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ppt
敬仰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 坚实深奥。 循循:有次序。 诱:引导。 博:使……广博。 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办法。
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 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从不 凌驾于弟子之上。
【原文】
9.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 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
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 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 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 啊!”
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速 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
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则 2、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 4、5、6、7、8则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9、10、11、12、13则
【原文】
[ 注释 ]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 毁:诽谤。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 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逾:超越。 也;仲尼,日月也,无 伤:损伤。 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 多:只,仅仅。 其不知量也。” 见:表明。
颜渊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1)孔子的道高远无边 (2)孔子的善诱让人欲罢无能 (3)孔子的道犹如高耸的东西 这则内容有三:
才德无与论 比,崇拜之 情淋漓尽致
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 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 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评析: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
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 子的极端崇拜之情。
思考讨论 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 和挑拨的?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 排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表现孔子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 的感情。 他人---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原文]
13·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 曰:“子恸矣!”曰:“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 跟着他的人说:“您太悲痛了!” 孔子说:“真的很悲痛吗?不为这 样的人极度悲痛又为谁极度悲痛 呢?”
[评析]
孔子最推崇的颜 渊死了。孔子极其悲 痛。跟着他的人说他 太悲痛了。孔子反问: “不为这样的人悲痛, 还能为谁悲痛呢?” 显示了孔子对弟子爱 的深厚。
• 二、学习第九则 • 1、这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孔子对弟子的评 价?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 (1)反复、对比手法评价了颜回安贫乐道的 品质。 • (2)表达了孔子对弟子颜回的喜爱和赞美, 表现出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2、如果原文改为: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回也不改其乐。‛好不好?为什么?
【译文】
•
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呵,孔子难道 比你有才德吗?” 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 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 人们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爬到天 上去一样。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 大夫,那他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 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 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 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不好。
因为原文是一种对比, 更能衬托出颜回的有才德, 也更好地表达出对颜回的 赞叹的情味。
【原文】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 有斯疾也!”
[注释] 疾:重病。 牖:窗户。斯:这样。Biblioteka 也:句中语气词,表舒缓语气。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 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 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 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 这样的病啊!”
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 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 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 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 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 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的。
评析
第6则,孔子是说自己 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 保留的。表现了孔子诚实、 正直的品格,也表明孔子 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以 及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译文】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 可毁谤的。 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 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 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 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 不自量罢了!‛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 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 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 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 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 “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评点】
“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与 “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是一致的。 这 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 的品格。但伟大寓于平 凡,“为之不厌,诲人 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 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 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上天不降生仲尼,(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意思就是孔子是个圣人,说 出了很多真理,指导人们的行为思想道德,才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义廉耻之说,使中 国古人不至于不知礼仪廉耻,不知礼教教化,使中国古代的人脱离原始性,不断地 向人的特有本质发展。走出原始和愚昧的境地。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 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 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子贡对孔子无限敬仰的 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 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 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 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 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而:表修饰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端木 赐
【评析】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 关爱,冉耕身患恶疾,孔 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 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 生的关爱之情以及师生情 谊的深重。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 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 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 所谓“好人无好报”。
[原文]
12·颜渊死。 子曰:“噫! 天丧予!天丧 予!”
【译文】
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 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
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 反对老师,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二是孔子 的教育非专制教育,表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 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 德行高尚的颜渊。 •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 理”如出一辙。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 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 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 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 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 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 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 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 垂不朽”是也。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 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 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 中最理想的学生,虽 生活艰辛,但品行卓 越。这里孔子借赞扬 颜回的机会,再次为 我们刻画了一个“安 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只是我想,仅仅做到这 一点就算贤了吗?我觉得还不 够,还应该为社会有所作为, 有所贡献才能算贤。 更进一步的疑问是:人人 都像颜回这样安贫乐道只消费 不生产,那么谁来生产?谁来 供养?一个人满腹经纶学富五 车,却对社会毫无作为毫无贡 献,这样的人算高尚吗?有价 值吗?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 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高娜老师 2017.4.19
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 其师柏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 年之久。对亚里士多德来说, 柏拉图既是他非常崇敬的恩师 还是他的挚友,正所谓:“良 师益友”。他曾作诗这样赞美 过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 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 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 无处寻觅!” 然而,在探究真理 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现出 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威、不 畏传统.他毫不掩饰他在哲学 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 存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 批评自己的恩师的错误。这很 自然引来一些人的指责:亚氏 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负义之 徒.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响 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吾
【译文】
颜渊感叹说:“老师之道,往上看越发 觉得高远,钻研它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 它时在前面,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老师 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 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 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 尽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 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即便想追随他,也 没有办法了。”
7·子之武城,闻弦 歌之声。夫子莞尔 而笑曰:‚割鸡焉 用牛刀?‛ 子游对曰: ‚昔者偃也闻诸夫 子曰:‘君子学道 则爱人,小人学道 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 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