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表-河海大学科技处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表-河海大学科技处

结合客观评价等材料,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原创性特色如下: 一是建立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填补了流域水资源系统定向调控的 理论空白; 二是创建了多尺度嵌套与多过程耦合的水资源供需分析技术,创新性地提出 流域水资源调控模式。 三是创建多年调节水库旱限水位控制技术,创新以水库群协同调度为核心的 流域应对干旱枯水的水资源调控技术体系,开启了国家有序应对干旱的调度范 式。 成果指导引领了我国缺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促进了国家用水效率的 大幅提升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战略转变,对流域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 障国家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获得发明专利 2 项,发表论 文 387 篇,支撑编制完成 1 项国家标准规范。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 等奖。
1
项目简介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极为突出,生态环境脆弱, 常态性缺水问题与干旱等极端事件相交织,是世界上公认问题最为复杂、治理难 度最大的河流。流域水资源科学调控是破解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内外尚无可 借鉴的模式、技术和经验。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对象是水资源系统、经济社 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相耦合构成的复杂非线性巨系统,通过识别系统演变主要 序参量,在允许的阈值范围内采取调控措施,使系统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演化, 实现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协调、优化、良性循环。 在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重大研究支持下,持续开展 近 20 年联合攻关,围绕流域水资源调控重大科学问题和实践难题,以多维临界 调控理论研究—调控技术体系构建—调控方案应用为主线,创新流域水资源中长 期调控、干旱枯水调控等常态与极端调控原理与技术,进行了长期应用实践。创 新特色如下: 一是针对水资源复杂系统定向调控的科学难题,建立了系统有序演化的定向 调控机制,创建了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开创了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 河流健康维持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维定向控制的新途径。 二是针对流域水资源多目标竞争与多过程控制的技术难题,构建了缺水流域 水资源总量约束-临界调控-有序演进的调控技术体系,提出不同时期水资源调控 方案并应用于实践,创新流域水资源调控模式。 三是针对水资源年际丰枯调剂和抗旱水源优化调配难题,创建多年调节水库 旱限水位控制技术,创新以水库群协同调度为核心的流域应对干旱枯水的水资源 调控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家应对干旱枯水流域梯级水库群协同调度的技术空白。 本成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已在黄河流域及沿黄 9 省区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 中得到了业务化应用,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成果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制订国家标准 1 项,编制世界气象组 织标准 PMP 手册 1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2 项,软件著作权 25 项;已发表论文 387 篇,其中 SCI/EI 论文 214 篇。
2
客观评价 1、验收、鉴定与查新 本成果主要依托国家 973 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维持机
理”之课题“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已通过科技部验收)、 水利部重大前期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已通过水利 部验收)和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旱情监测与水资 源调配技术研究与应用”之课题“黄河流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配技术研究与应 用”(已通过科技部验收)。
针对流域应对干旱枯水的水资源调控技术,2016 年 8 月由王浩院士、刘昌 明院士、丁一汇院士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成果“创建了 应对干旱的水库群协同调度技术体系”、“提高了流域有序应对干旱的水资源调配 技术水平”,“总体上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际领先水平”。
2018 年 11 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出具的查新报告显示,成果“流 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调控模式和应对干旱的调控技术”等主要创新点 “在国内外公开文献中未见相同报道”。
2、获得的主要科技奖励 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包括:黄河流域旱情监测与水资源调 配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 年);流域水文物理过程及数 字模拟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 年);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获陕 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 年);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获大 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 年)。
2019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表
项目名称 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关键技术与实践 提名单位 河南省 提名单位意见
成果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等项目支持下,多家单 位联合开展了近 20 年的攻关研究,在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方法、常态 调控和干旱枯水调控等 3 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针对缺水流域水资源总量约束-临界调控-有序演进的调控技术,开展了“黄 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2008 年 9 月通过水利部审查;2010 年 7 月由刘昌明院士、王浩院士等国内知名 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成果“解决了下垫面条件变化剧烈地区水资源 评价中的复杂技术难题”、“提出了新的黄河水量配置方案,为新时期黄河水资 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附 件)。2010 年、2013 年得到国务院批复实施(国函【2010】118 号,,国函【2013】 34 号)。
针对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2004 年 9 月科技部组织包括陈志恺、 刘兴土、薛禹群、徐祥德等 7 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对国家首个水利 973 项目“黄 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维持机理”进行验收,认为:“黄河流域水资源 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课题“提出了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水资源多维临界 调控模式” ,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评价为优秀”,在全部 8 个课题中总分排 名第二。2006 年 3 月由陈志恺、刘昌明、王浩、王光谦、胡春宏等知名专家鉴 定,认为该成果“首次提出了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理论”,“取得了多项创新和 突破,整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