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察发热病人测体温前,应用拇、食指握紧体温表上端,手腕急速向下向外甩动,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再用酒精棉球将体温表消毒干净备用。
通常将体温表置于腋下、口腔或肛门内。
腋下法测体温简便、安全又卫生舒适。
昏迷病人或婴幼儿可用肛表置于肛门中测体温。
腋下测温时,让病人解开胸前衣扣,如腋下有汗,要先擦干,再将体温表置于腋窝深处,并夹紧,10分钟后取出体温表,横握着体温表作缓慢转动,观察水银柱所指的温度刻度。
肛门测温时,应先在体温表的水银端涂上少量油类润滑,再慢慢将体温表的水银端插入肛门3~5厘米,并用手握住体温表上端,3分钟后取出,观察体温表水银柱所指示温度刻度。
口腔测温时,应在进食、喝水或吸烟后半小时,将体温表放在舌下,让病人紧闭口唇,牙齿不能咬合,3分钟后取出,观察体温表水银柱所指示的温度刻度。
正常人体温:口测法为36.2~37.2℃,肛测法较口测法高0.3~0.5℃,而腋下法通常较口测法低0.5℃。
发热是内科疾病带有共性的常见症状,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内科疾病涉及面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尤以老年和生活能力低下的病人,往往不知如何处置,使患者和家属感到棘手和不安,从而对访视护理的要求上升了。
家庭护理要详细记录、严密观察并采取以下措施。
降温每天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4次,必要时可重复再测,并作好记录。
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病人降温。
1.高热时先采用物理降温法(高热发抖或刚服过退热药病人不可冷敷或擦浴),用冷湿毛巾或冰冷湿毛巾敷于额部,同时用温水湿毛巾(或酒精加一半水)揉擦颈部,四肢自上而下擦至腋窝、腹股沟处,并反复揉擦直至皮肤发红,动作不宜过重,半小时后测量体温。
2.疾病诊断明确,但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若出现大汗淋漓,则多饮糖盐水,更换内衣,以防着凉;如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和呼吸急促等症状,是虚脱表现,应及时电话汇报访视护理的护士和主治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治疗指导遵照医嘱,定时用药。
在症状控制后的一段时间内,若细菌感染病人需继续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务必坚持治疗。
饮食护理1.发热期间选用营养高易消化的流质,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
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等以及各种新鲜蔬菜。
3.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可给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牛奶和豆类等。
老年及生活能力低下的病人希望在家护理,通过访护控制疾病以及家属的温情看护,且无强制性措施和限制性行为,常能改善病人在饮食、睡眠和排泄等方面的障碍。
一些医院开设的家庭病床每年都有增加,但由于随访制度不健全,使家属对并发症如发热后会感到恐惧或束手无策,故应先期给予指导,使其在新症状出现时能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此时应减少活动。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便标本及血培养送检。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五)测量T、P、R: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
(六)体温达38℃以上时行头部冷敷,体温达39.5℃时给予物理降温,行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后30分钟测量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七)体温骤退者,注意保暖,防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
(八)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内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
故对不能进食或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日三次。
(九)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十)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小儿的正常体温存在个体差异,特别是新生儿及婴幼儿,因体温中枢发育尚不完善,极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通常小儿的体温在36~37度之间为正常。
早晨2-6点稍低,下午5-7点稍高也属正常。
当体温在37-38度为低热,39-40度为高热,超过40度为超高热。
连续发热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家庭的一般护理包括:(一)环境: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可暂时将患儿移至其他房间)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
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休息。
(二)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烧患者1-2小时测一次。
(三)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有皮疹,腹泻患者可留大便标本做化验。
(四)用退热药的观察:用药后40分钟测体温,以观察用药效果。
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五)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六)衣服:发热的患儿衣服不易过厚,特别是婴幼儿裹的不可过紧,否则就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降不下来。
(七)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到舒适。
(八)物理降温:是一种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的、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
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
物理降温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头部冷敷方法:将冷毛巾敷于头部,待毛巾变暖后更换;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枕于脑后,若没有冰袋可将冰块放入暖水袋或塑料袋中,如果情况紧急或没条件也可用冰棍代替。
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以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
胸部及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心率减慢或腹泻。
2.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的风,室温在24-26度之间。
水温应比体温低1度,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
托起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以5-10分钟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
注意:水温不可过冷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或精神、面色、呼吸情况不佳时不可做,浴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
3.湿毛巾湿敷:30°左右温水沾湿大毛巾裹住患儿身体10分钟左右,只露出面部及足底注意事项同上。
4.酒精浴:30—50%的30°左右酒精,用方纱沾湿后,按全身方向如下:上肢:腋下一侧→上臂外侧→手臂;侧胸→腋下→上臂内侧→手心下肢:一侧髋部→大腿外侧→脚背;腹股沟→大腿内侧→国窝→脚跟注意:(1)胸腹部不擦以免引起心率减慢或腹泻;新生儿酒精浴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将皮肤擦至发红为宜;无酒精可用白酒加温水代替。
(3)酒精擦浴时动做要清柔,不要将皮肤擦破。
(九)药物降温:根据医嘱给患儿适当使用退热剂,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1) 口服退热剂:如阿苯片、泰诺林、布洛芬等。
(2) 注射退热药物:如赖氨比林。
注意:所有退热药物必须遵医嘱执行;两次退热剂使用必须间隔4小时(有高热惊厥可按医嘱执行);新生儿不用退热剂(只须打包降温即可);用药后40分钟可测体温,检查用药效果。
1.饮食与液体的摄取⑴.向病人解释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谢增加,使各种营养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因此,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⑵.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
⑶.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
除非有肾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限制,否则应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0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同时,向患者解释不等到口渴时才喝水的原因。
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
⑷.指导病人在天热或运动后增加液体的摄取,防止中暑。
⑸.若病人有脱水现象,应监测出入水量,并维持出入量的平衡。
2.观察发热症状和体温的变化⑴.让病人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缺乏食欲等。
⑵.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每4小时一次。
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再测一次,直至退烧后3天,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⑶.测量患者摄入量、出量,如尿量、体重,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⑷.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等。
3、穿着与舒适方面⑴.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
⑵.病人寒颤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
⑶.注意调节室温和环境。
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体温上升期,由于寒颤,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⑷.注意休息: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休息可使代谢维持在最低水平。
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⑸.口腔护理: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的缺乏和机体低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和溃疡,故应协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减轻口唇干裂、口干、口臭及舌苔等现象。
⑹.皮肤护理:高热病人在退热时,往往大量出汗,故应随时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长期卧床者,还应协助翻身,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⑺.及时给予病人降温:一般保温超过39℃以上才给予物理降温,包括局部冷敷(前额、腋下、腹股沟处等)、全身冷疗(25~35%的酒精擦浴、32~34℃温水擦浴、4℃冰盐水灌肠等)。
物理降温无效时,还可用药物降温法,并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4.特殊人群发热护理⑴.一般小儿发热护理:肛温在38~38.5℃,则减少被盖,多渴开水,使用冰枕;肛温在38.6~39.5℃,则给予解热镇痛剂,较小幼儿给栓剂;肛温在39.5℃以上,则给予温水擦浴,对3~4岁孩童效果最佳。
⑵.一般老年人的发热护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温,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识,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天热时,不过度活动;穿淡色、质料通风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补充液体;热时使用冷气或电扇;居住环境应通风良好;同时,应让病人了解发热的危险性、症状、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准)低热:<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中等热:38~38.9℃,多见于急性感染;高热:39~41℃,见急性感染;过高热:>41℃,如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