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阅读文学作品引言:文学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可贵价值。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在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能够增加人文知识,获得艺术享受,还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人物、情节、语言,都有着它们公认的、不可多得的优点,能够让你直接获得写作的启发,促进你的思考,能够激发你的创作灵感,从而提高你的语文的综合水平。
可以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适当地阅读优秀的、具有相当价值的文学作品,有百利而无一害。
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浅谈一个内容,即当我们面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该如何着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使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收获地阅读。
正确的阅读方法能使你事半功倍。
由于今天的讲座的性质,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中,基本上以小说为实例。
一、揣摩并提炼深刻的主题释义: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的、贯穿一部作品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
一句话,它往往是小说的灵魂。
没有主题的小说是不存在,只是有的作品,在主题展现上更加明显,更鲜明。
在阅读中,应养成揣摩并提炼作品主题的习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用意,这对理解全文有很大的帮助。
实例:[美]海明威《老人与海》(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未捕到鱼了,同行都远离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离开了他。
第85天他又独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远的地方,竟然捕捉到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
可大马林鱼是鱼中豪杰:它机灵、沉着、“搏斗起来一点也不惊慌”,老人被它拖了两天两夜,还不断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牵走的钓索勒得背脊生痛,两手血肉模糊。
当时老人只要割断绳索就可以摆脱困境,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鱼片加大体力,最终制服了大鱼,猎获了他梦寐以求的目标。
但在归途中,又被成群的鲨鱼轮番侵食。
桑提亚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终还是输给了鲨鱼。
当他回港上岸时,老人带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因为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骨脊。
所幸的是极度困乏的老人在梦里梦见了那蓝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狮子,而最崇敬他的孩子也一直守在他身旁)(桑提亚哥在故事的开头就处于不利地位,同行都认为他“倒了血霉”。
但他认为“痛苦对一个汉子来说,算不上什么。
”在第85天,他又明知其难为却勇其为地“驶向更远的地方”,终于捕到一条力量比他大得多的大马林鱼。
可颇有心计的马林鱼用沉稳剥夺他的睡眠、用苦刑折磨他的身体,但不认输的老人决心跟它“奉陪到死”。
其鲜明主题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就这样借主人公桑提亚哥的话表达了他自己认为在当时人们应有的生存信念)池莉《烦恼人生》(写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的普通的一天。
半夜里,孩子掉下床了,印家厚和他的老婆忙爬起来,弄好了接着睡。
一会儿,天亮了,闹钟响了,该上班了。
两人忙着给孩子穿衣服,洗脸。
然后印家厚带孩子出门,上公共汽车,车上和人家吵了架,又上轮渡,歇了会,船上遇见熟人。
下了船,把小孩送到幼儿园,赶着去上班,上班后写了黑板报,发生了些别的事,后来下班了,接了孩子,又回到家里。
就写了这么一天,普通人的普通的一天,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
如果小说仅仅停留在这里,就没意思了,池莉赋予了这些生活一个主题,就是《烦恼人生》,生活就一下子显示出它的令人惊奇的一面:生活真是这么回事,充满了烦恼,于是佩服作者的洞见。
主题也突显了。
二、发现并分析个性化的典型人物释义:典型人物,就是艺术地塑造成功的能够概括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某些本质特征,并且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
小说中“典型化人物”的成功塑造,能成为某一类型的人物代表,使我们说起他即可想象某些人的形象。
如说“诸葛亮”即想到智,说“唐僧”即想到迂腐,说“白骨精”即想到妖怪,说到“武松”就想到“忠义”和“勇猛”。
这是由小说所塑造的典型化人物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一定的人物形象模式。
小说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是把人物性格的描写放在首要地位的。
但虽然这个人物代表了某一种类的人物,但他仍然是有个性的,人物之间无法代替。
在阅读中,你要善于发现那些个性化的典型人物,分析这个人物,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来的,这个人物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可以说,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发现、鉴赏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是一个首要的任务。
实例: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已;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鲁迅《故乡》中的闰土;三、欣赏完美、生动、感人的叙述语言释义:文学作品是靠语言来表达的。
完美、生动、感人的语言,不仅能准确表现作品主题、叙述故事、描写人物,还能体现出时代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叙述的材料,更是叙述的魂魄。
海明威说过:“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
”因为小说不是一种倾听,小说是以无声呈现的方式来让你内心默诵的。
这种默诵也不是为了倾听,是为了寻找小说中那更令你神思摇荡的东西,那字里行间掩藏的神秘的魅力和玄机。
作者要想作品崭露头角,必须千锤百炼自己叙述语言的本领。
在阅读中,不能忽略优秀文学作品中富有个性、富有艺术韵味和内涵的叙述语言,欣赏灵动的人物对话,这极有裨益。
实例:汪曾祺的《受戒》(十三岁的小英子和小明子[明海];庵赵庄;小英子送小明子去善因寺去受戒(头皮上烧出十二个黑疤,然后会再变成白白圆圆的戒疤);在接他回来的小船上,小英子说要给他当老婆,他说“要!”)(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蛙[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噜噜噜飞远了……)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以幺叔的魔幻式的故事,写出城市与乡村的变化与矛盾)(多少次我在梦中飞越遥远的枫杨树故乡。
我看见自己每天在迫近一条横贯东西的浊黄色的河流。
我涉过河流到左岸去。
左岸红波浩荡的罂粟花地卷起龙首大风,挟起我闯入模糊的枫杨树故乡。
)王蒙《春之声》(门咣地一关,就和外界隔开了。
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先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轨之间的缝隙。
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
如果火车也叮叮咚咚地响起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不象这西北高原上,人的脸上和房屋的窗玻璃上到处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黄土。
广州人的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
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
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杨子荣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京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噪音都是令人不快的吗?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四、梳理跌宕起伏的情节、关注耐人寻味的细节释义:文学作品是依靠情节,即故事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后经过来推动的,情节作为故事叙述的主体,往往以“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作为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
而细节是情节的细部,在展示人物性格、故事情境、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方面,起到了细致刻划、铺陈故事以及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时,如果能做到有意识地梳理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关注耐人寻味的细节,对于理解全文、吃透作者的意图、并合理地学习仿效,是极其有用的。
实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及“母亲去世”的片断;明·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片断;[奥地利]斯·茨威格《看不见的收藏》(R先生;林业官海瓦特、女儿安娜玛丽);[美]威廉·斯泰伦《索菲的选择》(写一个犹太妇女带着她的两个孩子被关进集中营,纳粹军官命令她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外一个孩子交他们带走,妇女就跪下来乞求把两个孩子都留下,军官不肯,说再不选择就把两个孩子都带走。
没办法,这个索菲就选择了放弃女儿。
女儿立刻被带进焚尸炉,而最后儿子也没有留下来,也进了焚尸炉。
战后,只有这个妇女生存下来,可是灵魂一直得不到安宁。
尤其想到她的女儿,她就受不了,是她亲自作出选择把女儿送进焚尸炉的,虽然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但毕竟是她的一个选择。
她一会哭一会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下去。
她也恋爱,也做爱,她的情人也是在战争中受到了创伤,也是精神上难以平静,一会还好,一会就不行了。
最后这两个人双双选择了自杀)五、深究并体会精巧的结构释义:小说是具有一定长度的叙事。
作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创作目的,把生活素材中诸多的人物、事件、场景,经过选择、增删、润色,按照一定的关系和时空顺序加以重新排列组合,投放在一条直线上叙述出来,组织成娓娓动听的故事。
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叙述角度的选择、叙述时间的安排、叙述语言的锤炼、叙述语调、节奏的掌握和叙述结构的确定等等。
叙述结构是叙述方式的核心。
叙述从动态、从叙述过程看是叙述方式,从静态、从叙述结果看就是叙述结构。
叙述结构往往与情节联系在一起,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结构为情节服务,而情节往往又注定了需要这样的结构。
阅读时,要研究作者是怎样设计作品的结构的?结构是否为精巧别致?这样的结构对推进情节发展、显示主题具有什么作用?实例:余华《黄昏里的男孩》(孙福对付小偷男孩;残忍中的温馨;突兀而富含意味的结尾)[法]阿兰-罗布-格里耶《去年在马里安巴德》(男人和女人);[美]欧·亨利《警察和赞美诗》(苏比;蹭食、砸橱窗、讨食、骚扰女人、大喊大叫、抢伞;教堂)、《麦琪的礼物》(黛拉和吉姆,一块八毛七);《寒冬夜行人》便是卡尔维诺实践其“时间零”理论的一部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卡尔维诺只热衷于营造“时间零”,而有意忽视这一绝对时间之前和之后的时刻,也就是说,小说的情节和发展减弱到了最低限度。
正如卡尔维诺自己所说:“在这本小说中,我想研究一下,小说的开局能够具有怎样特殊的力量,研究一下小说吸引读者的艺术技巧,形象地说,研究使读者成为戏剧性事件的‘俘虏’的技巧。
[意大利]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一部由十篇小说的开头组成的长篇小说)(在小说的开头,“你”正在读卡尔维诺新近问世的小说《寒冬夜行人》,突然,你发现小说的页码错乱、内容走样,便去书店换书。
书店老板查核后告诉他,这是由于小说在装订时出了故障,把卡尔维诺的小说和波兰作家巴扎克巴尔的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订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