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发现鼓励学生的这种需求,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所以在教学中我做了作业实践性的尝试。

(1)画一画。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

例如,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大自然的景象。

学习了古诗《春夜喜雨》,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雨景",体会即时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

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有、实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2)演一演。

根据课文内容实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学习了课文《少年闰土》之后,根据课文讲述的故事分角色实行表演。

能够自由大胆地实行发挥,比一比谁表演得最形象生动、发挥得最人情。

学习了《索溪峪的野》、《蒙娜丽莎之约》等这些课文之后,设计一些“当小小推销员”、“当小导游”等实践性的活动为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3)展一展
在班上开辟一个“佳作展览”栏目,主要展览学生课外作业中的书画、练笔手抄小报等作品。

按照课文的编排意图,每周办一次,或每两周一次。

根据作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由学生自己张贴出来,展示个性,体验成功,感受不足,师生共同欣赏、评析。

通过比较,评选出若于名“书法家”、“小画家”和“小作家”。

这样,学生面对自己的作业在展览中亮相,都会认真对待。

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一单元后,要求学生收集诗歌,举办一次“诗歌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水平。

(4)做一做。

如教学了《少年闰土》一文后,让学生回家动手做雪地捕鸟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

以思维的可显性促动理解的科学性;改变以往以文字和作业本,以学生个人为对象实行的单一的作业形式。

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不但有趣,还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水平、创新水平,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
得到提升。

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为设计一则广告,呼吁人们保护地球珍爱我们的家园,使更多的人们有自觉地环保意识;再如办手抄报、搜集资料等等。

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又扩大了视野。

(5)查一查。

在学习《走近鲁迅》一单元之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鲁迅的信息资料。

这样,课文的很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但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也提升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

学了《山雨》一课后,让学生利用傍雨来雨时雨后观察天气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广告语、警示语实行交流……这样把作业设计与现实生活自然规律联系起来,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水平、创新水平,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升。

(6)摘一摘
如学习《少年闰土》选文时,可鼓励学生阅读其原著:《故乡》并把其中重要的段落摘录下来。

古诗《春夜喜雨》教学后,问学生是否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其实,在我国璀璨的文化宝库里还有很多描写和赞颂春天的优秀诗篇,请学生搜集并摘抄到“阅读积累簿”上。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前,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鲁迅先生以及当时的“白色恐怖”的历史资料,不但能协助他们对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了深刻的了解,而本文的一个难点——鲁迅先生“碰壁”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总来说之,语文作业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水平。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