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资源评价》知识点 总结

《油气资源评价》知识点 总结

I.基本概念1.油气资源评价(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是在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规律综合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使用可能的方法对评价对象内尚未发现而将来可能或应当发现的油气的量、分布和勘探效益进行评价,最后制定出勘探决策的一门科学。

2.油气资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成并赋存于天然地层中,最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被人类开采利用的石油与天然气的总体。

为已经发现及尚未发现,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及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的各类各级油气的总称。

3.地质资源量(resources in place):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勘探工作量和勘探技术充分投入的条件下最终可探明的地层中的油气总量。

包括已发现(包括已采出的)储量和未发现的远景资源量。

4.可采资源量(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预期能从储集体中最终采出的油气数量。

也称技术可采资源量。

5.经济可采资源量( economic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指通过经济可行性评价,依据当时的市场条件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储量收益能满足投资回报要求的那一部分可采资源量。

6.油气资源分类体系指油气资源评价中建立的资源概念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7.证实储量(Proved Reserves)是在现行经济条件、操作方法和政府法规下,根据地质和工程资料的分析,能以合理的确定性估算的,在某一指定日期以后,从已知油气藏中可以商业性采出的油气数量。

证实储量可细分为已开发的和末开发的。

8.概算储量(Probable Reserves):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可能性比采不出的可能性更大的未证实储量。

按照这一逻辑,当采用概率法时,预计实际可采量将大于或等于证实加概算储量的概率至少应为50%。

9.可能储量(possible reserves)是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可能性比概算储量还低的储量。

按照这一逻辑,当采用概率法时,预计实际可采量将大于或等于证实加概算加可能储量的概率至少应为10%。

10.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评价勘探阶段完成后,或在开发过程中计算的储量,探明储量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的投资决策、油气田开发分析与管理的依据。

探明储量按开发状态划分为已开发探明储量(I)和未开发探明储量(II)和基本探明(III)三类。

11.控制储量是在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勘探过程中计算的储量。

控制储量可作为进一步评价勘探、编制中期和长期开发规划的依据。

12.预测储量是在地震普查和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流,或综合分析有油气层存在,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对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估算的储量。

预测储量是制定评价勘探方案的依据。

13.潜在资源量:对已发现的圈闭采用容积法或类比法预测的资源量,它作为预探部署的依据。

14.推测资源量:是在总资源量中扣除已发现的储量和潜在资源量后得出的资源量数值。

可以理解为已发现圈闭以外的远景资源量。

15.远景资源量: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采用成因法、类比法或统计法估算的油气总资源量中减去已发现的储量,即为远景资源量。

16.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17.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需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

18.油气运聚单元为含油气系统或复合油气系统内部由有效烃源岩最大生排烃期油气运移分割槽所围限的具有相似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的独立的和完整的三维石油地质单元。

19.区带是指由一组具有共同的石油地质成因,包括共同的油气运移、储集层发育和成藏特征的圈闭或油气藏(田)组成的地质单元20.“成藏组合”是盆地中具有相似成藏特征的储盖组合,在平面上由油气系统所限定。

而“Play”或“区带”一般限定在一个油气聚集带的范围内,在纵向上即可以是一个成藏组合,也可以包含多个成藏组合21.地质风险分析就是在成藏条件地质评价的基础上给出五项成藏条件的评价系数(或风险系数),并求出整个区带的地质评价系数22.层次分析法是对非定量事件做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它按照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隶属关系划分出不同层次的组合,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模型,最终计算出最底层的诸因素相对高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

23.生烃强度:单位面积烃源岩的生烃量;24.排烃强度:单位面积烃源岩的排烃量;其中烃源岩的厚度按实际厚度计算;由盆地模拟等到。

25.供烃面积系数:有效烃源岩圈闭面积?26.成岩相是指原始沉积物在成岩与构造环境下,经历一定的成岩作用和演化阶段后的产物,包括岩石颗粒、胶结物、组构和孔洞缝等综合特征。

27.岩石物理相是指具有一定岩石物理性质的储层成因单元,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效应。

因此,岩石物理相可以用来表征有利储层28.圈闭面积系数:区带范围内圈闭的面积与区带面积的比值。

29.圈闭面积:各层圈闭的叠和面积,包括已知圈闭和预测圈闭。

30.成因法是从有机质的沉积、演化过程出发,根据物质质量守恒的原理,估算有机质在各演化阶段的生烃量、排烃量、聚集量和保存量,从而预测出潜在区域的油气资源量。

31.盆地模拟是以石油地质学理论为基础,建立沉积盆地石油地质过程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并编制成相应的软件,在计算机上重建沉积盆地的地质演化和热演化,以及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历史。

32.生烃强度是某一烃源岩层单位面积的生烃量(其中包含了烃源岩的厚度),单位104t/km233.沥青“A”法又称残烃法,是根据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含量计算资源量34.类比法是一种根据已知区和未知区地质特征的相似性进行资源预测的方法35.成藏条件综合类比法是根据未知区(评价区)和已知区(刻度区)油气成藏条件的相似性进行资源丰度类比的一种评价方法。

36.类比刻度区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用于评价区类比参照标准的,勘探程度高,地质认识清楚,资源丰度及分布清楚的地质单元。

37.回归分析法是地质类比法的一种变种,它是根据对已知盆地(凹陷)的解剖,建立起盆地资源量、资源丰度与一项或多项地质因素之间的回归关系,然后根据得到的回归关系对未知盆地的资源量进行预测38.有效储层预测法是针对岩性地层区带进行资源预测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准确确定有效储层的分布及资源丰度来计算其资源量39.统计法是根据评价区本身的勘探历史和已发现的储量外推评价区未发现的资源量和总资源量的一种资源评价方法。

40.石油运聚系数:某地质单元内的石油地质资源量与生油量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以往主要依据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条件与高勘探程度区的类比得到,或根据评价者的经验选取。

41.油气资源丰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内的油气资源量,是类比法计算资源量的关键参数。

42.可采系数是指地质资源中可采出的量占地质资源量的比例,是从地质资源量计算可采资源量的关键参数。

II.方法及知识点绪论及资源评价体系一、资源评价特点1.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项石油地质综合研究2.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门预测学和方法学3.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门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4.油气资源评价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二、研究内容1.有无油气资源2.有多少油气资源3.资源具体分布状况4.资源质量及其经济效益5.如何获取资源三、主要任务地质评价:①评价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如油气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配套条件等;②总结油气分布规律:资源类型、分布特征。

资源量估算:①基础:地质评价②方法:已有方法的优选、新方法的建立③评价参数:④结果:资源的量、品位、地质分布经济评价:对资源的经济性评价——主要针对勘探目标进行四、不同资源分类体系的对比1.国际上的储量与资源量一般指经济可采储量与经济可采资源量,而我国的储量与资源量一般指地质储量和地质资源量。

2.国际上的储量一般采用“概率性”管理模式,而我国的储量一般采用“确定性”管理模式。

3.国际上的储量具有时间性,我国的储量一般不具有时间性,我国的探明储量上交后一般不再变化。

4.我国的储量级别与勘探阶段密切相关,而国外在发现工业油气流以后的任何勘探阶段都可以提交3P储量。

5.国际上以一口工业油气流井为基础并结合外推方法分别计算“证实的(proved)”、“概算的(probable)”、和“可能的(possible)”三级储量。

6.我国的探明、控制、预测储量之间有严格的规定。

并与勘探阶段有关:开发阶段计算探明储量;详探阶段计算控制储量,预探阶段计算预测储量;区域勘探阶段计算远景资源量。

7.这种状况与国外比较的结果是:我国的控制与预测储量中均包含了国外一部分已证实(proved)的储量。

油气资源地质评价一、我国资源分类体系二、盆地地质评价➢DEFINITION: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或称为盆地分析。

需要突出与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有重要关系的地质条件的研究。

➢CONTENTS:1)盆地类型的研究2)盆地的构造演化与热演化3)盆地构造特征4)盆地层序地层分析5)盆地沉积体系与沉积相6)油气成藏条件分析7)油气成藏过程分析8)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特征9)盆地石油地质基本规律的总结➢PURPOSES:搞清盆地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盆地优选排队,最终得到各种相关图件,盆地排队结果。

➢低勘探程度盆地(探井少、资料少、无商业油气田)评价:整体评价;重点搞清成藏基本条件(即生储盖圈运保);充分利用区域资料、少量钻井、少量地震、重磁电资料、露头样品。

➢中高勘探程度的盆地、大型盆地评价:分单元(一级构造单元、含油气系统OR运聚单元)评价;利用钻井、录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

三、有效烃源岩评价➢DEFINITION:地质历史中能够生成并排出烃类且最终形成商业油气聚集的烃源岩。

➢STANDARDS:有机碳含量下限;有机质成熟度;源岩岩性……➢METHODS:不同岩性(泥岩、碳酸盐岩)TOC下限作为标准,泥质岩类源岩厚度取暗色部分;利用TOC与S1或氯仿沥青“A”关系确定有效源岩下限;油源对比确定有效源岩。

➢源岩厚度和有机碳含量确定:实测有机碳值和ΔlogR方法结合计算有机碳含量,再根据有效源岩标准确定厚度。

四、区带地质评价1.基本概念➢由一组具有共同的石油地质成因,包括共同的油气运移、储集层发育和成藏特征的圈闭或油气藏(田)组成的地质单元。

➢区带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质单元,它的划分以地质单元为基础,并适当考虑勘探和评价工作的需要;➢区带有时也指某一特殊目的的勘探工作、勘探对象和勘探行动;➢在我国区带既可以构造区划为单元,也可以层系为单元;一个区带可以是一组构造、一组岩性圈闭、一个二级构造带、一个岩性尖灭带、一个不整合带等;➢国外的Play除表示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组勘探目标和油气藏外,也常指一个勘探区块或人为界定的地域范围,包容了这一区块和地域内的所有勘探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