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潮》一课一练

《观潮》一课一练

《观潮》一课一练(16)八上人教版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艨艟
..()善泅.()倏尔
..()
倍穹.()僦赁
..()乘骑.()
2、解释加点的词。

(1)方.其远出海门:
(2)吞天沃.日:
(3)人物略.不相睹:
(4)倏尔
..黄烟四起:
(5)则一舸.无迹:
(6)玉城雪岭际天
..而来:
3、区分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词义。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海涌银为.郭: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随波而.逝: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4)出设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3)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6、古诗文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两句。

7、根据提供的语境和句式,在横线上续写意思连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语句。

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要为自然增添一分春色;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就要为时代献出悦耳的歌声;。

二、整体内容
8、南宋的周密以一篇《观潮》向世人展示了钱塘江潮的,水军演习的,吴中健儿高超的,以及,让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塘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

9、课文第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对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用杨万里的诗来概括对钱塘江潮的描写,熨帖自然。

B、文中观潮盛况表现了处在太平盛世的南宋王朝国力的强大,人民安居乐业。

C、作者具体描写钱塘江潮时是由远及近,由色相而及声速,次序井然,富有生活实感。

D、作者在介绍教阅水军时,着意渲染铺张,运笔行文跌宕起伏。

三、重点文段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1、区分加点词的词义。

(1)以:以此夸能:
自既然以至十八日为盛以此夸能:
(2)势:势极雄豪以此夸能: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以此夸能:
(3)观:天下之伟观也以此夸能:
可远观而不玩焉以此夸能:
12、第1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入手实际情况潮水的?
13、作者写海潮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

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四、拓展训练
探究题
15、文章第4段写的是游人观潮图。

这段是否多余?
16、文中对水军演习动人情景的描写,有一定的讽喻意义。

试结合文章写作背景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节选自《海燕》)(乙)①海终于愤怒了。

它咆哮着,猛增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

②音响就越大了。

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③“彦,这里会塌了!”妻战粟起来叫着说“我怕!”
④“怕什么。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

”我说。

⑤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近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呀!一样的美。


(节选自《听潮》)
17、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乙文赞美的对象是。

18、甲文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力势的有。

19、乙文中“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A、涨潮时候的惊心动魄美。

B、退潮时候的温柔平静美。

C、既有退潮时候的温柔平静美,也有涨潮时候的惊心动魄美。

D、涨潮时候海浪声音组成的音乐美。

20、《观潮》侧重从的角度写潮,而乙文侧面从的角度写潮。

中考同步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2、这是代诗人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23、全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落/乌蹄/霜满天
B、江枫/渔火/对愁眠
C、姑苏/城外/寒山寺
D、夜半/钟声/到/客船
2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写了三种现象:月落、乌蹄、霜满天,巧妙而有层次地表明了夜泊的时间及感受。

B、“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指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C、诗的后两句只写了卧闻山寺夜钟这一件事,却使全诗的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D、全诗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里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了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境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五、片断作文
25、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塘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你申报的理由是什么?请写成一段文字材料,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1.méng chōng qiú shū qióng jiù lìn jì
2.(1)当……时 (2)用水淋洗 (3)一点儿 (4)忽然 (5)船 (6)连接着天
3、略
4.(1)比喻 (2)夸张 (3)比喻 (4)夸张
5.(1)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这三天潮水最为盛大。

(2)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

(3)食品杂货的价格都比平时成倍提高。

6.示例:(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示例:①如果我是一泓清泉,就要为人间带来些许甘甜②如果我是一枝画笔,就要为生活描绘绚丽的画卷
③如果我是一只蜜蜂,就要为生活酿造甜蜜
8.雄伟景象宏大场面弄潮技巧观潮的盛况
9.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题旨,揭示中心。

10.B
12.从形:仅如银线;从色:玉城雪岭;从声:大声如雷霆;从势:吞天沃日。

13.(1)比喻,例如:“大声如雷霆。

” (2)夸张,例如:“吞天沃日。


14.(他们)争先恐后地迎着潮水逆流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翻腾出没,翻腾尽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15.不多余。

此段写观潮盛况,从侧面写了“浙江之潮”的“伟观”,同时也展现了一幅民俗画卷,丰富了文章内涵。

16.作者以水军演习讽喻_『南宋土朝面对金兵入侵无力反抗,操练水军也只不过是供人观赏而已。

17.波浪海潮
18.乌云、雷声、狂风
19.A
20.视觉听觉
21.初春
22.唐张继
23.D
24.B
25.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