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管理学——第十一章质量管理工具

质量管理学——第十一章质量管理工具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身高分组 146.5-151.5 151.5-156.5 156.5-161.5 161.5-166.5 166.5-171.5 171.5-176.5 合计 频数划记 频数 4 11 12 18 4 1 50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T X
20
15 10
N=50 X=? S=?
缺陷项 目 插头内 有焊锡 插头假 焊 插头焊 化 插头槽 径大 绝缘不 良 芯线未 露 其它
频数
200
526
3368
382
156
120
123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5、直方图
– 频数直方图,一般用于加工阶段,它是把实际加工过 程中测试得出的数据按一定的组距加以分组归类作出
直方图,然后和设计规格的公差范围做对比,分析该
排列图的作图方法步骤
① 将用于排列图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类。 ② 确定数据记录的时间。
③ 按分类项目进行统计。
④ 计算累计频率。 ⑤ 准备坐标纸,画出纵横坐标。 ⑥ 按频数大小顺序作直方图。 ⑦ 按累计比率作排列曲线。
⑧ 记载排列图标题及数据简历。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做排列图步骤 (09年4月题) 缺陷项目 数量(个) 缺陷项目 气孔 变形 疵点 气孔 59 成形 13 数量 59 19 14 疵点 14 累计频数 59 78 92 变形 19 其他 6 累计频率 53.15% 70.27% 82.88%
• 3、因果图
因果图又称石川图、特征要因分析图、树枝图、鱼刺图等, 是表示质量特征波动与其潜在原因关系,即表达和分析因果 关系的一种图。
• 因果图的分析步骤:
a. 简明扼要地规定结果,即规定需要解决质量问题
b. 规定可能发生的原因的主要类别
c. 把结果画在右边矩形框中,然后把各类主要原因放在左边 矩形中,作为结果的输入 d. 寻求次一级的原因,画在相应的主枝上,并继续一层层地 展开下去 e. 从最高层的原因中选取和识别少量对结果影响大的原因, 必要时需要进一步验证。
过程是否稳定。 – 作用: • 1、直观地显示了质量波动的状态 • 2、至关的传递有关质量状况的信息 • 3、通过研究直方图能掌握过程状况,找出质量改进的点。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作直方图步骤:
1、收集数据(定组数k和组距h 组数k确定见表11.6p282
• KJ法主要用于发现问题,而非假设查证型。
• KJ法的用途:
① 掌握处于不太清楚状态的事实的资料,用以认识事实。
② 把一些零散状态的事实资料、意见、设想等归纳起来,
使之系统化。 ③ 突破现状。主要是对旧有崩溃、破坏的概念进行再次归 纳,使之系统化。 ④ 计划。把不同的意见通过亲和图的方式,整理出自己的 意见。 ⑤ 有效地贯彻方针。通过亲和图的循环模式,使得上下级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例1:某热处理车间对最近一个月加工的铸件制品的外观质量 进行调查,得到统计结果如下:变形38个,氧化96个,锈蚀 20个,裂纹28个,其他12个。试绘制排列图(附频数统计
表),并指出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10年7月)
• 例2:某QC小组对中继线插头焊接缺陷进行了调查,得到如下 表的数据。试作排列图并指出主要问题所在。(08年4月)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4、排列图
– 排列图又称帕累托图,是将质量改进项目从最终要到最次
要进行排队的一种简单的图示技术。
– 组成:1横坐标,2纵坐标、顺序排列的矩形和累计百分 比折线 – 原理:帕累托原理 帕累托(意)提出的 “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原理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用途: • 1、排序显示每个质量改进项目对整个质量 问题的影响和作用 • 2找出“关键的少数”,抓关键问题进行质 量改进
对照规范要求进行分析比较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例3:抽样测量某中学七年级50名同学的身高, 结果如下(单位:cm) • 150 148 159 156 157 163 156 164 156 159 • 169 163 170 162 163 164 155 162 153 155 • 160 165 160 161 166 159 161 157 155 167 • 162 165 159 147 163 172 156 165 157 164 • 152 156 153 164 165 162 167 151 161 162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身高分组 146.5-149.5 149.5-152.5 152.5-155.5 155.5-158.5 158.5-161.5 161.5-164.5 164.5-167.5 167.5-170.5 170.5-173.5 合计 频数划记 频数 2 3 5 8 9 13 7 2 1 50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1、调查表
– 调查表又称检查表、核对表、统计分析表,是用来系 统地收集资料和积累数据,确认事实,并对数据进行
粗略整理和分析的统计图表。
– 广泛用于现场管理
– 类型:不合格品项目调查表、缺陷位置调查表
质量特征分布调查表、矩阵调查表 p272-275表11.1-11.3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分析: 理想型:对称分布、容差有余量,应保持 偏心型:调整分布中心,使其与公差中心重合 无富余型:减少样本偏差S 能力富余型:能力过剩,成本过高,减少精度或 检验频次,降低成本 能力不足型:出现不合格品,减少标准偏差S, 或增大公差T的范围。 陡壁型:出现不合格品,调整分布中心和公差中 心重合。
偏态型直方图
与双峰型类似,由于多个总体、多种分布混在一起。
平顶型直方图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直方图的观察分析 p284-285 图 – 观察: 正常型(稳定状态) 偏向型:原因单向公差要求、加工习惯或心理因素 双峰型:原因:两个工人或两设备加工混为一批 孤岛型:原因:原材料混杂、操作疏忽、短时间内 有不熟练工人替岗、测量工具误差较大。 平顶型:原因:刀具磨损等缓变因素、几种平均值 不同的分布混杂。 锯齿型:原因:分组过多或测量数据不准确
折齿型直方图
绝壁型直方图左右不对称,并且其中一侧像高山绝壁的形状,当用 剔除了不合格品的产品质量特性值数据作直方图时,往往会出现绝 壁型直方图。此外,亦可能是操作者的工作习惯,习惯于偏标准下 限,于是出现左边绝壁的直方图。
绝壁型直方图
某种原因使下(上)限受到限制时,容易发生“偏左型”(偏右
型)。
发现其形状为无富余型,试给出工序调整措施。(2009年7
月题)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6、散布图
– 散布图: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用 于简单回归分析 – X增加,Y也增加 正相关 – X增加,Y减少 负相关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7、流程图 用一些简单、容易识别的标识符号表示过程的 步骤的图示技术。 • 构成:
– 解:极差R=351-302=49(克)
组距h=49/10=4.9≈5(克) 第一组下限:302-0.5=301.5(克) 第一组上限:301.5+5=306.5(克)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正常型直方图
看直方图时应着眼于图形的整体形状,根据形状判断它是正常型还 是异常型。正常型直方图具有“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的特 征,它的形状像“山”,字。因此,根据产品质量特性值的频数分 布所画出来的直方图是正常型时,就可初步判断为生产过程是稳定 的,或工序加工能力是充足的。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应用因果图注意的问题:
– 建立因果图必须通过有效的方法:头脑风暴法等 – 一张因果图只能分析一个主要质量问题 – 因果图的层次要分明 – 要因一定是在末端(最高层次)因素上
– 因果图只能分析原因或假设,需检验关键要因
– 因果图与排列图和对策表结合使用,称为“两图一表”
孤岛型直方图
双峰型直方图是指在直方图中有左右两个峰,出现双峰型直方图, 这是由于观测值来自两个总体、两种分布,数据混在一起。往往是 由于将两个工人或两台机床等加工的相同规格的产品混在一起所造 成的。
双峰型直方图
折齿型直方图形状凹凸相隔,象梳子折断齿一样。出现折齿型直方 图,多数是由于测量方法,或读数存在问题,或处理数据时分组不 适当等原因造成。应重新收集和整理数据。
5 0 146.5 156.5 166.5 176.5
151.5
161.5
171.5
• 计算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例1:某班组制作1879线圈,现从某制作过程对线圈阻抗值
连续抽取100个数据作直方图,其中该批数据中的最大值为
Xmax=17.6Ω,最小值Xmin=12.7Ω。若取分组数k=10组,试 确定直方图的组距h及第1组的上下限值。(08年7月题) – 例2:某厂用直方图分析螺栓外径的质量分布状况。今收集了 100个数据,得到其中的最大值Xmax=7.938mm,最小值 Xmin =7.913mm。若取k=10,试确定该直方图的组距和第1 组的上、下限值;若作出的直方图经与规范要求对照分析后
质量管理学
第十一章 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
本章的主要内容:
• 质量控制工具和方法
• 计划与管理工具和方法
• 解决问题的模式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现场质量管理“老七种工具”
– 调查表 – 分层法 – 因果图 – 排列图(重点) – 直方图(重点) – 控制图 – 散布图 – 流程图 – 注意:和新七种工具别记浑了!!!
第一节 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 2、分层法 – 分层法又称分类法、分组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志,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