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弟子规21-40教案

弟子规21-40教案

《第二十一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弟子规》第二十一课围绕“信”这一理念,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

韵文通过“三勿”(勿轻言、勿轻传、勿轻诺)教导我们做到如何为真、如何言而有信。

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

拓展结合生活,以名人华盛顿的樱桃树的小故事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以伟人做学习的榜样,为学生的具体日常行为提供了方向。

故事《崇祯轻信误国》以生动的事例诠释“见未真、知未的”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历史故事的形式,从反面告诉我们信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弟子规》的第五篇《信》,熟读成诵,感受古文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

能力目标:通过古文的学习,感受古人的诚信和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作用。

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诚实守信、注重自我品德修养的教育。

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第二十一课,理解性背诵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传统优秀品德,学会诚实做人,踏实为人。

教学课时:1课时三、设计理念紧扣“信”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课外延伸教学五环节。

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

2、四化并用,优化组合。

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

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事中引发再度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

结合拓展,设情境,在课堂生成“见未真、知未的”情境,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训练创造条件,再现教学情境化。

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明理察失,增强行为规范意识,张扬教学生活化。

四、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最近听别的任课老师说你们最近表现越来越好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爱动脑筋……但是老师不敢相信这些,为什么呢?因为《弟子规》教育我们说“见未真,勿轻言”。

那你们的表现到底是怎么样呢?是不是如其他老师所说的那般优秀,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过渡:同学们,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信又一次的学习《弟子规》,你们一定会收获许多做人的道理,成为谦谦君子。

让我们再次走进经典,一起接受圣贤的熏陶,学习做人的道理。

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跟人之言——信有关,也就是《弟子规》的第二十一课。

板书课题:信——第二十一课(二)、情境渲染,诵读经典,熟读成诵。

1、播放背景音乐《阳关三叠》,课件出示学习内容: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师:古人说得好:“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让我们直面经典,大声地朗读每个句子。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a、自由读,提要求: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提问: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猜一猜……)b、自由读文本,师来回巡视。

c、检查自读情况,提示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d、(师:同学们读的可真认真!谁能当小老师,教大伙读读?)指名读、全班同学跟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一起来帮助他纠正读音)e、师范读,学生跟读。

(听你们读得津津有味,我也想读一读了,愿意跟汪老师读一读吗?)f、齐读文本。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经典2、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诵读了之后,是不是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呢,检查一下(1)指名学生运用自己的话解释文本内容a、师指导重难点字词的解释:言、传、宜、诺,b、师帮助学生找规律背:否定词和关键字(2)在理解的基础上男女生对读、竞赛读(给优胜者以红花奖励)。

3、试背:采用多种形式读,做到熟读成诵。

(三)、学以致用,,塑造高尚情操圣人告诉我们说:“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刚才同学们诵读了古文经典,也理解了课文意思,现在让我们运用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想对ta说(课件出示实例)•咕咚的故事兔子正在湖边玩,突听“咕咚”一声,吓得魂飞魄散,撒腿就跑,边跑边喊“咕咚来啦,快逃命啊!”于是沿途的狐狸野猪土狗豺狼纷纷夺路狂奔,逃命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连老虎都屁滚尿流地撒丫子跑。

后来终于撞见狮子,狮子问:跑什么呢?众兽回答:咕咚来了呀!狮子奇怪,带领大家回湖边探个究竟,一阵风过,“咕咚”一声,原来是只木瓜掉进水里了。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勿轻言、勿轻传。

生再读“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同学间的故事小红和小明两个人是很要好的同桌。

期中考试的时候,小明遇到一道难题做不来了,他看见小红已经把试卷做完了,便小声的央求小红给他抄。

小红想到两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好,便一口答应了,但是小红又想到老师的话,便又把试卷抽回来。

小明恶狠狠的瞪了小红一眼……(板书“勿轻诺”生读“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看来同学们诵读了经典不仅能让自己知识更加丰富,还能很好的运用它劝诫别人,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看看我们的大教育教孔子是如何教我们做到“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师口述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地之间,跟从的学生也一起有六七天没有吃东西了。

孔子的学生子贡想方设法弄到了一石米。

颜回、仲由两人就在屋外煮起饭来,忽然有些烟灰掉进了米饭中,颜回把有烟灰的米拿出来吃了。

子贡从井边远远的看到,感到非常的气愤和不悦,鄙视颜回,认为他这是偷盗的行为。

进入房中问孔子说:“仁人廉士贫穷的时候会改变他们的节操吗?”孔子说:“改变了节操的又如何能被人称为仁廉之士呢?”子贡说:“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当然。

“子贡就把颜回偷吃饭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我一直就相信颜回是个仁人。

虽然你这样说,但我不相信,或者这其中必有什么原因?你不要再去散播了,我等下问他。

”孔子把颜回叫来说:“我昨晚梦见了先人,或许是先人保佑我们了吧。

你刚不是生火煮饭了吗,把饭盛好,我要进行祭祀。

”颜回回答说:“有烟灰掉进饭里了,倒了吧,我又舍不得,太可惜了。

不倒掉吧,给老师吃有显的很不干净。

这饭我已经吃过了的,不可用来祭祀。

”孔子说“是这样啊,那我也吃一些吧。

”颜回出去了,孔子对他的几个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今天才开始的。

”其他几个学生从这件事之后才慢慢佩服颜回。

(《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师:听了古人如何做人的事后,你有什么感想?(生结合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四、紧扣生活,内化理论为实践(学了《弟子规》之后,你会怎么做?)1、今天妈妈买了一箱桔子回来,妹妹不知为什们偷偷挑了几个大的藏起来,我……2、我的文具盒找不见了,找来找去都没找到,我怀疑是小明拿走的,我……3、春天到了,很多地方开始涨春水了,我和小红一起回家,小红不听老师的告诫,在路上玩水,小红央求我不要告诉老师和家长,我……五、课外延伸和作业设计(一)、师总结:是啊,何为信?人言即为信板书信如何做到xin。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了这一课之后,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一个三思而后行的人,做一个言而有信、求真务实的人。

.相信在以后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同学们一定还能收获更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吧!最后,老师给你们找了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抄下来背一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时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

--唐·张弧《素履子·履信》口不忘信,则言若符节。

--《尸子·四仪》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信士。

--《荀子·王霸篇》(二)、作业设计1、把今天学的内容诵读给家人听。

2、以今天学的内容,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板书设计第二十一课附教材内容: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是围绕着“说话”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和故事四个环节的设计,体现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

韵文“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告诉我们说话要做到发音清晰、语速自然、用语得体、态度大方;而“彼说长,此说短。

不关己,莫闲管”却告戒我们不要轻易听信别人说长道短,跟自己没关系的事情,不必多管,更不要好奇的探听他人的事,以免惹出更多的是非。

故事《三年不窥园》中的董仲舒就做到了“彼说长,此说短。

不关己,莫闲管。

”他不被外界杂事和环境所干扰,专心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二、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的四句话,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2、通过学习,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与人交谈时的技巧。

与人交谈时,做到态度大方、亲切,吐字清楚,语速自然,不说三道四,说长道短。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多读经典,多加积累。

三、设计理念1、本课的教学紧扣“说话”这一主题,分四步进行教学:一是故事导入,引出韵文;二是吐字清晰,熟读成诵;三是读文明意,故事诠释;四是走进生活,悟里导行。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再配合课件的演示,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弟子规》是古代经典篇章。

这些古文,思想内涵深刻,不易被学生理解。

根据《弟子规》国学课程的教材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教学坚持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诵读中,从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学会思考感悟,领悟内涵,获得心灵启示与道德勇气,从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出韵文1.故事导入(出示课件,听故事):《婉转曲折说服太后》公元前265年,秦军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要求赵国用长安君当作人质方肯出兵。

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

大臣们再三劝说,太后也不听。

这时,左师触詟去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接见他。

他先从太后的身体和饮食说起,使太后的气渐渐消了。

接着又请求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职务,说明了父母爱护子女,要为他做长远的打算,不要只顾眼前。

最后,他才劝太后疼爱长安君,就要让他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然的话,一旦太后去世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他这委婉曲折的一席话说服了太后,使太后终于答应让长安群去当人质。

齐国这才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2.揭题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说话是一种最常用的交际手段。

左师触詟利用他高超的说话技巧,说服了赵太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弟子规》第二十二课,看看我们与人交往、交谈时都要注意些什么?(二)吐字清晰,熟读成诵1、吐字清晰、读通韵文(1)轻声朗读。

首先根据韵文中的注音,轻声把韵文试读一遍,找出韵文中不认识的字,多都几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