尤其在短期和接近长期的情况下,随着贸易扩大,有些工人会失业,会迫使工人到就业形势更好的外国寻求就业机会,这样,贸易会增加移民数量。
六.贸易会使穷人更穷吗?影响美国工资差异的因素有国际贸易和技术变革,移民,教育和培训。
国际贸易和技术变革会提高对技术型工人的需求,拉大工资差距;非技术型工人的入境降低了技术工人的相对供给水平,拉大工资差距;教育和培训机会的增加,增加了技术型工人相对于非技术性工人的劳动比率,利于降低工资差距。
实际上,绝大部分工资差异缘于国内因素,特别是技术因素。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工资差异的扩大上,贸易的作用相对较小,不仅科技水平,教育和培训对工资差异的影响都将大于贸易。
事实上,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的需求的减少是他们工资水平降低的最主要原因七.关税征收的主要计价方式?1.从价税。
按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为标准计征关税。
这里的价格指进出口商品的完税价格。
应纳税额=应税进出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适用税率2.从量税。
依据商品的数量、重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来征收关税的。
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3.复合税。
对进口商品既征从量关税又征从价关税的一种办法。
一般以从量为主,再加征从价税。
应纳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关税单位税额+应税进口货物数量×单位完税价格×适用税率八.关税如何加重本国出口商的负担?1.出口商购买的进口投入品通常要缴纳关税,由此增加了投入品的成本。
竞争市场上无定价权也无法转移给消费者,高价格会减少海外销量。
2.关税还会通过进口商品价格增加生活费用。
高工资和高生产成本,削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进口关税的国际连锁效应也将导致国内出口下降。
关税降低了进口商品数量,进而减少了其他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进口能力,使对本国的出口商品需求收缩,因此出口产业的产量和就业量趋于下降。
九.关税、配额、补贴,对国家福利的影响?关税(P138)关税的福利效应包括收入效应,再分配效应,保护效应,消费效应。
收入效应:表示政府获得的关税收入,是消费者剩余损失的一部分,即面积c。
转移到政府中,对国家整体而言,收入效应不会减少总福利,消费者剩余仅仅是由个人转移到政府公共部门而已。
再分配效应:收入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移的部分,即面积a。
关税带来的额外收入为a+b,生产者必须用部分额外收入来补偿产量增加所带来的较高的成本,即面积b,面积a属于生产者的净盈利。
与收入效应一样,它不会导致总体经济福利的损失。
保护效应:表示由于资源浪费而给国内经济造成的损失,这些浪费是由于生产额外的商品所增加的单位成本造成的,即面积b。
消费效应:即面积d,是由于征收关税,价格上涨,消费数量下降而造成的福利损失,导致了消费效应无谓损失=保护效应+消费效应(b+d),都是社会的真实成本,并没转移到其他经济部门中。
小国模式下,关税全部已提价形式转给了国内消费者,价格上涨减少了消费者剩余,没有有力的福利效应可以弥补消费者剩余的无谓损失,因为小国相对于世界市场无足轻重,无力影响贸易条件,因此进口关税将减少小国的福利。
大国模式下,关税的是税收效应相当于c+e,注意,大国政府获得的关税收入来自国外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这点与小国情况不同,小国面临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关税负担全部由国内消费者承担。
(见图P143)关税杜福利的消极影响是由保护效应和消费效应导致的消费者剩余的无谓损失,要提高福利,必须将无谓损失(b+d)与贸易条件改善所带来的收益(e)进行比较:e>(b+d),社会福利增加e=(b+d),社会福利保持不变e<(b+d),社会福利减少配额进口配额指对特定时期内准许进口的商品数量的限制。
配额导致每单位产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损失面积为a+b+c+d,a为再分配效应,b 是保护效应,d是消费效应,配额导致经济福利的无谓损失,即b+d(P168)c为收入效应,表现为意外利润,配额收入效应的分配取决于这些集团之间的交易价格,谁会获得这份意外利润,取决于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分为两种情况:1).欧洲出口企业进行串谋,最终形成垄断卖者,若美国商店属于竞争性买者,他们将会互相抬价竞争购买欧洲产品,价格上升,配额的以外收益归属欧洲。
出保护效应和消费者效应,这部分以外收益也将成为美国经济的福利损失。
2).美国进口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一家进口企业,从而形成垄断买者,欧洲出口企业成为竞争性卖者。
美进口公司以世界市场价格购买欧洲产品,再以提高后的价格卖给美国消费者,配额的收入效应流向进口企业,因此不意味着美国经济福利的损失。
补贴补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成本上的优势,使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实际成本或利润的价格出售产品,来提高本国的贸易地位。
补贴分为国内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国内生产补贴:政府向竞争产业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导致国内生产增加,进口减少。
生产者获得的补贴收入被生产者剩余和高成本生产(保护效应)所吸收。
P179图a,面积a以生产者剩余的形式分配给了更有效率的美国钢铁生产者,是补贴收益的一个去向。
面积b为保护效应,是补贴收益的另一个去向。
出口补贴:出口商获得的补贴是他们得以将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到海外。
然而,这导致了保护效应和消费效应形式的母国的净福利损失。
P179图b,出口补贴对美国美国造成的福利效应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加以分析。
出口补贴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a+b,生产者剩余增加a+b+c,出口补贴给纳税人造成的损失等于a+b+c+d,美国生产商的盈利是以美国消费者和纳税人的福利损失为代价的。
无谓福利损失为b+d,d为因生产额外商品而上升的国内成本,b为由于价格上涨带来的消费者剩余损失。
关税、配额、补贴,对国家福利的影响比较:配额>关税>补贴。
与关税相比,配额对进口的限制能力更强,若进口商的效率高,外国生产者降低成本削减利润,可以抵消关税,仍可进口,因此关税允许了一定程度的竞争,但配额通过对进口商品加以绝对数量上的限制,比关税限制能力更强,遏制了竞争。
总之,关税的保护程度取决以市场机制,而配额排除了竞争机制。
与补贴不同,关税和配额除允许低效率的本国生产外,还会扭曲国内消费者的选择(导致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减少),导致了消费效应,而补贴不会。
因此补贴在保护国内生产者方面可达到与同等数额的关税和配额相同的结果,但国民福利损失更少。
十.倾销的影响?倾销:是国际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
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关税后,若同一种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低于国内的价格,或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被视为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