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9.5)推荐理由:“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建议。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
惭愧的是,我的学生达不到以上的要求。
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去指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5期第22页发表了韩兴娥老师的《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文章介绍了她指导学生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的具体做法。
一轮实验下来,韩老师的学生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
一口气读完韩兴娥老师的《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不禁被韩老师的智慧所折服。
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代表了中国当代先进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研究和推广这种教学观念,对于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想起一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
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
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
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
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
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
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
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
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这样的阅读,要点在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
我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
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
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能大家会觉得疑惑,这样做能行吗?果真有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我的回答是:行。
非但行,而且做起来并不难。
非但不难,而且会越做越轻松,越做越愉悦。
我真的要感谢“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让我和孩子们共同走上了一条语文幸福之路。
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整个暑假,我都在酝酿一个“梦”———让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为此,我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
这是我偶然读到《小白兔》《静夜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和诗词,萌生的想法。
这本小册子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
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儿歌的后面,附上要认的字词:“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我先带着学生唱一唱、念一念。
几遍之后我就教他们“自学”生字的办法:念儿歌下面的生字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到儿歌中找。
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这是我结合入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孩子们喜欢,我也因此一举两得。
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到了9月底,我班58个学生中有34个认识了这本小册中的300多个生字词。
这34个学生或是上学前认识一部分汉字的,或是精力很集中的那种“听话”孩子。
剩下的24个学生虽然不会认读儿歌下面的生字,但课堂上,他们用手指着儿歌念了一遍又一遍,对字形或多或少有了一点印象,为以后的识字打下了基础。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一年级的课文阅读、识字和写字不是同步进行的:阅读先行,开始是一节一课,渐渐地加快速度,一节两课,写字则是两节一课。
怎么阅读?不同形式的领读之后,学生开始自己读,我则在教室里巡视,看到谁能合上书背诵,便俯耳过去听一会儿,在学生的课文题目旁盖上“印章”表示通过。
学生背完一篇就主动再背下一篇。
在背诵上,专家说的确实没错,一年级的孩子个个是天才,没有一个落下。
第一册用了两个月,第二册用了三个星期,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背诵。
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和写字三项任务中,阅读是最容易的。
再说识字。
课本之外的书,我只要求阅读,不要求识字。
但对课本上的生字,我就要“强迫”孩子们认识了。
看到一则资料说学习汉字的最佳时期是3~5岁,我深以为然,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十几个认字相当困难的学生。
对待这些孩子,得拿出点儿耐心,我的办法是在教学中渗透些“字理”知识,帮助他们记忆。
到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生字学习就顺利多了。
一个月的时间,全班学生都认会了课文中出现的所有生字,无一例外。
这就是大量阅读的作用,在具体的文本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与生字见面,虽然没有特意观察字形,但见面多了,自然就认识了。
最后说说写字。
一年级孩子小,不适合进行长时间书写,所以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减轻“负担”。
比如,只让孩子照着课本抄汉字,而不是组词。
这样,作业中的错误只有“错字”,而没有“别字”,提高了学生写、老师批的速度。
至于组词,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把生词打印到一页纸上,用厚纸印成红色字帖,学生蒙上薄纸兴致勃勃地大描特描。
3.借助注音读物突破识字量。
我用三个多星期就教完拼音。
说实话,部分学生拼读得并不熟练,我印发给学生一张字母卡片,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
我们最初读的注音读本是《三字新童谣》《巧识三百字》等“袖珍童谣”,书中的儿歌三字或四字一句,很简短,降低了拼读难度。
然后逐渐过渡到读较长的儿歌,如《好妈妈儿歌400首》《韵语识字课本》《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有许多儿歌,我就地取材,把它们编成小册子,学生两两对读。
一年级下学期则开始阅读小故事。
整个一年级,我领着孩子读了近一千首儿歌,加上小故事,仅此一项的阅读量就在20万字左右。
为了帮助孩子们认字,我把每一本读物中的生字生词打印出来。
当然这些字换了语言环境孩子们可能又不认识了,这暂且不管,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逐渐巩固。
关键是让每一个第一次借助拼音“自学”的孩子都得到了初战告捷的快乐。
一年级结束时,全班学生平均认识2000多汉字,有的孩子认得扎实,有的孩子认得模糊,但基本都有了阅读注音读物的能力。
写完作业后的自由阅读成为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是那样投入,那样痴迷,他们已在白纸黑字中找到了快乐。
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我把二、三年级归为中年级段,这一年段的特点是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
有了一年级认识2000个字的基础,语文课本对我的学生们来说很简单。
从二年级开始,只消半个月时间就能读完整本语文书。
我的教学方法也很简单:一是略读教材,如《小英雄雨来》《猎人海力布》等,学生自己默读一遍就行了。
二是精读的文章也不去条分缕析,只要求有感情朗读。
学生诵读的文章越多,朗诵、理解能力越高。
到三年级时,不经过预习,只要默读一遍,或听一遍录音,学生就能有感情朗读。
但我坚持一条:不论课本还是课外书,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填空。
如:“翻过一座小丘,穿过一道山谷。
蝴蝶追着跳舞,松鼠数着脚步;小树亮着绿叶,绿叶托着露珠;露珠掉在林中,变成朵朵蘑菇;阳光和着鸟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而这样的精妙很难用语言分析透彻,对小学生来讲,与其长时间听老师枯燥分析,倒不如让他们背诵之后略略品味,这是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再如:“我真希望,烟囱里飘出来的,不是浓浓的黑烟,而是轻盈洁白的云彩。
我真希望,烟囱里喷出来的,不是灰灰的粉尘,而是清澈晶莹的泉水。
”“飘”与“喷”,“浓浓”与“轻盈洁白”,“灰灰”与“清澈晶莹”,“浓浓”与“灰灰”,“轻盈洁白”与“清澈晶莹”的对比运用精确之极,我自知笨嘴拙舌分析不透,于是便和孩子们边做动作边背诵。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
完成课本的学习之后,开始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等,这些书的共同点是好读易记。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以至熟读成诵。
每首诗词后面都带着小故事,课堂上虽没有时间集体读,但我通过提问、奖励等手段,引导孩子主动提前阅读。
而我则在课堂上领读故事中易错的词语,为学生清除阅读的障碍。
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
我们的图书室里配置了大量的优秀小说,从二年级开始,我带着全班共读一本小说。
中年段讨论的重点是小说的内容。
我的学生发明了“贴标签”,就是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爱丽丝掉进兔子洞,那个洞“深不可测”,洞四周墙壁上有很多东西,让人“目不暇接”。
再比如彼得·潘学海盗贼的声音,学得很像,那叫“惟妙惟肖”。
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
我一直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观点,相信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
所以直到二年级下学期,我才进行作文起步教学,有了前期大量的诵读垫底,学生一落笔就能写出流畅的文字。
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写“循环日记”,实际上是“周记”,这是我们班唯一的家庭作业。
四人小组轮流用一个本子,每人写一天,四个人轮写一遍之后交一次本子,老师批阅打分,四人的成绩作为小组共同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