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1、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本体: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本体)喻词(喻体)2、作用:使描写的事物具体形象,说理浅显易懂。
3、比喻主要分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类别形式成分本体(甲)喻词喻体(乙)出现明喻甲像乙出现像、好像、似、好比、有如、如、仿佛、像……一样、(一般、似的)暗喻甲是乙出现是、变为、变成、成为出现借喻乙代甲不出现无出现例如:·明喻(1)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杨朔《茶花赋》)(2)这是一种像.个小钟儿似的..密密麻麻簇生着。
..紫色的花,像.“满天星”菊花似的(秦牧《草原的花》)(3)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暗喻(1)只要想想,天地是.场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吴伯萧《记一辆纺车》)(2)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借喻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
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
(用喻体“落水狗”来比喻挨了打的敌人。
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
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
)·注意:1、另有一种没有喻词的比喻,但不是借喻。
如:(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2)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
2、否定方式的比喻(反喻)如:(1)生活可不像..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再重做。
(把“生活”比作“做衣服”那么简单、随便,从喻体反面去领会,就知道:生活是复杂的、严肃的。
)(2)困难不是..钢,..铁,不是困难是.弹簧。
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3、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
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夜色》)(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鲁迅《故乡》)例(1)是明喻。
拿荷叶和舞女的裙相比,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只有修美、艳丽相似。
例(2)是比较。
拿闰土的红肿的眼睛和他父亲的眼睛相比,两者是同类的事物。
二、拟人1、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2、作用:化物为人,将具体的事物人格化,亲切自然,生动形象。
3、例子:(1)矮小而年高..的..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护卫..开放的野花。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着脚下偷偷(2)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例(1)的“垂柳”也会“抚摸”“庄稼”;“芦苇”也会“护卫”“野花”,而“野花”是“偷偷开放”。
例(2)把“春风”“夜雨”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动作情态,想象“春风”会“放胆”而又去“梳柳”,“夜雨”会“瞒人”而去“润花”。
这两个例子都是拟人写法,借物抒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强烈的感情,表达得又形象又新颖。
(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而代之以....必须休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例(3)的“教条主义”是抽象概念,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后,文章生动活泼,避免了抽象、枯燥的缺点。
三、借代1、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做“换名”。
如用“红领巾....。
...”代替少先队员借体本体2、作用:使事物简单化,引人联想,使表达更具体生动、形象突出。
3、例如:(1)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
(刘绍棠《柴禾妞子》)(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
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
)(2)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历史人物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例中用来代替“有智慧的人”。
“成千成万的‘诸葛亮’”代替广大的有智慧的有伟大创造力的人民群众。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以“江山”代替“祖国”。
)(4)几千双眼睛.....都盯着你,看你穿上战士的衣服,看你挂着银质的奖章。
(李株《这样的战士》)(以“几千双眼睛”代替几千个人。
)(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加步枪统治。
(用“小米”代替“军需供应”,用“步枪”代替“武器装备”。
)(6)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怕虎,唯恐丢了乌纱帽...。
(浩然《艳阳天》)(以“乌纱帽”代替“官职”。
)(7)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的雷锋..。
(“雷锋”代替“为人民服务的人”)(8)枪杆子...里出政权。
(“枪杆子”代替“武装起义”。
)四、夸张1、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作用:(1)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2)强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3)引起人们丰富想象,给人以启示。
3、夸张可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例如:·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 (1)泰山小啊天山低,顶天立地的向秀丽!(贺敬之《向秀丽》)(2)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
例(1)是描写向秀丽高大形象的。
“泰山”跟她比起来显得“小”,“天山”跟她比起来也显得低,她的形象是“顶天立地”,高大无比。
例(2)是一副酒家对联。
上联的“隔壁”能使千家的人醉倒,极言酒味浓重;下联的“开坛”能使十里的人闻到香气,极言酒气香醇。
(3)大庆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1)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
(刘白羽《无敌三勇士》)“一根汗毛也没碰断”,是极力强调身经百战而没受一点损失,真是无敌勇士。
(2)经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把五岭山脉看作“细浪”,把乌蒙山脉视为“泥丸”,极言其小以显红军形象的高大,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具体描绘。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
(“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香味”,这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事。
)五、反语1、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
2、反语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反语也用在风趣、幽默、诙谐等方面,使语言多有变化。
3、反语分为以正当反和以反当正两类。
例如:·以正当反(反话正说)(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夏衍《包身工》)(2)老秦爷:皇军好...,不抢粮......,不放火...,皇军给中国人民造福来了...........!不杀人食.,你看多好啊.....!例(1)中的“慈祥”、“佳肴”是反义词语,“慈祥”实则是“凶恶”,“佳肴”其实是“猪食”。
例(2)老秦爷说的每句话都是反语,它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
·以反当正(正话反说)(1)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犁《荷花淀》)“狠心贼”并没有什么恶意,相反更能表现出几个女人对自己丈夫深沉的爱。
(2)好不热闹,好不怕人,好不威风,叫人好找,果不然。
六、对偶1、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做对偶。
2、作用: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表达凝炼,抒情酣畅。
3、对偶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正对(上下联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例(2)是从两个方面说明一个道理: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3)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4)工程不怕艰,读书不畏难。
·反对(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和相对关系)(1)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
(2)理想,生活的旗帜;实干,成功的途径。
例(1)是用新与旧对比的方法,概括地描绘了革命者的大任。
形象具体,气壮山河。
例(4)是从相对的方面,说明了“理想”和“实干”的关系,即光有美好的理想还不行,还得努力奋斗,使它变为现实。
(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串对(上下联表示相关相联的关系)(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上联表原因,下联表结果)(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假设关系)七、排比1、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
例如:(1)生产多么需要科学!革命多么需要科学!人民多么需要科学!(秦牧《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战鼓》)(2)当祖.........,..国度过了沸腾的白天当人们从梦里露出甜蜜的微笑.............,当熟睡的婴儿脸上现出幸福的酒窝...............,当晶莹的露珠挂上嫩绿的幼苗.............……同志呵,你可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办公室呵,灯光又亮了通宵。
(石祥《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例(1)是由三个感叹句构成的排比,它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科学”的重要。
例(2)是句子成分状语的排比,突出了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也抒发了作者爱戴、尊敬周总理的感情。
2、作用:(1)增强语势,使节奏鲜明,抒情酣畅;(2)使叙事、说理透彻。
3、排比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子成分排比两类。
·句子排比(1)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水库.........,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衣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
(秦牧《土地》)(2)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
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大理花娇,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
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
·句子成分排比(1)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似乎都是最恰当.....,浅濑的水....,单调的黄土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