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沙和尚的性格分析)

沙和尚的性格分析)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沙和尚的性格分析作者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成绩工作单位职称职务邮编联系电话完成时间沙和尚的性格分析内容摘要:沙僧,法名悟净,人称沙和尚,原是天宫玉帝的卷帘大将,因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

经南海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沙僧的身上有着中华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却也存在着人性的特点,如精明世故,逆来顺受,他的存在调和了集团内部的矛盾,保证了取经的顺利进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关键词:沙和尚;性格;传统美德;奴性一、沙僧的性格特征西游记中着墨最多刻画最精的还是唐僧师徒四人, 而我将要谈的却是四人中最不起眼, 最不受人注目的沙僧。

一般文学史与小说史囿于篇幅,对沙僧大抵提其名而不论其事, 而大多数的评论家往往关注的是三藏、悟空、八戒。

在他们看来, 沙僧在小说中最没有个性, 属于那种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

然则确是如此吗? 事实上, 在西天取经队伍中, 沙僧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取经途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虽然与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突出的性格特征相比, 沙僧的性格显得不那么鲜明, 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其实不然, 仔细研究, 你会发现沙和尚也有着他独特的个性。

说他独特,主要是由于沙僧性格有着两面性,既有受人肯定的一面, 又有受批判的一面。

(一)稳重踏实, 细心周全首先, 沙僧是稳重踏实的。

沙僧不像孙悟空那样急躁冒失, 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

他一直都踏踏实实, 勤勤恳恳。

在漫长的取经路上, 沙僧最大的职责就是照顾唐僧, 牵马挑担, 这些事情平凡琐碎, 可沙僧做得很好, 任劳任怨遇到妖魔鬼怪时, 照看行李马匹, 保护唐僧, 一旦参加战斗, 也是虎虎生威。

取经路上, 无数次的艰难险阻, 惟有沙僧一心一意坚持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从不轻言放弃。

在《西游记》“四圣试禅心’这一回中唐僧要沙僧留下来招赘, 沙僧就是这样表示的, “宁死也要往西天去, 决不干欺心之事。

”所以, 取经队伍中, 沙僧扮演的是一个任劳任怨, 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式的角色。

其次, 沙僧是细心周全的。

在唐僧被六耳称猴打晕时, 沙僧是先把被打晕的唐僧安排妥当才去寻找凶手的。

而在第九十七回师徒取得无字经时, 也是沙僧最先发现书中“并无半点字迹” , 这一切都体现了沙僧细心周全的性格特点。

(二)精明世故, 逆来顺受沙僧个性中稳重踏实、细心周全等性格是受人肯定的一面, 同时他又是精明世故, 逆来顺受的, 这一面在其身上, 我认为表现得更加明显。

首先, 沙僧是精明世故的。

在西游记第四十回, 孙悟空要与红孩儿认亲, 沙僧笑到: “哥啊, 常言道: 三年不上门, 当亲也不亲哩。

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 又不曾往返杯酒, 又没有个节礼相邀, 他那里与你认什么亲耶? ”结果果真如沙僧所言, 红孩儿压根儿不买孙悟空的账。

又如小说第六十三回,沙僧向祭赛国国王吹嘘悟空、八戒的本事:“不瞒陛下说,我大师兄乃齐天大圣皈依。

他曾大闹天宫,使一条金箍棒,十万天兵,无一对手。

只闹得太上老君害怕,玉皇大帝心惊。

我二师兄乃天蓬元帅果正。

他曾掌管天河八万水兵大众,唯我弟子无法力,乃卷帘大将受戒”而事实上沙僧的本事虽不及悟空,但较之猪八戒,则不相上下。

他当着两位师兄的面,对他们极尽赞美之能事,自然令两位好名的师兄内心极为受用,而对自己则不置一词,其实是一种自谦的表现。

沙僧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他对时局形势的判断准确,沙僧在小说中第一次亮相大战流沙河,在流沙河岸上,八戒同沙僧大战二十回合,部分胜负,旁观的孙悟空看到这种斗杀场面,恨得“咬牙切齿,擦掌磨拳,抡起铁棒,往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急转身,慌忙躲走,径钻流沙河里”。

沙僧对自己实力又自知之明,同实力相差无几的八戒他敢大打出手,见到实力远高于自己的悟空,却立即躲避,能大打就打,打不赢就溜,任凭悟空、八戒在岸上百般辱骂,他就是不上当,弄得实力超强的悟空干着急却束手无策。

第四十一回,悟空大战红孩儿,让红孩儿的烟火熏得大败回来。

这时,沙僧便建议以“相生相克”取胜,悟空遂往东洋大海求借龙兵,希望以水灭火,谁知凡水灭不了三味真火,沙僧又建议悟空去求观音菩萨,终于降伏红孩儿。

其次, 沙僧是即逆来顺受, 不会反抗。

在第一百回沙僧取得正果, 被封为金身罗汉, 居于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之后。

虽然猪八戒叫嚣着表达自己的不满。

但是沙僧, 他只是默默地领受, 这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

他会安慰自己, 觉得自己不如孙悟空来得神通广大, 也不似唐僧是注定成佛, 对取经的贡献也不比猪八戒来得突出。

(三)、奴性人格《西游记》中的沙僧虽然名为“卷帘大将”,但那只不过是皇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所以连卷帘人也要封以将军之名。

他虽然曾自我夸耀说:“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但实际身份却相当低微,以至于虽然参加过蟠桃大会,却没有一般神仙吃蟠桃的份,只能在一旁为玉皇大帝执玻璃盏。

在五庄观他一见到人参果便即认得,悟空问起原因,他回答说:“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

见便曾见,却未曾吃。

”可见,他的职责仅仅是“扶侍鸾舆”而已,是玉帝手下的侍臣,实际上就是奴仆。

沙僧的奴性人格,当然是奴隶文化薰陶的结果。

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沙僧的这种性格,在中国古代民众之中又是极具代表性的。

换句话说,奴性人格不仅仅是奴隶的主体人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突出表现。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就对奴性有客观描述,并称之为国民劣根性。

因此,沙僧形象实际上有着更为广阔的典型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视野便不能仅仅局限在奴隶文化这个层面,而应该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更深层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

笔者认为,形成国人也是沙僧奴性人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宗法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及身世背景是分不开的。

他原是凡人,后遇见真人,受到帮助,历尽千辛万苦修满“三千功德” ,方才‘见天颜’,“受封卷’帘大将”。

这得来不易的荣誉他当然十分珍惜, 却没料到会因失手打破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

比起猪八戒的调戏嫦娥, 孙悟空的大闹天宫, 沙僧只是犯了点小错, 但他所受的苦难却是最多的。

对此, 他认为是理所当然, 并且毫无怨言, 默默承受。

这是由于他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身份: 原为凡人, 即使成仙做了卷帘大将也不过就是个玉皇大帝的奴仆。

(四)性格内向,不苟言笑沙僧性格内向,正是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中显现出来的,比如第五十七回,唐僧被假行者打昏在地,这时候猪八戒和沙僧都以为师父死了。

对师父的的死,兄弟俩的言谈举止和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都不一样:猪八戒“跌脚捶胸”、“大呼小叫”,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还有点装腔作势。

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他又直截了当、毫无顾忌地嚷着要“个寻道路散伙”。

他多师父的薄情是不加掩饰的。

再看看沙僧,他一面顾着栓马(在紧急时刻都没忘记自己的职责),一面‘叫道:“怎么好!怎么好!”叫一声‘师父’满眼抛珠,伤心痛哭”。

这和猪八戒“跌脚捶胸”、“大呼小叫”的情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沙僧的感情是那样的深沉、含蓄而且细腻。

当猪八戒把师父埋了,各寻道路散伙时,沙僧对师父“实不忍舍,将唐僧扳转身体,以脸温脸,哭一声‘苦命的师父!’”两个动作,一句话,足以表达他对师父的难舍之情。

这种感情同样是含蓄的,不外露的。

孙悟空被红孩儿战败,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

当孙悟空跟着急流淌下来时,“沙僧见了,连衣跳下水中,抱上岸来。

……满眼垂泪道:“师兄,可惜了你,亿万年不老长生客,如今化作个中途短命人!”他虽然没有嚎啕大哭,但他那“连衣跳下水中,抱上岸来。

”的不声不响的动作,以及他那满含热泪的追悼,已经足以看出他内心的苦痛了。

而猪八戒由于他平时和孙悟空就有些不和,所以他对孙悟空遇难并不当作一回事,沙僧满眼垂泪,他反而笑道:兄弟莫哭,这猴子“佯推死,吓我们哩”完全是满不在乎的样子,甚至还幸灾乐祸,他流露出来的这些感情同样是不加掩饰的。

沙僧性格内向,还表现在不够言笑上。

孙悟空和猪八戒都话多,爱开玩笑,孙悟空还喜欢发表不同意见,因此不是给自己招惹麻烦。

猪八戒说个没完,却常常说不到正处,惹人发笑。

沙僧是不轻易发表意见的,特别是在师父面前,经常保持缄默,不像孙悟空那样和师父唱反调。

有时候他也发表意见,话虽不多,却有板有眼,令人折服,比如沙僧误把假行者当真行者,劝他将行李一同回见师父,共上西天取经这个情节,沙僧所说的话虽不多,却头头是道,无法反驳。

平时喜欢说长道短的猪八戒是说不出这些道道来的。

所有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沙僧所独具的个性。

二、沙僧在《西游记》中的地位从《西游记》的结构设计上来看, 《西游记》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并不是普通的神话人物, 作者也不是简单的通过人物的性格或者活动来展演或推动故事情节。

而是每设计一个人物就赋予每一个人物一种直接的目的。

西游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的象征性符号, 每一个人物都有佛学寓意, 都承担完成小说主旨的使命。

第一, 沙僧是取经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西游记》中常出现“心猿’、“意马”、“元神”等似佛似道的宗教学术语言, 从这些用语及文章的内容结构上,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宗教方面“五位一体”的结构引入文中: 孙悟空寓为“心猿” ,白龙马寓为“意马”、唐僧寓为“元神”、猪八戒寓为“情” , 而沙僧则寓为“性”。

这”猿’别意马脚元神’“性’别情”其实是一个人身上的五个重要方面, 把它们分开, 可以外化为一个个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各人有各人的表现形式, 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 成为一个人的各个部分, 构成一个人的整体。

“作者这种五位一体的设计, 主要来自于佛家修炼的五个法门, 即心神意情性,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一心向佛, 只有元神赋予的一种志向、一种追求还不行, 还必须磨炼自身的心、意、情和性, 使它们和一心向佛的元神保持一致, 修佛才能成功。

这同时也寓意着他们五个人是一个整体, 沙僧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五位一体的人物设计模式在小说艺术塑造上是非常新颖而且富有创造性的。

第二, 沙僧在取经队伍中起着后勤保障的作用。

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内外矛盾不断交织的过程。

在对外方面, 主要是指取经集团与外界的妖、神以及自然灾害之间的抗争。

在这方面, 沙僧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唐僧, 看护行李马匹的作用。

孙悟空是降妖伏怪的主将, 猪八戒, 是开路先锋以及孙悟空的帮手。

而取经集团的核心人物唐僧, 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夫俗子, 经常自身难保, 更别提看守行李马匹了。

但是他又是极为重要的人物, 没有了唐僧, 就无所谓取经了, 这时就需要一个人来保护唐僧, 看守行李马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