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扩张财政政策为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不同资本流动程度下,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假定:政府采取增加政府开支(increas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或减税(tax reduction )的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
⑴ 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BP 曲线是垂直于横轴)假定:最初IS 曲线、LM 曲线和BP 曲线交于E 点,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 0和i 0。
IS 曲线右移至IS`。
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
此时,短期均衡点(E 1)是位于BP 曲线的右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面临贬值(depreciation )压力。
本国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rate system ),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intervention ),即抛出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
这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减少,LM 曲线左移至LM`。
直至最终IS`、LM`和BP 三条曲线交于E 2点,经济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E 2)。
小结在短期内:利率上升(i 1),国民收入上升(Y 1),国际收支则因为进口的增加而出现赤字,即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 )恶化(E 1位于BP 曲线的右方)。
在长期内:本国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导致利率进一步上升(i 2),收入与国际收支状况恢复期初水平(Y 0)。
在政府支出增加的情况下,社会总支出并没有增加,这意味着总支出的其他部分中有相应的减少,这一减少是通过利率提高带来的私人投资支出下降实现的,即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
⑵资本有限流动的情况下(BP曲线是倾斜的,斜率为正值)IS曲线右移至IS`。
国内均衡点也由E移至E1(短期均衡点)。
在这点上,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
一方面,国民收入提高会恶化经常账户收支(current account);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会改善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
国际收支状况如何,则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
在边际进口倾向不变的情况下,资金的流动性越高,利率上升就能够吸引越多的资金流入,就能更多地抵消经常账户的赤字。
资金流动性(Capital mobility)状况体现在BP曲线的斜率(slope)上,流动性越高则BP曲线越平缓(flatter)。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长短期效果(BP曲线斜率大于LM斜率)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IS曲线右移,从原来的位置移到IS`处,国内均衡点由E移至E1(短期均衡点)。
此时,短期均衡点位于BP曲线的右边,这意味着利率上升带来的资本与金融账户改善效应不足以弥补收入上升带来的经常账户恶化效应,国际收支处于赤字状态,本币有贬值(Depreciation)压力。
本国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出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
这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减少,LM曲线左移至LM`。
直至最终IS`、LM`和BP三条曲线交于E2点,经济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E2)。
小结: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有限流动时(BP曲线斜率大于LM斜率)在短期内:利率上升(i1),国民收入上升(Y1)。
利率上升带来的资本与金融账户改善效应不足以弥补收入上升带来的经常账户恶化效应,国际收支处于赤字(deficit)状态。
在长期内:利率与国民收入都较之期初水平有所提高(i2与Y2)。
②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长短期效果(BP 曲线斜率小于LM 斜率)IS 曲线右移至IS`。
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
此时,短期均衡点(E 1)是位于BP 曲线的左边,这意味着利率上升带来的资本与金融账户改善效应超过收入上升带来的经常账户恶化效应,国际收支处于盈余(surplus )状态,本币有升值(appreciation )压力。
为保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抛出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
结果本国货币供给量增加,LM 曲线右移至LM`。
这一过程将一直继续直到回到均衡点E 2为止。
经济处于长期平衡时,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利率较短期平衡水平下降但高于期初水平,国际收支达到平衡。
本国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出本币,收回外币,使汇率保持固定。
这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增加,LM 曲线左移至LM`。
直至最终IS`、LM`和BP小结: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有限流动时(BP 曲线斜率小于LM 斜率)在短期内:利率上升(i 1),国民收入上升(Y 1)。
利率上升带来的资本与金融账户改善效应超过收入上升带来的经常账户恶化效应,国际收支处于盈余状态。
在长期内:利率与国民收入都较之期初水平有所提高(i 2与Y 2)。
③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长短期效果(BP 曲线斜率等于LM 斜率)IS 曲线右移至IS`。
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
此时,短期均衡点(E 1)是位于BP 曲线之上。
这意味着利率上升带来的资本与金融账户改善效应与收入上升带来的经常账户恶化效应正好相抵消,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IS 曲线右移,从原来的位置移到IS`处,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短期均衡点)。
此时,短期均衡点是位于BP 曲线之上。
这意味着利率上升带来的资本与金融账户改善效应与收入上升带来的经常账户恶化效应正好相抵消,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显然,这一短期平衡点也是经济的长期平衡点,经济不会进一步调整。
在短期内:利率上升,收入增加,国际收支状况依资金流动性高低的差异而存在多种可能性。
在长期内:利率和国民收入依资金流动性高低的差异而存在多种可能,但同期处相比,利率与收入都有提高。
⑶ 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量资本流入本国,从而造成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本币面临贬值压力。
为保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抛出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
结果本国货币供给量增加,LM 曲线右移至LM`。
这一过程将一直继续直到回到均衡点E 2为止。
经济处于长期平衡时,利率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收支达到平衡。
小结: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明显提高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以扩张货币政策为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不同资本流动程度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假定:中央银行采取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
⑴ 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BP 曲线是垂直于横轴)假定:最初IS 曲线、LM 曲线和BP 曲线交于E 点,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 0和i 0。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LM 曲线右移,从原来的位置移到LM`处,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
此时,短期均衡点(E 1)是位于BP 曲线右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逆差,本币有贬值的压力。
本国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intervention ),即抛出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
与此同时,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LM`发生左移。
这一过程将一直继续,直到重新回到原均衡点E 2为止。
小结: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不流动时在短期内:利率上升(i 1),国民收入上升(Y 1),国际收支则因为进口的增加而出现赤字,即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 )恶化(E 1位于BP 曲线的右方)。
在长期内:收入、利率、国际收支状况恢复期初水平。
⑵ 资本有限流动的情况下(BP 曲线是倾斜的,斜率为正值)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LM 曲线右移,从原来的位置移到LM`处,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
此时,短期均衡点(E 1)是位于BP 曲线右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逆差。
造成这一赤字的原因一方面是收入增加引起的进口增加恶化了经常账户收支,另一方面是因为利率下降导致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恶化。
于是,本币有贬值的压力。
本国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出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
与此同时,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LM`发生左移。
这一过程将一直继续,直到重新回到原均衡点E 2为止。
小结: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资本有限流动时在短期内:利率下降(i 1),收入上升(Y 1),国际收支的恶化; 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LM 曲线右移,将会引起利率的下降,而利率的微小的下降都会导致资本的迅速流出,从而存在国际收支逆差,这样对国内货币产生贬值的压力。
于是,为了保持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
与此同时,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LM`又发生左移。
这一过程将一直继续,直到重新回到原均衡点E 为止。
小结以扩张财政政策为例,分析在浮动汇率制度、不同资本流动程度下,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假定:最初IS 曲线、LM 曲线和BP 曲线交于E 点,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 0和i 0。
⑴ 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BP 曲线是垂直于横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导致IS 曲线右移,从原来的位置移到IS 1处,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
此时,短期均衡点是位于BP 曲线的右边,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
本币贬值后,IS 1曲线和BP 曲线同时右移,直到三条曲线(BP 1曲线、IS 2曲线与LM 曲线)交于一点(E 2)为止,形成新的均衡。
在新的均衡点上,本币贬值,利率上升,收入增加。
小结: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当资本完全不流动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本国货币贬值,收入上升,利率下降。
可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于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是比较有效的。
⑵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IS 曲线右移,从原来的位置移到IS 1处,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
此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同时提高收入与利率,给国际收支账户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收入提高会恶化经常账户收支,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会改善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
国际收支状况如何,则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比较。
或者,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取决于利率提高能吸引多少资本流入,也就是说,取决于资本流动性的大小。
① BP 斜率大于LM 斜率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IS 曲线右移,从原来的位置移到IS 1处,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
此时,短期均衡点(E 1)是位于BP 曲线的右边,国际收支逆差。
主要的原因是收入增加对国际收支的负效应超过了利率上升对国际收支的正效应,从而导致本币贬值。
本币贬值后,IS 1曲线和BP 曲线同时右移,直到三条曲线(BP 1曲线、IS 2曲线与LM 曲线)交于一点(E 2)为止,形成新的均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