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命题人:欧鹏举成特立蓝黄审校:周玉龙黎奕娜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网络小说、网络自制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呈现巨大的市场生命力,正抢占传统文艺市场。
然而,相对于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是一个新概念,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仍未给出一个权威的统一清晰的界定,更别提系统科学的研究了。
有学者从广义上归纳网络文艺的内涵,认为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因此只要具备一定互联网因素的文艺作品都可以称为网络文艺,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也有学者把网络文艺狭义地理解为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对于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旨在强调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都为文艺,即文艺本质论;另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是传统文艺的补充,旨在强调网络文艺能够传达传统文艺之外的内容,丰富文艺的表现方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网络文艺完全独立于传统文艺之外,旨在强调网络文艺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语言的多媒介因素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型文艺,与传统文艺有着天然的鸿沟。
这些观点尽管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有失偏颇。
因为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既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
网络文艺既不是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也不仅仅是传统文艺的补充。
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就像两个有交集的集合,既有藩篱也有突破,既交融又交汇。
从本质看,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只是媒介载体不同而已,那些经历过无数前辈提炼和检验的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依然适用于网络文艺。
由于技术带来的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拥有传统文艺无法比拟的优势,隐含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内在规律。
但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文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形态和特征并未完全展现,很难完全厘清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
因此,对两者关系的认知和把握应采取辩证的、长远的眼光和态度:一方面肯定两者的天然联系,但又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一方面承认两者的本质区别,但又不能将网络文艺视为独立的文艺类型;一方面认识网络文艺的优势和潜质,但又要关注网络文艺的弊病。
同时也必须肯定的是,传统文艺仍然是主流文艺形态。
传统文艺具有网络文艺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传统文艺的精英文化带来高质量的文艺品质;而网络文艺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譬如网络文艺的科技色彩将消解其人文价值,商业化运作将导致审美导向缺失,表现形式多样将导致管控困难,审美需求通俗化将导致内容低俗问题凸显。
因此可以判断,网络文艺不不可能如某些学者所预判的那样将取代传统文艺的主体地位,至少在短时期不可能取代,网络文艺也不会给传统文艺带来颠覆性改变乃至如少数学者担忧的毁灭性打击。
(摘自光明日报《网络文艺不会取代传统文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几年网络文艺异军突起,各种网络文艺形式百花齐放,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生命力,已经抢占了传统文艺市场。
B.网络文艺是指具有网络精神的文艺作品,其中包括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传统文艺作品或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生产创作,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C.尽管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媒介载体不同,但适用于传统文艺创作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审美价值和文艺理论也可适用于网络文艺。
D.传统文艺具备的网络文艺不具备的优势,以及网络文艺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是传统文艺仍处于主体地位的重要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相较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属于新概念,因此业界和学界仍未给出权威清晰的界定,也未开始系统科学的研究。
B.对于网络文艺和传统文艺之间的关联,业界和学界目前存在着多种看法,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不能全面地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C.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存在紧密联系,二者既交融又交汇,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网络文艺视作传统文艺在网络上的延伸或是传统文艺的补充。
D.网络文艺突破了传统文艺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带来了文艺内在特征和审美方式的质变,符合新媒体时代文艺发展的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文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形态和特征并未完全展现,要完全厘清它与传统文艺之间的内在关联仍需时日。
B.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网络文艺视为独立的文艺类型,我们既要认识网络文艺的优势和潜质,又要关注网络文艺的弊病。
C.网络文艺的科技色彩,商业化运作模式,多样化表现形式等特质本来是其作为新兴文艺形式的优势,但也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
D.网络文艺不可能取代传统文艺的主体地位,网络文艺也不会给传统文艺带来毁灭和打击。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
弘治六年进士..。
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
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
服阕..赴京。
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
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宸濠闻,大怒。
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
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摧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
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
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诸大臣皆忌之。
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
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A.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B.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C.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D.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举人参加殿试,及第即可成为进士。
B.服阕:服丧起码除去丧服。
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C.正德九年:年号纪年法。
古时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例如“庆历四年”“元丰十年”。
D.疏:奏章。
它是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进言时使用的一种文书,也称“奏疏”和“奏议”,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世宁为人正直,爱憎分明。
他密令龙英和赵元瑶逮捕屡次为非作歹的太平知州李濬,也多次上奏章极力举荐仕途不顺的贤才。
B.胡世宁通晓军事,果敢有谋。
在赴京途中遇流寇攻打州城,他出谋划策,成功防守,从而化解了敌寇攻城的危机。
C.胡士宁不畏权贵,嫉恶如仇。
担任德安推官时,他制裁了骄横的岐王;作为江西副使,他大胆劝谏,要皇上遏制宁王宸濠的势力。
D.胡世宁处事严正,刚直不阿。
与李承勋、张璁及桂萼等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因个人情感而轻易更改主张、附和他人言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译文:(2)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①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治平二年五月,苏轼妻子王弗逝世。
第二年春,东坡作词以怀念之。
②沈郎:南朝诗人,晚年因老兵而身体渐渐瘦小,腰上的围带也因此而常常缩紧,此处为词人自比沈约,写出自身的体质弱多病。
8.“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本词上下阕,赏析景和情的关系。
(5分)答:9.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意蕴丰富,耐人寻味,颇有“韵外之致”请简要分析。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抉择的句子是:“,。
”(2)《曹刿论战》中从反面强调统治者要使民心归向,就必须为老百姓谋求福利的句子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通过写被子破旧来表现自己的穷困的两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①2012年2月14日,两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类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家。
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②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
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
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③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露,他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梁先生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建筑奇才,便让他当自己的助手。
得到梁思成先生的赏识,吴良镛欣喜不已,这也让他能有机会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
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④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
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
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