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1号)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成长

(31号)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成长

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成长
------我的班主任工作体会
正文: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要想把班级建设好,首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班主任,我的目标是把班级建设为“学风浓、班风正”的优秀班集体,总的来说就是:创建卫生好,环境好,学风好,师生关系好,文明修养高,四“好”一“高”的“绿色”班级。

我的班级目标很完美,但是,我知道,我的班级是由85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组成的,我也知道这85个孩子都有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所以,在我接手班级的第一天,我就有了我与众不同的教育观------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成长!
刘少奇在《人为什么犯错误》中说:任何人都要犯错误,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的犯错误(小孩子的弄火伤手、吃东西、戏水等,都是一串的犯错误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错误,不断的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

是啊,学生是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

犯错误是进步的开始。

作为教师我既怕从不犯错误的学生,也怕总犯同样错误的学生。

不犯错误,就意味着不敢尝试,没有创新意识,没有主见。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创新精神。

可是,我们在施教的时候总是希望每个孩子中规中矩要听话,在这样听话教育的熏陶下的学生,怎能期待他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呢?因此,无论是家长还
是教师,都要有包容心。

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尤其是在学习的问题上,要让他们学会在错误中创新,在错误中成长。

我班有一位自制力弱、平时上课说话较多的学生,经常影响上课秩序。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这是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

刚开始,我也挺矛盾,当场予以制止吧,担心学生难堪,伤及自尊心。

不说吧,又影响班级的纪律和教学效果。

经过多次提醒,也没有什么成效。

怎么办呢?我一边思索,一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记得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是希望得到赞扬。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成就以增强自信心,于是,老师的赞扬就成了对学生成就认可的最佳的方式。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有意识地采取“无中生有”的办法寻找这位学生的闪光点,发现了闪光点之后,采取“无限放大”的策略对他进行鼓励,从积极的角度矫正他的错误。

一次,我发现他打扫卫生很积极认真,黑板擦得很干净,就及时表扬他讲卫生、关心班集体的优秀品质,把这个优点无限放大,让他体验到了一直以来从没有过的成就感。

让他相信自己,其实他可以做得更好。

而且,当他再次犯错误的时候,我不在同学面前批评他,而是悄悄和他在一边交谈,给予善意的提醒,并告诉他:“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你上课说话的习惯已经改了很多,偶尔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这是习惯的惯性,不过,老师绝对相信你能够改好”。

这样,一方面对他错误行为的反复表示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提醒他还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并让他相信行为习惯的反复是正常的,但一
定是能够控制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学生终于学会了控制自己,也不再影响班级的纪律了。

对于犯有品行方面错误的学生,同样也要采取维护学生尊严的策略帮助他们改变。

本班的王同学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以后,这个孩子彻底的变了,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整天郁郁寡欢,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抵触情绪,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我行我素,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同学发生争吵。

甚至伙同社会上的人员一起去砸车偷东西。

我始终相信爱能创造教育,鼓励和支持比批评和惩罚更加有效。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应该兼有父母的温存又有睿智的严格要求。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闲暇独处时常感到无聊,更多地喜欢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来打发时间。

他们喜欢打游戏,上网聊天,忘记老师留的作业,也忘记了上学、回家的时间。

对此,我们可就近安排他要好的同学与他同来同往,加以敦促。

当然我们身为老师也与他多谈谈心,交流一下他的这些行为对他所产生的危害,使他对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同时只要有转变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就此加以表扬,要经常提醒,多鼓励,要真诚的理解这些学生,真诚对待他们。

既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明确的要求;又要关心他们,宽容所犯的错误。

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曲折前进中将恶习与心理负担抛在脚下,找准人生的坐标。

当然,无论是何种错误,对于教师来说,都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把它看作是成长的里程碑。

并且要做到对不同的错误,采取不同的策略予以矫正。

有的要采取积极忽略的策略进行化解,有的要采取赞赏的方法进行激励,有的则要通过树立榜样的办法予以帮助。

总之,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从改变认知、调整行为入手,师生携手,共同超越错误,从错误中获得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