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仪器分析计算例题

仪器分析计算例题

第二章气相色谱分析例1:在一根90米长的毛细管色谱柱上测得各组分保留时间:正十四烷15.6min ;正十五烷21.95min ;正十六烷31.9min 。

计算色谱柱的死时间及载气平均速度。

解:方法一:同系物保留值之间存在以下关系:以()RM t t -代替'R t 可推导出:2(1)(1)()(1)()()(1)()()R n R n R n M R n R n R n R n t t t t t t t t -++--=---将正十四烷、正十五烷、正十六烷的保留时间代入公式:231.915.621.95min (31.921.95)(21.9515.6)M t ⨯-=--- 得4.40minM t = 载气的平均流速/Mu L t -=, 即90100/(4.4060)/34.09/u cm s cm s -=⨯⨯=方法二:直接用甲烷测定死时间。

即以甲烷的保留时间作为死时间。

例2:在一根2m 长的色谱柱上,A 、B 、C 、三组分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42min 、3.21min 、5.54min ;峰宽分别为0.12min 、0.21min 、0.48min 。

另测得甲烷的保留时间为1.02min 。

求:(1)A 、B 、C 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2)A 与B 、B 与C 组分的相对保留时间; (3)A 、B 、C 组分的容量因子;(4)A 、B 、C 组分的有效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5)A 与B 、B 与C 组分的分离度;解:(1)'(1)(1)R R M t t t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例1: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两个组分,色谱柱长30cm 。

已知在实验条件下,色谱柱对组分2的柱效能为26800m -1,死时间1.5minM t =.组分的保留时间124.15min, 4.55min.R R t t ==计算:(1)两组分在固定相中的保留时间12'',;R R t t (2)两组分的分配比12;,k k(3)选择性因子2,1;r(4)两组分的分离度R ,并判断两个组分是否完全分离。

解:(1)11'(4.15 1.50)min 2.65min RR M t t t =-=-=(2)因为(1)RM t t k =+ 'RR M t t t =- 所以 R MMt t k t -=故114.15 1.5 1.771.5R MMt t k t --===(3)2211 2.031.151.77k r k ===(4) 30cm 长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 为根据分离度2,122,1211r k R r k -=⨯⨯+ 因R>1.5,故两分组已完全分离。

例2:已知A 、B 两分组的相对保留值. 1.1B A r =,如果要是A 、B 到完全分离(R=1.5,H=0.1.cm ),问需要多长的色谱柱?解: 根据22..16()1B A B A r n R r =-及L H n =⨯ 可求得 221.116 1.543561.11n ⎛⎫=⨯⨯= ⎪-⎝⎭因此,所需色谱柱长第四章 电位分析法例1: 25°C 时,用氯电极测定含盐番茄汁中的Cl —含量。

取10.0ml 番茄汁测得电动势为-17.2mv ,若向其中加入0.100mL 0.100mol/L 的NaCl 溶液,再测电动势为-35.5mv 。

计算每升番茄汁中所含Cl —的毫克数。

解:1[101]E SXC C ∆-=∆-例2: 25°C 时,用0.100mol/L 4Ce+溶液电位滴定20.00mL 0.100mol/L2Sn +溶液。

用Pt 电极(正极)和饱和甘汞电极(负极)组成电池,计算:(2) 化学计量点时电池的电动势; (3) 加入10.00mL 4Ce +时的电动势。

已知0.24sceV ϕ= 43/ 1.61Ce Ce V ϕ++= 42/0.15Sn Sn V ϕ++=解:(1)1 1.61+20.15=0.6371+2V V ϕ⨯⨯=计量点(2) 244322SnCe Sn Ce +++++→+溶液中2Sn +量:20.000.100 2.00mmolmmol ⨯=加入4Ce +量:10.000.100 1.00mmol mmol ⨯=余2Sn+量:(2.00 1.00/2) 1.50mmolmmol -=生成4Sn +量:0.500mmol用42/SnSn ++电对计算,第五章 伏安分析法例1:用极谱法测定MgCl 2溶液中的微量Cd 2+取试液5.0ml ,加入0.04%明胶5.0ml ,用水稀释至50ml ,通N 2 5min~10min 后记录极谱图,得波高50A μ。

另取试液5.0ml ,加入0.5mg/mlCd 2+标准溶液1.0ml ,混合均匀,再按上述测定步骤同样处理,记录极谱图,波高为90A μ.计算试样中Cd 2+的含量。

解:根据极谱法的定量公式,扩散电流(即极谱波高)与Cd 2+的浓度成正比:d i kc =样品加标前:1150,/d x i A C C mg mL μ==样品加标后:290d i A μ= 解以下方程组得:得试样中的Cd 2+的含量C x =0.125mg/mL例2: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样中的222,,Pb Cd Cu +++含量。

取水样4.00ml ,加入到盛有46.0ml 支持电解质溶液的电解池中,通N 2 2min ,富集1min ,静置30秒后将工作电极的电位向正方向扫描,测得222,,Pb Cd Cu +++的溶出峰高分别为12mm ,26mm ,18mm 。

在上述溶液中加入0.10ml22(10.00/),(2.00/),Pb mg L Cd mg L ++2(5.00/)Cu mg L +的标准溶液,同样进行富集和溶出,测量到溶出峰的峰高分别为20mm ,45mm ,32mm ,计算水样中的222,,Pb Cd Cu +++的含量。

解:根据溶出伏安法的定量公式,溶出峰电流(即溶出峰高)与被测离子浓度成正比:h kc = 设被测离子的浓度为x C mg/L,则加标前电解池中被测离子浓度:1 4.00/50.0/x C C mg L =⨯加标后电解池中被测离子浓度:2 4.00/50.0/50.0x s s C C C V =⨯+1122h kc h kc =⎧⎨=⎩ 分别将222,,Pb Cd Cu +++加标前后的溶出峰高12/20,26/45,18/32,mm mm mm 标准浓度10.00/,2.00/,5.00/mg L mg L mg L 加标体积0.1代入方程组,解得:水样中的2Pb +的含量:0.375/mg L ;2Cd +的含量:27.6510/mg L -⨯ 2Cu +的含量:0.161/mg L .第六章 库伦分析法例1:用铂电极电解2CuCl 溶液,通过的电流为20A ,电解时间为15min.计算阴极上析出铜和阳极上析出氯的质量。

解:设阴极析出铜和阳极析出氯都是唯一产物。

阴极反应 22Cue Cu ++→ 阳极反应 222Cl e Cl --→已知 263.55/,70.90/CuCl M g mol M g mol ==所以 63.552015605.928296487Cu Cu M i t m g g nF ⋅⋅⨯⨯⨯===⨯例2:称取Cd 和Zn 的试样1.06g ,溶解后,用汞阴极使Cd 和Zn 分别从氨性溶液中析出。

当阴极电位控制在-0.95V (Vs,SCE ),仅析出Cd 。

在该电位下电流中止时,氢氧库仑计析出44.6ml 气体(21℃,96.5kpa ).调节阴极电位至-1.3V (Vs,SCE ),使在Zn 2+阴极析出。

电解结束后,库仑计又增加了31.3ml 气体。

计算试样中Zn 和Cd 的含量。

(已知在标准状态下,每库仑电量析出氢氧混合气体的体积是0.1739ml ,Cd M =112.4g/mol,Zn M =65.39g/mol ) 解:电解Cd 时,标准状况下,库仑计析出的氢氧混合气体的体积为 析出Cd 时,消耗的电量为电解Zn 时,标准状况下。

库伦计析出的氢氧混合气体体积为 析出Zn 时,消耗的电量为27.7/0.1739159.3ZnQ C C ==第七章原子发射光谱例1.简述下列术语的含义:(1)电磁波谱 (2)发射光谱 (3)吸收光谱 (4)荧光光谱 解:(1)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是一种高速度通过空间传播的光量子流,它既有粒子性质又有波动性质。

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

(2)发射光谱 ——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得到能量,使其由低能态或基态激发至高能态,当其跃迁回到低能态或基态而产生光谱称为发射光谱。

(3)吸收光谱——当辐射通过气态、液态或固态物质时,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将吸收与其内能变化相对应的频率而由低能态或基态激发至较高的能态。

这种因为对辐射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光谱称为吸收光谱。

(4)荧光光谱——激发态原子或分子通过无辐射跃迁回较低的激发态,然后再以辐射跃迁的形式回到基态或直接以辐射跃迁回到基态,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光谱称为荧光光谱。

例2:激发原子和分子中的价电子产生紫外可见光谱需要激发能量为1.5~8.0eV 。

问其相应的波长范围是多少?解:27h 6.6210erg s -=⨯⋅121 1.610eV erg -=⨯ 激发能量为1.5eV 因为 hcE λ=所以同理;激发能量为8.0eV因此,激发的能量为1.5~8.0eV 的相应波长范围是1552~8257A 。

例3:钠原子在火焰中被激发时,当它由3P 激发态跃迁到基态3S 便辐射589.6nm 黄光,试计算此光的激发电位。

(以eV 为单位) 解:所以 E=2.105(eV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例1: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元素M 时,由未知试样溶液得到的吸光度读数为0.435,而在9ml 未知液中加入1ml 浓度为100mg/L 的M 标准溶液后,混合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吸光度为0.835.求未知试样中M 的浓度是多少?解:根据x xx x s s x s x sA C C V C V A V V +=++ 将数据代入解得9.8/xC mg L =例2:在选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下。

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度法测0.50/gmL μ镁溶液,测得透光率为40.0% 用此法测定某试样中镁的含量(约为0.005%),若取样量约为0.5g 。

现有10ml ,50ml 和250ml3个容量瓶,选择哪个容量瓶最合适?(控制吸光度在0.15~0.60范围内) 解:10.00440.500.00440.0055(/1l g 0.400C S g m l A μ-⨯⨯===⋅-吸收0.15~0.60吸光度相应的浓度范围为因为 60.50.005%10m C V V ⨯⨯==镁 所以 610.50.005%101320.19V ml ml ⨯⨯=≈即配置试样溶液的体积应在33ml ~132ml 才能满足测定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