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及演变
艺术设计07-2班李慧15075759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1) 建筑结构:罗马式建筑风格继承了古罗马建筑券拱结构,构成筒形或隧道性的拱顶和肋状拱顶.
(2) 外部造型:教堂墙壁厚实坚固,只开很小的窗,而且离地面很高,门与窗采用半圆的券拱结构.高耸的塔楼(塔是罗马式建筑的标志)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两厅交叉处一般还有高大的穹隆顶.
(3) 内部装饰:有大量的浮雕(宗教内容)作装饰.
罗马式教堂具有浓厚的宗教肃穆感和压迫感.教堂内部光线幽暗,门廊和柱头装饰雕刻的宗教内容更加强了阴郁和神秘的气氛
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样式遍及全欧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在法国有各种地方学派;德国以形式质朴为特色;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国罗马式的;意大利的罗马式发展对西欧建筑样式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
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
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
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
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
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
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
教堂内部装饰主要使用壁画和雕塑,教堂外表的正面墙和内部柱头多用浮雕装饰,这些雕塑形象都与建筑结构浑然一体。
罗马式时期的雕塑具有古代雕塑的气魄,较多运用变形夸张手法,但又不同于古代的写实风格,这是因为“蛮族”艺术掺入的影响。
这些被变形的形象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产生一种阴郁和怪异感,具有解释教义的意义,体现中世纪人的世界观。
公元12世纪罗马式建筑样式遍及全欧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表现。
在法国有各种地方学派;德国以形式质朴为特色;英国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国罗马式的;意大利的罗马式发展对西欧建筑样式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二﹑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
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
巴黎近郊的圣德尼修道院是罗马风风格向哥特风格转型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
与罗马式教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轻盈与明亮,这与其窗户设计有直接的关系。
装饰窗户的彩色玻璃,设计美观,阳光从外面泻进,透过五彩缤纷的色彩,制造出圣洁的气氛。
哥特风格首先出现在法国,其第一个成熟作品就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彩色玻璃镶嵌画及象征天堂的玫瑰窗
哥特建筑越到后期越强调向上的动势,多数在两个塔楼上又建一对尖塔。
如法国的兰斯主教堂。
哥特风格由法国开始,渐渐普及到全欧洲。
到了晚期,外形“高”、“直”的特征愈加突出。
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哥特式在意大利流行得较晚。
1348年动工,建了500年才建成的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哥特建筑的典型代表。
三﹑拜占庭(Byzantine)建筑
拜占廷原本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市,公元330年,罗马皇帝迁都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从此拜占廷美术进入极为繁荣的时期.
拜占廷教堂建筑是在巴西里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和巴西里卡式相比,更广阔更通透.纵向的长方形中厅+连续的圆形穹顶装饰着大量的马赛克镶嵌画.
圣索菲亚教堂(土尔其伊斯坦布尔)是拜占廷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
以下分别从结构,采光和装饰三个角度讲解圣索菲亚教堂是如何营造宗教氛围.
特点一,结构的比例之美,中厅之上一个巨大的象征着天国的穹顶,(直径33米)把空间变得非常开阔通透,创造了当时最大的跨度,但是开阔的中厅没有一根柱子顶天立地,阻隔视线,中央穹顶之下,中厅的两端又是两个半圆穹顶,在半个穹顶之下又造了三个小一些的穹顶,是一个连续穹顶结构.因此,它具有一种精妙的比例之美.
特点二,空间的流动与渗透还要归功于圣索菲亚教堂的采光设置.在中央穹顶靠近支撑点的高度上开了一圈窗户,一共有40个,这些窗户使天光从人们的头顶倾泻下来,仿佛是光的瀑布,而巨大穹顶与墙连接的部分却被辉煌的天光模糊了,仿佛这圆顶没有支撑,别无依傍,云彩一样漂浮在人们头上(人们所向往的天国)——又是不可思议的匠心,神圣的智慧!
而数量繁多的穹顶结构也为窗户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南北两面半圆形墙面有两排窗户,底下有7个,上面有5个,而东西两端的半个穹顶和套在他们里面的三个小穹顶上都开了5个窗户,它们和中央圆顶的光线交相辉映,让幽深的教堂内部充满了梦幻般的气氛,让人倘恍沉迷,不知今夕何夕.
特点三,教堂内部,圆顶和壁面上装饰着大量彩色马赛克镶嵌画.(马赛克镶嵌画也是拜占廷建筑的特色,全世界精美的镶嵌画都在拜占廷内).早年,圆顶穹窿镀满了纯金,当阳光从穹窿的天窗射进,整个大厅阳光灿烂金碧辉煌,神秘豪华的气氛显得更为强烈.走到圆顶下宽敞的空间,使人们产生身在天界的幻觉.当时的历史学家普罗科匹斯曾描述走进教堂时的印象:"人们觉得自己好象来到一个百花盛开的花园,欣赏着紫,绿,红和闪着白光的绚丽花朵.一个人到这里祈祷时,立即就会相信这不是人力,也不是艺术,而是上帝的恩惠造成的奇迹.他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的离上帝不远了……"这是一种身在天国的感觉,是一种荣耀,一种幸福.
十五世纪土尔其人灭亡了拜占廷帝国后,侵占了教堂,将其改
为清真寺.他们在教堂外盖了四个尖尖的高塔,增添了整个建筑的秀丽之气.
四﹑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
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
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
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
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