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上篇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论
一、概念题
1.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武汉大学2007年研]
答: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是新加坡等国创立的公积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等,它们实质上都是一种强制储蓄型保险模式。
强制储蓄型模式除具备国家立法规范、政府严格监督等特点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在保险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险;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
这种模式在激励劳动者自我负责和限制政府责任方面是有效的,对应付人口老龄化亦具有相当正面的效果,但其缺乏互济性的缺陷,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从而并不是值得所有国家仿效的制度安排。
迄今为止,真正实行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国家只有新加坡等小国家,或者类似于智利只在养老保险等个别项目中实施。
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英国为代表,是指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解决。
这一制度以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伤害了效率,在20世
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减轻国家负担的改革。
二、简答题
1.以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社会保障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以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社会保障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保障繁荣时期的发展有四重含义
1948年至l979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发展时期,这里的发展有四重含义
①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
②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③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
④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显著增长。
(2)社会保障繁荣发展时期的发展表现
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的转向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
②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由主要面向特定阶层和行业劳动者、工薪收入者向惠及全体公民的国民保障转变。
具体表现为:一是享受对象是全体居民(包括居住在当地的外国人),即普遍性;二是保险金不与收入相联系,即普惠性。
由此导致了社会保障从事后补救型向事前福利型演变;
③社会保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之上
一是通过社会立法,使其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二是社会保障本身制度化;三是各国纷
纷实行强制性保险;
④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
社会保障项目可分为职业性的、社会性的和财政性的三大类。
职业性项目是按就业者的地位、业绩、资历提供现金或实物的保险受益额;社会性项目是直接以实物形式提供教育或医疗保健服务,其费用低于市场价格或免费;财政性项目则是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累进税制,减少低收入者的纳税义务。
这三类保障项目组合成了一个安全保障网络;
⑤社会保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
社会保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这支专门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职业队伍被称为“社会工作者”。
2.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辨析题]
答: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的辨析如下
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都是社会化的风险分担和经济保障机制,既有共性又有重大区别,在保险资源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保障供给的主体,二者存在冲突,但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互为促进和补充的关系。
(1)共性
①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
②都进行了风险转移;
③都以给予损失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④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
⑤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
(2)区别
①性质不同。
社会保险属于公共政策与公共品范畴,商业人寿保险属于私人经济范畴;
②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
③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
④保险责任主体和所有者权益不同;
⑤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不同;
⑥被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不同。
(3)共同发展
由于人们保障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可共同构成国民生活的经济保障系统。
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普遍性有利于商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
②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有限,人们可以投保商业保险实现较高的经济保障需求;
③商业保险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和公共性,保险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兼顾社会目标的实现;
④社会保险也可以吸收商业保险的有益做法,促进自身机制和体制的完善。
3.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子系统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保险的理解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
后顾之忧。
(2)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之处在于他们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起构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缺少他们当中的一种都不是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但是,社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也有不同之处。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它所占用的资金也是社会保障基金中的最大部分。
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比,社会保险具有如下特点
①强制性,过国家立法推行,要求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必须参加;
②互济性,参加者定期缴纳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当其中有人遭遇风险而受到经济损失时,可以按规定领到一定数量的保险金,实行风险分担、互助共济;
③储备性,参加者按规定缴纳费用作为基金,储存待用;
④补偿性,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限于收入损失的补偿,即劳动者在劳动中断、收入中断时才有权得到给付。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保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是一种缴费制的社会保障,它实行权利与义务相关的原则,必须尽到缴纳保险费的义务。
4.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按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不同,可将社会保障制度分为四种类型: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其中福利性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理论基础不同
作为国家政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受到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文化传统影响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福利国家是社会保障分配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产物,其关于社会保障分配的指导思想主要来源于福利经济学。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福利经济学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
保障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以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先驱的旧历史学派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19世纪70年代,由旧历史学派演变而成的新历史学派,进一步强调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主张由国家通过立法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
1873年,由德国新历史学派成立的“社会政策协会”主张实行“社会政策”,强调通过举办诸如社会保障、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以缓和阶级矛盾。
(2)原则、目标、覆盖范围不同
①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目标、覆盖范围
社会保障政策是是实施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由相关部门依法实施,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
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人权观念。
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标准也比较高。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预防贫困和消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不仅要满足人员社会保障需求,而且开始注意满足人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②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目标、覆盖范围
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政府通过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
公民只在履行交费义务取得享受权利后,才能依法领取各种社会保障津贴。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