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一、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的特点:1、将矿块划分为分段,在分段进路中进行落矿、出矿等回采作业,不需要开掘专用的出矿底部结构。

2、崩落矿石在崩落围岩覆盖下放出。

二、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的主要布置:1、常用的分段高度为12~15m,通过斜坡道、设备井、电梯井与各分段的联络巷道相联系。

2、分段联络巷道一般位于矿体下盘,通常每隔20m左右掘进一条回采进路,上下分段的回采进路采用菱形布置。

3、在进路的端部开切割槽,以切割槽为自由面用中深孔或深孔挤压爆破,后退回采,每次爆破1~2排炮孔,崩落矿石在崩落的覆盖岩石下,从进路的端部用铲运机、装岩机等出矿设备运到放矿溜井。

4、在上一分段退采到一定距离后,便可开始进行下一分段的回采。

5、此方法掘进回采进路、钻凿炮孔、出矿可以在同一矿块的不同分段同时进行。

三、矿块结构参数:1、阶段高度:阶段高度一般为50~70m,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与阶段高度的制约关系不太大,在实际开采中可按一般的开采原则选择阶段高度。

2、分段高度:分段高度主要受设备能力的限制,目前国内的分段高度一般采用12~15m,为了减少采准工程量,在凿岩设备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可适当加大分段高度。

3、进路间距:在分段高度确定后,便可根据放矿理论,使其损失、贫化指标最佳的原则来确定进路间距。

4、进路的规格和形状:回采进路的规格和形状对出矿工作有很大影响,在保证巷道顶板和眉线稳固的条件下,需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a.进路宽度应尽可能大,以增大放出体的宽度,提高矿石回收率和便于出矿设备运行。

b.进路的高度在满足凿岩设备及通风管道布置的要求时,应尽可能低,以减少残留在进路正面的矿石损失。

c.进路的顶板以平顶为好,以便矿石能均匀地在全宽上放出,若顶板呈拱形,矿石将集中在拱顶部放出,容易造成废石提前流出。

d.国内常用的进路宽度为3~4m, 高度为3m。

四、采准与切割(一)采准工作1、矿块的划分与放矿溜井的布置a.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块的划分,一般以一个放矿溜井所服务的范围划分为一个矿块。

b.放矿溜井的布置一般根据设备的性能而定。

其间距为:使用汽动装运机时,间距一般为40~60m;使用柴油驱动的铲运机时,其间距一般为100~200m 。

2、分段联络道的布置a.分段联络道一般布置在下盘脉外10~15m处。

b.个别矿山根据其具体条件,将联络道布置在矿体的上盘。

c.联络道布置在脉内,虽可以减少采准工程量,但当回采到交叉口时,要将交叉口处的炮孔同时进行爆破,造成崩矿步距太大,增大了矿石损失,因而一般不采用。

3、进路的布置各分段进路均采用菱形交错布置,其布置方法一般根据矿体的厚度来布置进路:a.矿体的厚度小于15~20m时,一般沿矿体走向布置进路。

b.矿体厚度大于15~20m时,采用垂直矿体走向布置进路,便于较好地控制矿体,并且可提高矿石回收率。

4、采准比:是指每千吨采出矿量与所进行的采准工程量进米的比值。

其计算单位m/kt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准比一般为6~8m/kt左右。

由于进路断面大,采准副产矿石所占比重达10~20%。

(二)切割工作切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矿石的回采创造爆破自由面。

其切割方法一般采用如下拉槽法:1、多进路联合拉槽法:是采用多条进路以一个切割天井为自由面,在切割巷道中钻凿上向平行深孔,逐次爆破扩大后形成切割槽。

该法的优点是:可少掘切割天井,减少了采准工程量。

缺点是:随着拉槽范围的扩大,切割槽形成的质量将逐渐降低,因此,一个切割天井的服务范围不能过大。

2、单进路切割天井、切割巷道拉槽法:在单进路中以切割天井为自由面,从切割巷道中钻凿上向平行深孔,逐次爆破后形成切割槽。

3、单进路深孔爆破拉槽法:这种方法不开掘切割天井和切割巷道,以进路为自由面,用逐渐增大扇形孔前倾角的方法拉槽。

五、回采1、落矿1)采用单机或双机采矿钻车及潜孔钻机,钻凿中深孔。

2)提高炮孔钻凿质量,控制炮孔深度,防止炮孔偏斜。

a.孔深误差应小于±0.5m。

b.炮孔偏斜角误差应小于±2о。

c.孔底距误差不超过±0.5m。

d.要建立和健全炮孔验收制度,不合格的炮孔要及时补孔,补孔后仍然需要再次进行验收。

3)炮孔一般采用扇形布置,分段高度为12~15m时,扇形孔的深度一般为12~25m。

孔深与分段高度和进路间距有关,二者数值越大,则孔深越大。

4)设定炮孔边孔角一般为50○~60○,边孔角过小,部分崩落矿岩因不能流动而得不到松散,影响以后步距的爆破效果。

5)最小抵抗线的确定:a.孔径为50~65㎜时,最小抵抗线为1.4~2.0m;b.孔径为80~105㎜时,最小抵抗2.0~3.0m。

6)每次爆破1~2排炮孔,合理的崩矿步距应当是使损失贫化指标最佳。

7)炮孔密集系数m值的合理选取,对爆破的破碎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选取m值偏小时,炮孔之间容易贯通,形成预裂面而使爆破能量过早释放,影响破碎质量;m值偏大可使爆破作用时间加长,充分利用爆破能量,提高破碎质量。

8)炸药消耗量根据矿石的性质而定,正常选择范围为:一次炸药消耗量为 0.3~0.4kg/t二次炸药消耗量为0.02~0.15kg/t9)装药普遍采用气动装药器。

a.在装药过程中要控制好孔口部分的装药量,以免破坏眉线,影响放矿时的矿石质量。

b.炮孔容易发生变形的地段,可采用预先装药的方法。

c.炮破后出现立槽、悬顶及隔墙等现象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常见的现象。

因此,要根据具体的条件选择合理的凿岩、爆破参数,在排间、孔间采用微差爆破,严格执行炮孔验收及补孔管理制度,提高凿岩和装药质量。

2、出矿1)常用气动装运机、柴油驱动及电动铲运机出矿。

国内还有一些中小型矿山采用轨道装岩机出矿。

2)每台出矿设备一般服务3~5条进路。

3)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因矿石与废石多面接触,每爆破一次都要发生一次贫化,因此贫化率较大。

为此,需加强如下出矿管理工作:a.当回收率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放矿则回收率增长很慢,而贫化率却增长较快,故此及时截止放矿是十分重要的。

b.出矿时要注意全断面均匀铲装矿石,及时处理各种故障保证矿石流动畅通,以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

3、通风1)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工作面是独头巷道,无法采用贯穿风流通风,随着柴油驱动设备的大量使用,废气的污染使工作面通风问题更为突出。

2)当工作面靠近地表时,塌陷区往往与地表贯通,使通风管理更为复杂,为此,通风问题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存在的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六、覆盖岩层1、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中的覆盖岩层,不但起着缓冲围岩冒落时冲击气浪的危害作用,而且也提供挤压爆破条件防止矿石抛散在采空区,保证正常出矿。

2、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要求覆盖岩层及时充满采空区。

3、覆盖岩层的形成可利用自然崩落或强制崩落。

在国外需要强制放顶的矿山,一般先用其它的采矿方法开采,如强制崩落法、阶段矿房法等,然后转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此时采用一般的空区处理方法就可以形成覆盖岩层。

4、有些矿山在开采围岩不能及时冒落的盲矿体时,投产初期就直接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其形成覆盖岩层的主要方法有两种:a.一种是集中放顶,此法按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布置,开采1~2个分段,但此时由于没有覆盖岩层而在空场下出矿,一部分抛在空区的矿石暂时不能运出,当顶板达到一定的暴露面积,空场内又有足够的补偿空间时,便可以集中放顶。

b.另一种放顶方法是边采边放,此法是开掘一系列与回采进路相平行的放顶巷道,在放顶巷道中钻凿上向扇形放顶深孔,与回采炮孔分次逐排爆破形成覆盖岩层。

c.开采倾斜矿体时,已形成的覆盖岩层会丢失在下盘,因而在上盘部位要进行补充放顶,其方法是将进路延伸到上盘,用正常回采的方法崩落围岩进行补充放顶。

七、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适用条件和评价1、适用条件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适用条件,除崩落法的一般适用条件外还须考虑下列条件:a.矿石要有一定的稳固性,进路一般不需要大量维护,爆破后眉线不易冒落,炮孔不易变形,能保证正常的装药爆破工作。

b.围岩最好能成大块自然崩落,也可以采用强制崩落。

c.此法适用于急倾斜中厚以上的矿体,以及倾斜的、缓倾斜的极厚矿体。

由于分段之间进路采用菱形布置,上分段进路之间的一部分矿石要在下分段回收,如果矿体厚度在垂直方向不能重合地布置3~5个分段,因而会造成矿石损失量太大故不宜采用此法。

d.矿石不太贵重,围岩含品位,可选性好有利于使用本法。

2、评价1)优点a.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没有复杂的底部结构,采准和回采工艺简单,便于采用大型无轨设备,实现高度机械化。

此方法的各回采步骤几乎可以标准化重复进行,有利于作业的专业化和机械化。

b.回采工作以进路为单位,掘进回采进路、钻凿深孔、出矿等作业可以在同一矿块上下分段的不同进路中同时进行,作业集中互不干扰,易于管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能较快地投入生产。

c.生产能力大,劳动生产率高。

d.工人在断面不大的进路中作业,安全性好。

此外,在进路端部出矿,没有狭窄的放矿口,不以堵塞,发生堵塞时处理也比较方便。

e.在进路中以小步距后退回采,有利于分采分运、剔除夹石。

2)缺点A.在覆盖岩石下放矿,且每次崩矿的矿石都是在多个废石接触面下放出,故矿石贫化率大。

b.回采工作在独头巷道中进行,通风条件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