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观察要点
致热原是引起发热的最常见因素,各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适度的发热,可使抗体的合成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均增强。
但过高或持续时间长的发热,会增加水分和能量的消耗,引起脂肪和蛋白质组织的分解,加重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等系统的负担,引起多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观察发热病人,可以及时准确发现病情变化,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资料。
一、发热的程度发热是很多疾病共有的症状。
低热37.1~38℃,多见于病毒性感冒以及结核、风湿、慢性肝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囊炎等慢性疾病。
中等发热38~38.9℃多见于流感、中耳炎、胆囊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性疾病。
高热39℃以上,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喉炎、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输液、输血反应、中暑、疟疾等疾病。
准确及时发现病人发热的程度、病程、热型的变化,为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以及对因治疗至关重要。
二、发热伴随的症状热伴随寒战护士应该认真观察寒战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体温升降方式等内容。
寒战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等。
伴腹泻考虑肠道感染。
伴尿频、急、尿痛考虑尿路感染。
伴皮疹应考虑传染病,如水痘,麻疹,猩红热,伤寒,斑疹伤寒及药物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