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科目名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一、课程内容
本册共9个单元,数与代数共有5个单元,空间与图形2个单元,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2单元。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钟表,方向与图形,认识人民币,厘米、米的认识,统计,用数学实践活动。

这学期要改变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认识特点,从学生的学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1.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2、在认识图形、方向及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 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对统计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4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能正确的认、读、写100以内数,指导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
减法,初步学会估算。

2. 在现实情景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3. 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4.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6.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7.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认识图形、方向及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对统计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9.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

三、课程实施
1.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读、写100以内数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

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
的大小理解算理,并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6课时.
2.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第四单元第一信息窗第六单元第三信息窗和合并。

第四单元第二信息窗第六单元第四信息窗和合并、第四单元第三信息窗第六单元第一信息窗和合并.理解算理,并解决实际问题。

一共11课时。

3.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一个5课时。

4.人民币的认识,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共6课时。

5.方位与图形,初步感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一共5课时。

6.厘米、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米的含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一共4课时。

7.统计,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共4课时。

四、课程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因此,对学生数学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
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要让评价成为学生愉快的经历,让学生在评价中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帮助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学。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数学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等
1、学习态度包括:
(1)课堂表现: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时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大胆提问,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发表不同的见解;会和他人合作,交流;
评价方法与标准: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小组评议、家校联系进行。

(2)数学表达:能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数学的思维过程,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方法。

准确地描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评价标准:
①条理清晰、语言精准、谈吐大方。

②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③语言大致通顺、有一定观点。

2、作业情况包括:(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
评价等级:教师自己综合把握,依次分A,B,C,D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