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港总体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规划概述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浩瀚的南中国海,位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的重要对外贸易口岸。
它近傍香港、澳门,遥望台湾,内隔琼州海峡倚靠广东、广西两省(区),外邻亚太经济区,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隔南海相望,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中间地带,紧靠环球洲际航线。
根据三亚港作用、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分析国际国内港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腹地经济形态和发展特点,研究确定三亚港的基本功能如下:(1)装卸及仓储功能;(2)中转换装功能;(3)运输组织管理功能;(4)信息服务功能;(5)现代物流功能;(6)旅游客运功能;(7)综合服务功能;(8)国防安全功能。
本次评价将基础年2016年作为现状,2020年作为规划中期,2030年作为规划远期。
本次规划研究范围为三亚市辖属海岸线,东起三亚市与陵水县交界海棠湾合口港,西至三亚市与乐东县交界的崖州湾梅联村,海岸线全长约262km。
本次规划根据岸线资源情况,结合城市、海洋、旅游等相关规划,规划包括货运码头岸线、邮轮码头岸线,总计长度11.5km,其中货运码头岸线8.7km(含预留岸线3.06km),邮轮客运码头岸线2.8km。
预测2020年、2030年三亚港旅客吞吐量分别为40万人次、70万人次。
预测三亚港货物吞吐量2020年、2030年分别为500万t、1200万t。
2环境现状调查结论2.1水环境2013~2016年三亚海域海水水质的监测结果表明,三亚港海域海水水质总体能满足各类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
梅山港区和南山港区附近部分海域石油类、无机氮偶有超过二类海水质量标准以及汞偶有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现象近几年有改善,部分水域DO含量仍超过一类海水标准;三亚港区海域海水水质基本符合所在功能区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2016年,三亚港整体海域铅超标,但根据历史监测数据,三亚沿岸海域并不存在重金属铅的污,初步认为水质重金属铅超标的原因主要是海水中重金属铅含量的本底值较高。
2.2沉积物通过近年的监测表明,梅山港区和南山港区崖洲湾部分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铜和镉超过沉积物一类标准,但沉积物污染有改善的趋势;三亚港区各监测因子均满足各站位所在功能区对沉积物的质量要求。
2.3环境空气2011年~2015年,三亚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1.20~2.42;主要影响指标为可吸入颗粒物,负荷系数范围为45.2%~75.1%。
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三亚市综合污染指数自2011年~2015年间,总体无显著变化。
“十二五”期间,三亚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日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一级标准现象。
2014年~2015年臭氧、细颗粒物日均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一级标准现象。
空气质量出现二级良和三级轻度污染时的首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细颗粒物。
南山港区测点处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下四马村测点处SO2、NO2和TSP 等监测指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PM10和PM2.5等指标均出现超标现象,其中PM2.5最大超标0.56 倍。
据监测人员现场调查,颗粒物超标的主要原因为下四马村距离公路较近,空气质量受公路车辆运输扬尘影响较大。
鹿回头黎族文化旅游区、鹿回头公园测点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一级标准限值要求,新建社区、凤凰岛和友谊路社区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三亚港区的鹿回头监测站点SO2、NO2小时值和PM10和PM2.5日均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一级标准限值要求,南山港区旁创意新城监测站点SO2、NO2小时值和PM10和PM2.5日均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2.4声环境据《2011-2015年三亚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三亚市生态环境保护局,2016.5)和《2016年三亚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三亚市生态环境保护局,2017.7)。
(1)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2015年,三亚市市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年平均等效声级为71.6 dB(A),超过国家标准限值70 dB(A),声环境质量评价为一般。
各交通噪声测点昼间等效声级测值范围为63.8~74.7 dB(A)。
昼间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在65~70dB间的干线长度为4.74公里,占监测路段总长度的13.3%,70dB以上的干线长度为30.91公里,占监测路段总长度的86.7%。
2011~2015年,三亚市昼、夜间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较差。
五年昼间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2.6~75.9 dB(A),无显著变化。
2011年三亚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声环境质量为较好,2012~2015年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其中2012年声环境质量为一般,2013年为较差,2014、2015年为一般。
2013、2014年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超过国家标准限值55 dB(A),声环境质量均为差。
2016年,三亚市市区各主要交通干线上共设40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监测路段总长度为96.68公里,昼间监测年平均等效声级为68.5dB(A),符合国家标准限值70dB(A)。
与上年度相比,三亚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下降3.1dB(A)。
2016年,三亚市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较好。
(2)区域声环境质量2015年,三亚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年平均等效声级为55.5 dB(A),符合国家2类区标准限值60 dB(A),声环境质量评价为一般。
声源主要来自居民的生活噪声。
2.5陆域生态环境三亚港区城市开发程度较高,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目前码头区均已建成,海洋局码头、救助码头和港务局码头河岸边坡多已固化,基本无植被,凤凰岛一期主要是后期绿化人工栽培植被,主要为椰树,凤凰岛二期无植被;红塘港区规划岸线主要在海中人工岛上,无植被,岸边已建码头也已固化,沙滩地有些灌草丛如荩草、后腾等,植被单一。
南山港区规划多为填海,目前港区植被多为人工绿化植被,如狗牙根灌草丛等。
梅山港区规划岸线主要是沙滩地,后方为防护林,植被较为丰富,主要是松树、柳树、仙人掌、荩草等。
规划港区及周围影响区域,陆生动物主要以人工养殖的家畜、家禽为主,野生动物的活动踪迹较少,无珍稀濒危野生保护动物分布,主要野生动物均是平常易见的种类如:田鼠、蛇、蛙、鸟类。
根据现场调查,规划的各作业内未发现珍稀野生动物,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水禽。
2.6水生生态环境2.6.1三亚湾-红塘-南山海域海洋生态与渔业资源现状(1)调查海域属于贫营养,不存在富营养化现象。
四季各站点之间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不同层间海水叶绿素-a含量无明显差异。
(2)调查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种类丰富,种间分布均匀,群落结构稳定。
其中,浮游植物中硅藻在种类组成及丰度上均占优势地位,成为优势种群的构成者。
浮游动物均以桡足类种类数最为占优势。
(3)调查海域春、夏、秋、冬四季潮间带断面高滩区和中滩区物种较为单一,低滩区四季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四季均匀度变化趋势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
(4)调查海域四个季度游泳动物种数变化趋势为春季156种>秋季135种>夏季133种>冬季106种。
(5)调查海域鱼卵平均密度冬季(11.64 粒/m3)>夏季(5.27粒/m3)>秋季(2.93粒/m3)>春季(1.93粒/m3);仔稚鱼四季平均密度为冬季(1.73尾/m3)>夏季(0.24 ind/100m3)>春季(0.17ind/100m3)>秋季(0.11 ind/100m3)。
2.6.2南山-梅山海域海洋生态与渔业资源现状●浮游植物共鉴定到浮游植物3门37属80种。
其中,硅藻33属74种,甲藻1属3种,蓝藻3属3种。
以奇异棍形藻、锤状中鼓藻和热带骨条藻占主导优势。
本次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较低,介于(6.01~71.86)×104cells/m3之间,平均细胞丰度为22.41×104cells/m3。
各站位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3和0.56。
各站位浮游植物种类数略少,但种间比例相对均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浮游动物共有8类22属27种。
其中,桡足类最多,有12属16种,水母类有3属3种,毛颚类有1属2种,被囊类和枝角类有2属2种,端足类、腹足类、介形类和十足类各有1属1种。
另有5个类别浮游幼体和若干鱼卵与仔鱼。
浮游动物丰度范围为(12.50~113.75)ind/m3,平均丰度为55.94ind/m3;生物量范围为(0.38~3.38)mg/m3,平均生物量为1.66mg/m3。
毛颚类的肥胖箭虫为该海域的第一优势种,平均丰度为8.33ind/m3,占总平均丰度的14.90%;按照优势度的大小顺序排列为:肥胖箭虫>百陶箭虫>瘦尾胸刺水蚤>中型莹虾>隆线拟哲水蚤>瘦新哲水蚤>针刺真浮萤。
该水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范围在1.76~3.82之间,平均为3.18。
均匀度指数范围在0.85~0.95之间,平均为0.90。
●底栖生物共采获3个生物类别中的14种底栖生物。
其中软体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有10种,甲壳类有3种,多毛类有1种。
平均生物量为40.06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52.89 ind/m2。
类别生物量的分布状况为:软体动物(平均生物量为39.08 g/m2)>甲壳类(平均生物量为0.54 g/m2)>多毛类(平均生物量为0.45 g/m2)。
类别栖息密度分布状况为:软体动物(133.70 ind/m2)>甲壳类(16 ind/m2)>多毛类(3.2 ind/m2)。
该区域的底栖生物优势种类为为杂色核螺和虫昌螺。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1.92之间,均匀度较高。
●潮间带生物调查断面潮间带生物共采集到17科22种,优势种为虫昌螺和塔结节滨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