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是为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
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重点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心电图诊断、影像诊断。
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参考。
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坚持实践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
尽可能地多运用电子模具及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在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重点与难点1.学会问诊、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问诊要点和临床意义。
2.掌握物理检查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3.了解实验诊断讲授内容的基本理论、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
4.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其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特征。
5.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基础、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
三、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1)《诊断学基础》第二版. 戴万亨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3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2)《医学影像学》第六版.吴恩惠,冯敢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参考书目:(1)《临床诊断学教程》.刘文秀等主编.北京医学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四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马丹主编,《临床基本技能》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四、教学内容(含目的与要求):教学时间分配表绪论目的要求:(一)理解:1.《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检查以及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等.2.临床诊断的分类与临床意义.(二)了解:1.《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地位与作用.2.诊断与诊断学的基本概念.3.了解《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学时分配:1学时第一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1.掌握: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2.理解: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3.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问诊是了解病情及疾病全过程的最好方法.学时分配:2学时第四章常见症状目的要求:1.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伴随症状,并了解各症状的鉴别诊断.2.理解:分析症状的一般方法及规律.学时分配:6学时第一节发热(一)掌握:1.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热型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二)理解:1.发热的概念与机理.2.发热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第二节水肿(一)掌握:1.水肿的概念与发生机理.2.水肿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二)理解:1.心原性水肿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要点.(三)了解:1.水肿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第四节咳嗽与咯痰第五节咯血(一)掌握:1.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二)理解:1.咳嗽与咯痰的发生机理,病因与临床特点(三)了解:1.咳嗽及咯痰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2.咯血的病因及伴随症状第六节疼痛(一)掌握:1.头痛,胸痛与腹痛的病因与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二)了解:1.头痛,胸痛与腹痛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第七节发绀(一)掌握:中心性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和病因第八节呼吸困难(一)掌握:1.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1)肺原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2)心原性呼吸困难:左心功能不全与右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呼吸困难(3)中毒性呼吸困难(4)血原性呼吸困难:严重贫血与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呼吸困难(5)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二)理解:1.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理(三)了解:1.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对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第九节心悸(一) 理解:常见原因和发生机理第十节恶心与呕吐(一) 理解:1.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机理,病因与分类2.恶心与呕吐的临床特点及对鉴别诊断的价值(二) 了解:1.恶心与呕吐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第十一节呕血第十二节便血(一)掌握:1.呕血与便血的概念与病因分类2.呕血与便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对病因诊断的意义(二) 了解:1.呕血与便血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第十四节腹泻(一)掌握:1.腹泻的概念与发生机理2.腹泻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二) 了解:1.腹泻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第十六节黄疸(一)掌握:1.黄疸的概念及黄疸的病因分类与发生机理2.三种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3.黄疸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三种黄疸的鉴别要点第二十六节意识障碍(一)掌握:1.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二) 了解:1.意识障碍的原因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目的要求:(一)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1.视诊方法:内容及临床应用2.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3.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与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 4.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5.嗅诊方法及其对某些病态鉴别诊断的价值(二) 理解:五项检查法的内容,正常状态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三) 了解: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五项基本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学时分配:0.5学时第二章一般检查目的要求:(一) 掌握: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其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2.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3.发育与体征(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5.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6.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7.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8.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皮下结节,毛发等的检查方法9.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二) 理解: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学时分配:1.5学时第三章头部第四章颈部目的要求:(一)理解:头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二) 了解:头颈部的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学时分配:2学时第五章胸廓及肺检查第一至四节目的要求:(一)掌握:胸廓及肺部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顺序(二)理解: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基本检查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2.胸廓及肺部异常体征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三)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学时分配:6学时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1.心脏,血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顺序2.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脏相对浊音界及绝对浊音界,并理解心脏浊音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3.第一,二心音的产生机理及第一,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并了解第一及第二心音增强,减弱及其他心音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4. 二尖瓣开瓣音,心包叩音及心音分裂的产生机理与临床意义.5.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听诊要点,掌握各种杂音的临床意义,准确地判别收缩期杂音与舒张期杂音6. 动脉血压的测定方法,了解其正常值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理解血管检查的方法,血管体征及临床意义(二)理解:1. 正常心尖搏动及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及病理因素2. 第三心音与舒张期奔马律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及临床意义3. 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的特点(三)了解:1.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学时分配:7学时第六章腹部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腥部检查的内容简介,方法及顺序,了解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二)理解:腹部检查的常见体征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三)了解: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学时分配:4学时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目的要求掌握:脊柱,四肢检查的方法及其正常状态,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学时分配:1学时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目的要求:(一) 掌握:各种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二)了解: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容(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植物神经功能与神经反射)及检查方法学时分配:2学时第三篇病历书写目的要求:(一) 掌握:能独立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全面,真实可靠,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文词通顺,字全规范.言简意明,而又符合实际的住院病历(二)理解: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三)了解:了解病历对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及医疗纠纷等的重要意义学时分配:1学时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目的要求(一) 掌握:标本收集和保存的注意事项。
(二)理解:影响化验检查的生理因素。
(三)了解:标本收集和保存的注意事项。
学时分配:1学时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目的要求(一)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检查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二)理解: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指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三)了解: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沉测定,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第三节骨髓细胞学检测目的要求(一) 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二)理解: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象、骨髓象特点。
(三)了解:骨髓细胞的生成,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骨髓细胞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学时分配:1学时第三章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目的要求(一)掌握: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和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二)理解:临床常见出血性疾病的检查要点。
(三)了解:常用抗凝和纤溶功能检查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目的要求(一)掌握:1.尿液一般检查的应用范围和正确收集、保存尿液的方法。
2.尿液的性状,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二) 了解:尿液分析的概念及尿十项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学时分配:1学时第二节粪便及其他体液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1.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脑脊液的性状;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的意义。
2.浆膜腔积液的形成原因;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二) 了解:粪便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及隐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第五章常用肾功能实验室检测目的要求(一)掌握:常用肾功能检查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以及选用原则。
(二) 了解:常用肾功能检查的方法和试验原理。
学时分配:1学时第六章肝脏功能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目的要求(一)掌握: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以及肝功能试验的选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